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婚姻法第287条规定

婚姻法第287条规定

发布时间: 2022-01-05 16:48:15

1. 新婚姻法弟二十九条是什么

1、没有所谓的新婚姻法。不知道你是想知婚姻法第二十九条,还是婚姻法专司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属定。
2、现行婚姻法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修正。婚姻法有三部司法解释。
3、婚姻法第29条: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只有十九条。不存在第二十九条的问题

2. 新婚姻法规

  • 1、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 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较大争议的“包二奶”问题,今后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遏制。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此次修改的婚姻法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将法律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 法律责任一章,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对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 修改后的婚姻法在离婚一章中明确规定,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 修改后的婚姻法还规定,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 2、增设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新制度

  • 新修改的婚姻法与以前的婚姻法相比,增设了许多新的婚姻家庭法律原则和制度,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便是其中的一个。

  • 修改后的婚姻法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 修改后的婚姻法还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 法律明确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 3、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更明晰

  •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如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除婚姻法另有规定以外的继承或赠予所得的财产等,归夫妻共同所有。

  • 新修改的婚姻法同时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遗嘱或赠予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等,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 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 修改后的婚姻法还对夫妻约定财产作出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 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 此外,修改后的婚姻法还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4、追究家庭暴力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 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者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修改后的婚姻法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者作出明确规定。

  • 修改后的婚姻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 5、过错赔偿原则写进新婚姻法

  •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婚姻法的决定,确立了离婚的过错赔偿原则。今后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原因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体现在离婚时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并且考虑到因一方重婚、虐待、遗弃等原因导致离婚,应当确立离婚的过错赔偿原则。

  • 修改后的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 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废止。2016年最新婚姻法全文包括总则、结婚、家庭关系、离婚、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附则共六章五十一条。

分享

意见反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二章结婚


第五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第八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九条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第十一条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十二条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第三章家庭关系


第十三条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条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第十五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条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第二十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第二十七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


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第三十条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第四章离婚


第三十一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第三十三条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条离婚后,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复婚登记。


第三十六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四十条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四十二条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五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


第四十五条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第四十七条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


第四十八条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第四十九条其他法律对有关婚姻家庭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变通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区制定的变通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第五十一条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3. 婚姻法相关规定

你属于华侨,华侨同国内公民在国内结婚需要以下证件:
按照我国民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华侨同国内公民的结婚登记,凡要求在国内办理的,男女双方须共同到国内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涉外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必须分别持有下列证件:
国内公民:⑴本人户口簿和身份证;⑵所在单位或市、镇、街道办事处、农村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本人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和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证明。
华侨:⑴我国驻该国使、领馆颁发的本人护照;⑵经我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居住国公证机构出具的本人无配偶的证明,或我驻该国使领馆出具的本人无配偶证明。对于来自同我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之华侨(包括申请与我国公民结婚的外国人、外籍华人)要求与国内公民结婚,其婚姻状况证明(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出生地点,未婚、离婚或丧偶,如果离过婚的,还须持有离婚证书正本,丧偶的,还须持有丧偶证),须经与我国和当事人所在国均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的外交部或该国驻我国使、领馆认证。
就是这个流程了!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如下:

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4)婚姻法第287条规定扩展阅读

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5、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6、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2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

8、一方与他人通奸、与他人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

10、一方好逸恶劳、有吸毒、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

11、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12、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

13、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的。

14、一方有家庭暴力行为的。

15、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5. 《婚姻法》关于结婚的法定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认为“我的婚姻我做主专”。但是结婚是不是属“爱情大过天”,仅仅互相喜欢就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结婚条件包括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积极条件包括:1、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消极条件是指禁止结婚的条件,包括:(一)有配偶者;(二)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三)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符合上述条件的,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完毕!法律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 法定婚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七条 禁止结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6. 婚姻法规定

