摩尔根社会分期法评价
A. 求论文“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人类最早的婚姻状态是群婚。即一个原始群内部生理成熟的男女之间不受限制的杂乱性交。(它主要是从对近现代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的考察及对历史记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它之所以是人类最初的两性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人的生理上看,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更旺盛的性欲,经常地处于发情期,因而性成熟的男女之间的性交就更经常、普遍;女性在哺乳期也并不需要男性经常、特殊的照料。其次,从原始人群的内部社会情况来看,当时的人们所拥有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极其落后,经济生活主要是采集、捕鱼、狩猎等野外的近乎纯粹的体力劳动,这极大地增加了原始人的野性,同时也使她(他)们无意识地把自己融于群体之中,所以,男女两性的占有就是共同的和互相的。再次,只有集体生活才能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专偶制则是营集体生活的抵触力量。
这种群婚制保证了原始群的凝聚力。然而自然选择开始发生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杂乱性交对于后代素质的危害,遂开始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性关系,这种规定并不能很快就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实际上,杂乱性交还隐蔽或公开地残存着,根除则是很长时间以后的事了。较之不同辈人之间的性交更难禁止的是母系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因为她(他)们的年龄比较相近。但毕竟是禁止住了。人类婚姻形态史上的这两次改革是在不同地区首先发生的,通过新旧形态下不同情况的对比而在各自的周边群体中逐渐推行开来。改革等于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由于群体内部的亲疏关系依然不是很分明,所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结成“伙婚”。“伙婚”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不再是兄弟或姐妹,而是“普那路亚”。普那路亚婚成为制度,标志着原始群转变为氏族。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母系氏族从原始群直接转变而来。它的主要特征有:一、世系以母系为准;二、氏族内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品,只有一小部分如个人装饰品、武器属于私有,但必须保留在本氏族内部;三、全体成员选出酋长,他并没有特殊权力,只靠道德风尚和生产中的模范作用影响和教育氏族成员;四、母系氏族社会基本的组织体系有氏族、部落(部分地区还有部落联盟),部落、氏族之间还部分地存在胞族,氏族之下还分出母系大家族(这是新氏族的前期),不论胞族、部落,都是两个基本氏族发展而成的;部落议事会由各氏族酋长组成,商讨全部落事宜,有一定的决定权;还有全体成员参加的人民大会,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氏族全体成员的决议可以撤免酋长,但部落议事会也可违背该氏族的决议保留酋长;军事首领只是在战时指挥部队,平时无特权,军士由全部落的成年男子自愿组成;五、氏族、胞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六、氏族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可以看出,整个氏族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财富贫乏和人们的婚姻形态还处在不稳定阶段之上的。
早在“伙婚”制开始时,就已经出现主夫主妻的形式,即一个女子在一群丈夫中有一个主夫,一个男子在一群妻子中有一个主妻。随着农业的产生、发展,定居生活使人类的生活状况逐渐走向文明化、稳定化。妇女推动了“伙婚”制或主夫主妻制向对偶婚方向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妇女对“伙婚”感到羞耻,而男子对性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对偶婚是男子方面的访妻婚,男子的这种居住时间逐渐地延长了,这时的父子关系已经确定,但由于对偶婚是极不稳固的,所以,父子关系还并不是最亲密的。
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理,如果生产力极端落后,即使对偶婚在历史上出现了,它也会因氏族的强大凝聚力而把男、女对偶双方牢固地留在各自的氏族内。而母亲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严格地区别开来。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是确定不移的。在氏族内部,母亲的遗产大部分是留给了子女,小部分分给了近亲——母亲对子女的私心起码在班辈婚(禁止不同辈人之间有性关系)实行以后就较强地产生了。随着氏族外婚、对偶婚和财富的增多而渐次增强起来。并且,氏族的土地在对偶婚的中晚期已有了公有、私有之分,相应的劳动资料很可能也做了相应的归属划分。这样,氏族中的成年男性就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给了自己的妻儿,而是由比妻儿关系疏远的姐妹兄弟及其子女与自己分享,他们对这种分配方式有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以使自己的财产能够留给子女。
二
夫妻双方结合而做为一个稳定的生产单位,可由两条路来实现:一是男子永久地到女方家中生活;二是女子嫁到男方家中。但在农业和商品交换活动中,男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女子的出嫁成为必然。出嫁标志着女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被男子统治了。女子出嫁后还会在母亲家居住一段时间,这是一夫一妻制对原始传统妥协的产物,即表示女子出嫁是访夫居。这段时间的长度逐渐减少。这种表面的“访夫居”与对偶婚时期男子的访妻居有本质的不同:这时的女子已属于夫家,父母的家已不再是她的家了,她只是在别人的家中暂时居住,最终还是要回到夫家的。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公有制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和人类婚姻关系不明确的基础之上,女性因作为世系的确定基准、从事大量的劳动而受到普遍尊敬,男女两性并不存在显著的地位差别。而父系氏族公社则只是个体家庭的联合体,男性家长具有绝对的专制权力。妇女已明显处于劣势。初期,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可能还会有较高的地位,但这只是地方性的、表面性的。因为这时的妇女实质上是丈夫购买来主要用于传宗接代、满足性欲、做辅助性劳动的工具。她们从属于丈夫,工作主要被限于家务劳动,被束缚于小家庭内部。这样,即使处身于氏族公社中,也只是做为全体男子的管家而已。
