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下判决不同意
可以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判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法律分析
如果判决不公涉嫌审判法官个人的违法犯罪,可向当地的纪委或者人民检察院举报。民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具有几方面的效力,包括对人的拘束力、对事的确定力和执行力。判决对人的拘束力,即判决具有确认某一主体应当为一定行为或者不应当为一定行为的效力。这种效力包括对当事人、人民法院和社会的效力。判决一经生效,具有普遍的拘束力,当事人必须遵守,人民法院不能随意改变,社会应当尊重。判决对事的确定力是指判决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能够从法律上作出定论,当事人不得再争执,判决的确定力分为形式上的确定力与实质意义上的确定力,也叫形式意义上的既判力与实质意义上的既判力。前者是指判决一经生效,当事人就不得以此法律上的事实提起诉讼或者提起上诉。后者是指判决确定的实体权利义务不得争执,不容改变。执行力是指判决有作为执行根据,从而进行强制执行的效力。执行力只是对给付判决而言,没有给付内容的判决,不具有执行力。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不必执行,也不可能执行。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按照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向当地人大申诉,要求实行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如果有证据怎么办案人员违法犯罪的,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检察院、纪委等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贰』 对法官判决不服去哪里投诉
如果认为法官办案不公的话当事人可以举报给检察院。法官违法办案会被内部处罚给予行政处分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要秉公执法,如果违法办案给当事人造成损害,要追究法官的法律责任,记过甚至是免职。
【法律分析】
法官程序违法属于审判阶段程序性违法,一般的处理意见是发回重审,法官在法院内部接受处罚。故意违反法律、审判纪律、审判管理规定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相关法律法条规定予以处分。故意违反规定拖延办案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有些法官办案可能存在程序违法,经投诉举报后,查清事实,法院会对涉事法官行政处罚,该停职就停职,如果有受贿等犯罪情节的,还会开除公职并移送检察院立案处理,追究其刑事责任。违法的办案就是属于乱使用自己的职权,伤害到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只要当事人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懂得如何用法来进行保护自己的利益,让法院来进行重审自己的案件,但前提也是必须要有合法的证据,这样才能得到执法人员的认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叁』 法官判决不公平如何解决,是否可以告法官
如果不服法院一审判决可以上诉,如果认为二审判决确有错误也可以申请再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