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不能结婚,主要是严重性精神疾病,遗传性疾病。

7. 亲权制度

我国的民法典正在制定中,对于是否建立亲权制度,还是保留原来的大监护制度,我国学者仍在争论之中。虽然2001年已颁布《 婚姻法》(修正案),但该修正案只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的婚姻家庭立法,但在有关制度上仍存在立法空白与缺陷。诚如我国著名学者巫昌祯教授指出,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存在着重大原则制度性体系缺乏,婚姻家庭法的规范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缺失之二是未设立亲权制度,使父母子女关系规定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缺失之三是未设立监护制度,使监护与亲权不分。由于历史的原因,监护制度由民法通则规定,而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亲权)则由婚姻法规定,这种立法例不仅造成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还造成两种制度规范的混同与重复。”巫昌祯、夏吟兰:《民法典婚姻家庭篇之我见》, 《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第31页。我国大部分学者都主张设立亲权制度,本文从立法原则上进行探讨,力求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早在1840年的《法国民法典》在设立亲权制度时,已开始考虑子女利益。但子女的利益真正受到重视,体现在各国的离婚立法中,则是二十世纪二战之后,随着离婚率的迅猛上升,卷入离婚纠纷的子女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强烈意识到保障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必要性。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纷纷把“子女最佳利益”写进离婚立法。然而何为“子女最佳利益” ,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各国历史传统和国情不同,对判定“子女最佳利益”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因而各国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实现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1.德国
德国民法在二十世纪后期经历了几次修改,如1976年6月14日西德政府公布的“婚姻法亲属法第一次修正法”,对1900年民法第1671条作了修改。此次修改改变了过去对离婚的有责主义观念,将离婚后子女亲权归属的决定完全以子女利益为主 ,不再考虑父母对于离婚是否有责这一因素。德国统一后,《德国民法典》1998年又有了新的修改,修改后的第1671条为:“(1)共同享有亲权的父母并非只是暂时分居的,父母的任何一方均可以请求家事法庭向其单独移转亲权或亲权的一部分。(2)在下列情形,应许可此种请求:父母的另一方同意的,但已满14周岁,并且对移转有异的,不在此限或可以期待废止共同照顾和移转于请求人能够最好地符合子女的利益的;以亲权基于其他另行规定,不应许可此种请求。”该法典第1672条规定:“(1)父母并非只是暂时分居,并且亲权依第1626条第二项为生父母享有的,生父可以得到生母同意时,请求家事法庭向其单独移转亲权或亲权的一部分。移转有助于子女利益的,应许可此种请求。(2)以第一项的移转已经发生为限,经父一方请求,家事法庭可以在得到父母另一方的同意时,裁判在不违背子女利益的情况下,亲权为父母共同享有。以依第一项的移转又被废止为限,也适用此种规定。”
从修改后的《德国民法典》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在德国,当父母不能同居在一起时(暂时分居除外),则父母应决定由何方行使对子女的亲权。此外,德国民法在处理父母分居后的子女亲权问题时,始终贯穿着“子女最佳利益”这一立法原则。如果子女已满14周,须考虑该子女的意见。由1672条第(2)项还可以看出,只要父母能达成一致意见,且又不违背子女利益,父母即使分居仍可共同行使亲权。但是当父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家事法院不能接受父母所提的建议,或者因子女已满14周岁并提出不同于父母的建议时,这时家事法院只能以“子女最佳利益”为判决标准,来决定子女亲权的归属。然而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出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决定变成一个法律实务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只有在特殊的案例中,如父母的一方有明显不适合取得亲权的情况时(比如根本不想取得亲权、移民或经常外出旅行,无固定住所或子女表示强烈不愿与之共同生活,或有虐待或伤害子女的可能),家事法院才能较易确定由父母的另一方取得亲权才是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原则。但是在大部分离婚案件中,父母双方均想要取得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想保持与子女正常的接触关系,并且也有能力行使亲权,在此情形下,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为防止法官滥用此权,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下面 几个考虑标准:
(1)支持原则:行使未成年子女亲权的离婚父母一方,必须就其个人品格、能力、职业状况以及其与子女关系而言,能较好地照顾子女(尤其对年幼子女最好能亲自照顾),促其身心健康发展。对物质条件而言,更强调的是对未成年子女在心灵上、精神上的支持。为此,未成年子女跟父母目前的关系以及未来的相处关系,均须加以考虑,由此决定了父母经济状况的好坏并非是绝对的决定标准。