三
随着生产力的改进,特别是冶铁业的出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个体家庭日益向私有化方向迈进,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崩溃。另一方面,则是氏族首领利用权力大量占有公社奴隶,在与外界交换商品时侵吞公社利益,成为富裕的贵族奴隶主。私有者通过生存竞争,也分化为奴隶主、平民、奴隶。这类奴隶主主要是工商业奴隶主,他们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冲突集中在政治权利的分配上。平民逐渐地被奴隶主剥削得赤贫化;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破产平民,他们在充斥着严刑酷法的牧场或庄园、手工业工场为奴隶主劳动。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平民、奴隶三大阶级集团构成了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主体。
生产力的发展使各地(地域大小不等)的联系频繁与紧密起来,人口的迁徙、商业的繁荣,使地缘社会较之血缘社会占了上风。国家这种上层建筑以公共事务操作者的面目出现,开始了对地缘社会,即民族的统治。它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为管理公共事务的目的正是为了奴隶主的利益。
奴隶的集体劳动是粗放型的经济活动,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获取利润。而大奴隶主产业的兼并使小农破产,王室又加剧了这一趋势;奴隶不断的反抗斗争,使奴隶主的产业受到“破坏”。奴隶集体协作劳动的产品市场愈益萎缩,以至奴隶劳动成为奴隶主的“累赘”。除了少数服务于王室和奴隶主家中、牧场的奴隶之外,大部分奴隶成了由奴隶主转变而成的新兴地主的农奴(直接或间接)。
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解体后私有者贪婪本性最充分的暴露,突如其来的自由获利的机会、方法和对外来奴隶的敌视使他们残暴成性。奴隶社会本身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前奏,封建社会是前资本主义时代“正常”状态的私有制,奴隶社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情况,是新兴的奴隶主阶级急功近利的、不成熟的表现。
封建地主被迫对农奴实行了有限的让利,这是较奴隶主的人身占有、无偿剥削方法进步的剥削手段。促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奴隶阶级的反抗。前者较后者更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四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过渡都是个人自由的扩大,犹以资本主义为最,它使分工发展到了高峰。分工造成了经济利益不同的个人,这些孤立的个人由于生产社会化而不得不组成一个虚幻的共同体——社会。但他们彼此并没有根本上相同的利益,共同体是外来、强加的力量。他们考虑的不可能、也不是别人的得失,而只是自我的实现——需要的满足与否,他人对其余孤立的个人而言,只是需要的满足——工具或者说是商品,社会氛围表现为冷漠、无情。这种社会造就了大量的沉迷于爱情的渺小人物。
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农奴),资本家与工人,这三个矛盾对立体,构成了三种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的主体,支配着社会发展的道路。三次变革都是为私有制服务的,因为私有制已牢固地成为全社会的最根本的生产关系,这一点从母系氏族公社解体后就成为现实,资本主义使其暴露无遗。
B. 杰姆逊的文化分期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是怎样划分的
一、文化和文化分期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杰姆逊而言,“文化”有三种含义。他分别从三个角度出发:第一,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它有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的培养的含义;第二,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对的”[1]1;第三,“即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这种文化和贸易、金钱、工业是相对的,和日常工作是相对立的”[1]1。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第三种文化是与金钱、工业紧密相联,更与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接近。很明显,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文化被赋予了另一种新意,文化与现代主义、现代化更是密不可分的,它与文化分期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杰姆逊认为,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与文化分期有一定的关系,就文化分期而言,主要有三个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市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以艺术为准则的现实主义;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是现代主义;第三阶段是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这一阶段出现了文化工业,而本文的“文化”,也指这一时期的文化。
二、文化的四种形态
杰姆逊认为,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分期反映了文化的四种形态,即生产方式、宗教、意识形态和叙事分析,而文化的这四种形态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的生存状况。
(一)生产方式