(2)继续性原则:在父母离婚的情况下,应考虑子女亲权行使的决定能使子女目前以及未来的教育、发展获得一致性。因此,在父母双方均与未成年子女有良好关系的情况下,应考虑未成年子女迄今为止大都与父母何方共同生活。
(3)在考虑上述两个原则时,兼考虑子女的意愿及子女的年龄、性别。一般说来,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往往因其年龄以及动机而有所不同,并且如父母一方对子女的意愿有强烈的影响,或说服行动时,家事法院应对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加以检验。
(4)此外,在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后,仍无法做出一个较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决定,家事法院亦可考虑父母婚姻破裂的原因以及整个离婚程序的进行状态。比如一个在婚姻关系存续中殴打妻子的丈夫,显然其教育子女的适当性应受到怀疑。但此主张为大多数学者所不愿采取。陈惠馨:《比较研究中、德有关父母离婚后父母子女间法律关系》,《政大法学评论》,1988年第38期,第216页。
2.法国
在法国,父母离婚时,对子女的亲权等问题允许其进行协商,但是亲权等问题的最终裁决仍须由法官作出。法官在作出裁决前,须委派有关人员就裁决所涉及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必要时还须参考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如《法国民法典》第287条规定:“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对子女的照管可托付于夫妻一方或他方。在特别情形,或子女的利益所要求,前项对子女的照管得托付于其亲属中优先选定的一人,如有可能,亦得托付于教育机构。”第287-1条规定:“在对子女的临时或最终照管以及对探视权利作出裁决以前,法官得委派一切有资格人士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目的为收集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状况,其子女生活及受教育的条件以及有必要采取的措施等情况。如夫妻中一方对社会调查结论提出异议,得请求进行复核调查。”第289条规定:“应夫妻一方、家庭某一成员或监察部门的请求,法官得就由何方照管子女行使亲权的方式作出裁决。”第290条规定:“法官考虑到:夫妻间已签订协定的;根据第287-1条规定所作的社会调查及复核调查中收集到的情况;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如有必要听取其意见,而听取意见对其又无不便之处。”由以上规定可见,法国立法对父母离婚后的子女亲权问题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以期法官能够作出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裁决。在裁决作出后,法官还可以根据有关当事人或监察部门的请求,对原决定作出修改或补充,第292条规定:“在双方共同请求离婚的情况下,因重大理由并应夫妻一方或检察部门的请求,得重新审议。”
3.日本
在日本,父母离婚时,应协商确定由何方行使对子女的亲权,如果达不成协议,则由法院裁决。如《日本民法典》第819条规定:“(一)父母协议离婚时,应以其协议确定一方为亲权人;(二)于裁决离婚情形,法院确定父母一方为亲权人;(三)父母于子女出生前离婚时,由母行使亲权。但是子女出生后,可以以父母的协议确定父为亲权人。……(五)第(一)款,第(三)款或前款的协议不成或不能协议时,家庭法院经父或母的请求,可以以审判代替协议。”该条第(六)款还就亲权之变更作出规定:“认定为子女利益所需要时,家庭法院因子女亲属的请求,可以变他方为亲权人。”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英美法系监护权的立法发展,是从“父权优先”原则,到“幼年”原则,再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然而,何为子女最佳利益,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从而不能真正实现子女的最佳利益,为此,英美法系国家对此原则,都加以细化。英国1996年7月4日颁布《英国家庭法》第1条(C)款规定:“在解除彻底破裂婚姻时,应本着以下原则:对双方当事人及子女的损害应减至最少;对问题的处理应采取一种在当时情况下尽可能维护双方当事人与子女之间良好关系的方式。”第11条第(4)款规定:“法院在作出离婚或分居的指令应根据所悉证据特别注意以下事项:子女因其年龄和理解力而可能具有的意愿和感受,以及其表达的情形;当事人双方抚养子女的行为;以下一般原则若无相反证据,子女获取最佳利益的方式为:经常接触对其负有父母责任的人或家庭其他成员;与其父母尽可能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关系;任何因以下情形引起对子女的利益不利;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人住在或打算住在何处;或与子女抚养相关的其他安排。”李忠芳:《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群众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11页。
从新《英国家庭法》的上述规定可见,法院在处理父母离婚后的子女问题时也以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原则。法院在作出裁决时须考虑子女的意愿、父母的行为及住所等各方面因素。
在美国处理离婚后的子女监护同样以符合子女最佳利益为原则,《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402条明确规定:法庭应使有关监护权的决定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法庭要考虑所有有关事实,包括:(1)子女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监护问题上的愿望;(2)子女在监护人选问题上愿望;(3)子女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其兄弟姐妹及其他对其最大利益有影响的人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4)子女对家庭、学校和居住区的适应;以及(5)所有有关监护关系者身心健康状况。