从生产方式而言,主要从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分析。第一个代表性人物:马克思。马克思从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阐述了最传统的关于生产方式的论述。马克思阐述了6类生产方式,以家庭或亲族关系为组织原则的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以村庄为单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农民为生产方式的封建主义;随之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为之努力实现的共产主义,这6类生产方式是不断演化的,不断进步的,生产方式也称基础或下层建筑,马克思的理论不仅仅重视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也重视对每个社会、不同结构进行研究,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文化的研究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提出问题。第二个代表性人物:摩尔根。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划分,他认为,历史的划分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程度为基础的,这一点与马克思极为相似。在他阐述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以及文明时代中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德鲁兹他们认为蒙昧时代是一种符码化方式,也就是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文明时代则是解符码化方式。在西方文学史上,解符码化是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的一种手法,其核心是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就是解符码化,所有这一切是历史形成的一个过程,即从符化再到符码化,很难超越。德鲁兹《反俄狄浦斯》给了我们启示,只有精神分裂的人,才能摆脱符码,回到最初状态,因为它反映的是彻底不接受或者是彻底不拒绝这个社会。
因而,杰姆逊通过生产方式来说明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以前生产方式的踪迹,而每一种生产方式又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那些信仰又是要由宗教来表达的,由此杰
C. 怎样理解摩尔根社会演进论
摩尔根的社会演进论,我认为就是一个社会哦,生存的一个必然趋势
D. 杰姆逊的"文化分期"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是怎样划分的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杰姆逊而言,“文化”有三种含义。他分别从三个角度出发:
第一,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它有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的培养的含义;
第二,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对的”;
第三,“即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这种文化和贸易、金钱、工业是相对的,和日常工作是相对立的”。
(4)摩尔根社会分期法评价扩展阅读: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包含了关于时代的具有同质意义的理论难题。詹明信阐明了当前保守主义话题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这是以“历史的衰落感”和“空间的新兴感”为标志的时代。
詹明信把文化看成是理解时代特性的主要手段,但却是在全然不同的理论范式下来处置这些难题的。这比任何右翼的思想家的理论都更具有一致性并且难以反驳。然而,这里的文化既不是区分多种文明的界碑,也不是识别生产效率的分类编码,而是一件资本主义新阶段的非凡的法衣,它同经济自身一同不断扩张,并第一次真正像行星般地在全球周游。
换句话说,文化现象并不与全球化现象相对立,而是全球化现象的最引人注目的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与其说是受到多种文化动因的制约,不如说是被某种决定了生产和消费方向的单一文化因素所左右。这种所谓有单一的文化因素,正是后现代主义。
E. 摩尔根把人类婚姻分为哪几个阶段,各自特点是什么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是一部研究“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专著。摩尔根在这部专著中提出了以人类的智力发展状况作为依据,将人类发展过程依次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大的阶段,又在蒙昧、野蛮两个阶段的内部依次划分为低、中、高三个时期。摩尔根的这一划分方法具有独创性,自那时至今基本没有得到史学界的认可,遭遇到极其可怕的漠视。我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摩尔根的这一科学划分终将得到整个人类的认可。
在此,将摩尔根关于人类发展过程划分三个阶段的主要论述原文抄录如下:
“我们可以指出这样几点: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类似的情况下,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有种族的大脑无不相同,因而心理法则的作用也是一致的。然而,这只能为同样的结果作出一部分的解释。当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时,其主要制度和生活技术的幼苗即已在发育之中。继之而来的野蛮阶段和文明阶段经验的绝大部分在于发展这些原始观念。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大陆上的某种现存制度与一种共同根源之间找寻到共同的联系(不论这种联系是出现在什么地方)那就意味着这些大陆上的居民本身也出自同一个原始种族。
如果我们将人类文化划分为若干阶段,那么,讨论上述种种事项就会方便得多了;每一个阶段代表一种不同的社会状态,并由于它本身所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得以互相区别。丹麦考古学者所提出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名称,从某些目的来看一直是非常有用的,并且对古代技术工具的分类仍有用处;但是,由于知识的进步,就必须提出与此不同的、更进一步的分期法了。当人们采用了铁制工具或采用了青铜工具以后,并未完全废置石器不用。冶铁术的发明在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但我们很难说开始使用青铜时也曾开辟过另一个纪元。况且,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部分重叠,而青铜时代又与铁器时代部分重叠,所以,如果我们要明确地划分一些彼此不相重叠而显然有别的阶段,使用这些名称就不可能办到。
顺序相承的各种生存技术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一次革新,它们对于人类的生活状况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以这些生存技术作为上述分期的基础也许最能使我们满意。不过,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深度还不足以提供必要的资料。其他方面的一些发明或发现却能够提供充分的进步标准,来标志人类文化顺序相承诸阶段的起点,就我们现有的知识来说,选用这样一些发明和发现可以达到主要的目的。即使认为这些分期只是暂定的,也会对我们方便有利。我们会看出,下文所要提出的每一个阶段都包括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代表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我们对蒙昧阶段的初期知道得很少。这个阶段又可暂分为三期,分别名之为蒙昧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每一期的社会状态可以相应地区别为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和高级蒙昧社会。
同样,野蛮阶段自然也可以再分为三期,分别名之为野蛮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每一期的社会状态可以相应地区别为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和高级野蛮社会。
我们如果想找一些衡量进步的标准来标志上述各期的起点,并求其能绝对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说这不是决不可能,也得说这是很难办到的。就我们当前的目的而言,也没有必要排斥例外的存在。只要能将人类的一些主要部落按其相对进步的程度区分为若干显然有别的社会状态就够了。
(一)低级蒙昧社会 这一期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而其终点可以说止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这时候,人类生活在他们原始的有限环境内,依靠水果和坚果为生。音节分明的语言即开始于这一期。自有历史以来,人类各部落中已见不到处于这种社会状态的例子了。
(二)中级蒙昧社会 这一期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终于弓箭的发明。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类从他们的原始环境向外扩散,遍及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因而,在现存的部落中,属于中级蒙昧社会的例子有澳大利亚人和大多数波利尼西亚人,当他们被发现时正处于这种状态中。对于每一种社会状态我们举一两个例子就够了。
(三)高级蒙昧社会 这一期始于弓箭的发明,终于制陶术的发明。属于高级蒙昧社会的例子有哈得孙湾区的阿撒巴斯卡人部落、哥伦比亚河流域部落和南北美洲某些沿海部落;不过,这是就他们被发现时而言。蒙昧阶段结束于这一期。
F. 原始社会的分期的三个学科观点:历史学观点、考古学观点、人类学观点
其实原始社抄会分期有很多说法,即使历史、考古和人类学三个学科内部也有不同的分法。
国内现在常见到的分期方法观点有:母系、父系;旧石器、新石器;酋邦理论;蒙昧、野蛮这几种,不过这几种分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出发点不同。例如,新石器时代中有母系也有父系。
G. 摩尔根《古代社会》
这三个时代划分大体上是以人类生产力技术水平为界限的。蒙昧,野蛮和文明并不是对人类品格或者个性的描述,作者是从整个人种,地理和历史学的角度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来命名的,然后这三个词是翻译过来的,其中蒙昧时代不是直译。
1877年,摩尔根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古代社会》,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出了社会进化的理论,阐述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说明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并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而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印第安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部落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民族史,揭示了氏族的本质和氏族制度存在的普遍性,证明母系制先于父系制,说明氏族制度发展的结果必然产生它本身的对立物──政治社会即国家。
【蒙昧时代】stage of savagery
这个直译过来是奴隶社会,但它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奴隶制社会的意思。这里的翻译不是愚昧,是蒙昧,带有开端和启蒙的意味。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是这个时代,也就是公元八千年以前的时期,包括古猿人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他根据“生存技术”的进步,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蒙昧时代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终于陶器的使用。可分为低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
【低级阶段】终于食用鱼类和用火,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分节语出现;
“分节语”是人类语言的共同属性,也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叫声的本质特性。
人类社会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终于食用鱼类和用火,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出现了分节语。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思维的进步,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而思维又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因此人类的思维和分节语是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
自从人类有意识地打制石器时起,就具备了最简单的概念意识,实现了向人类思维的过渡。随之产生了传递有关概念的最简单的语言形式,即声音信号。最初的语言只是简单的音节。此外,手语和某些动作、表情也是早期猿人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后来,单音节的语言已不能满足人类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需要,于是分节语便适时产生了。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为这种新的语言形式准备了条件。
【中级阶段】终于弓箭的发明;
【高级阶段】终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摩尔根认为蒙昧时代的主要成就是分节语的形成、家族和氏族组织的建立。
【野蛮时代】 stage of barbarism
野蛮时代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鼎盛的时期。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新石器时代,中级阶段属于青铜器时代,高级阶段属于铁器时代。
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金属的炼制。人类开始游牧生活和大规模的田间耕作。此时私有制度一步发展,并且向阶级社会过渡。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始于距今8 000年前的人类原始(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也有游戏为此名。
【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爱琴海南端各岛屿在基克拉泽斯文化时进入青铜时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里特岛在米诺斯文明时期进入青铜时代,在公元前第2千年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在这时的贵族宫室和陵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和金、银、铜器皿。
【铁器时代】,约始于公元前1 400年人类开始锻造铁器制造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石中的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曾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这是人类使用铁的最早情况。地球上的天然铁是少见的,所以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
【文明时代】
进入这个时代,人类有了家庭,私有制,现代国家的起源也从此时起(详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明时代的第一种社会形式是【奴隶制】,继之而来的是【封建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文明时代的这三种社会形式所共有的特点是:
①都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奴役人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其共同的基础。
②存在和发展着不同程度的商品货币经济。商品货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在客观规律的面前是不自由的。
③国家的统治。原来曾经是社会公仆的社会组织已变成了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
古罗马原是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上形成的一个奴隶制小城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征战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至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从此,西欧奴隶制终结,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我们现代的第一批欧洲国家制度,是在1100-1600年期间法国和英国形成的,正是这些制度的发展,才使得欧洲国家能够拥有用于组织、控制大规模人群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所谓文明时代,只是就生产技能等的发展而言,就社会性质说,实际上是既不文明、又不自由、也不道德的时代。因之,它必将被真正文明、自由和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所代替。这是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
H. 学术评价对有《古代社会》什么看法
这是一部重要的论述原始社会状况的著作。作者首次提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础,认为人类经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才进入文明时代,以唯物史观阐述了其对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在历史学和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均起到革命性作用。这部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此书基础上分别写出《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I.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划分了人类在历史上依次发展的五个阶段是什么
以唯物史观的视角阐述了其对人类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