自《统一结婚离婚法》规定了法官确定子女最佳利益时必须考虑原因素后,目前各州立法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有关子女最佳利益的相关因素,或法院在判决时必须考虑原相关因素且将考虑因素细化,已呈日益上升趋势。例如明尼苏达州法律规定,法院在确定子女最佳利益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一方父母或双方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愿望;(2)如果法院认为子女的年龄已经能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应考虑子女随何方父母生活的合理倾向性;(3)子女的主要照顾人;(4)每一方父母或子女之间的亲密程度;(5)子女与一方父母或双方父母或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对子女的最佳利益有重要影响者的关系;(6)子女对家庭、学校、社区的适应情况;(7)子女生活在一个稳定、满意的环境中原时间以及对维护这一环境的要求;(8)作为一个家庭或监护之家永久性的可能;(9)每一个涉及该子女者的身心健康状况;(10)当事人给予子女爱护、影响、指导以及继续教育和提高子女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能力;(11)子女的文化背景;(12)如果有家庭暴力的话,发生在父母之间的虐待行为对子女行为的影响。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82~283页。
从以上两大法系的立法,反映了以下两个倾向:在确定父母离婚后的对子女的亲权问题时,都贯穿了“子女最佳利益”这一立法原则,不论是父母协议确定还是法院裁决确定亲权,都要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亲权(或监护权)确定后,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若确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当事人可向法院提出申请,但是其变更仍以符合子女的利益为原则。此外,两大法系的立法仍有一定的差别。大陆法系国家对父母离婚后子女亲权的立法仍比较抽象,如法国立法是将夫妻间的协议,未成年子女的意见等作为法官据以裁量的因素。因而,当事人在亲权问题上发生争议时,根据什么来证明自已适合担任亲权人,法律对此缺乏明确的导向,因而增加了当事人的举证难度。而法官在裁决时,由于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也须通过大量的调查方能做出裁决,这不利于法院对案件的及时处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则对裁决监护问题时的考虑因素予以明确规定。如父母的行为、身心健康状况、职业、住所、收入状况、子女的意愿、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程度等等,都是法官据以裁量时的参考因素。笔者以为,虽然采取列举的方式不能穷尽客观情况,但这种方式较易为人们所了解。当事人发生争议时,就知道从哪些方面举证,因而便于当事人诉讼。而且,法官在裁决时也有明确的规则可循,这有助于提高法院的办案效率。此种立法模式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相符合,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亲权制度立法原则模式
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利益,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在亲子法上,世界各国大都以“子女最佳利益”作为立法原则。但在如何实现子女最佳利益,各国立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有三种立法模式:单独亲权、共同亲权以及单独亲权共同亲权双轨制。
1.单独亲权
所谓单独亲权是指父母离婚时,经双方协商确定或由法院确定由父或母一方单独行使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这主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修订的立法为代表。例如《德国民法典》1671条(1979年修订)规定:“如父母离婚时,由家事法院确定父母的哪一方应享有对女子女的亲权。”“亲权仅得委托于父母的一方,但为子女的财产利益,得将财产监护之全部或一部委诸于他方行使。”《法国民法典》(1979年法典)第287条、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1971年修订)第401条、402条也有关于单独亲权行使的规定。当然,在父母处于婚姻关系存续中,只有出现特殊情形时,例如一方长期不在、下落不明、重病、或行为能力受限制、亲权被剥夺等,才由他方单独行使亲权。
从子女最佳利益这个角度来审视单独亲权,其有利亦有弊。有利处在于,父母离婚后,往往不住在一起,也无法共同行使亲权,若法律强行规定分配亲权,会使子女疲于奔波于父母之间,若离婚后的父母对亲权行使不一致时,例如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就很难实现子女的最佳利益,此时法律只规定单方行使亲权,更有效率,更能实现子女的最佳利益。其弊处在于,法律只规定父母一方亲权,这无形中强迫子女只与亲权的一方父或母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这对子女健全的心理发展不利。
2.共同亲权
所谓共同亲权指无论是由父母一方承担或双方分担的亲权(或监护权),对子女的生活方式的决定都由父母双方共同享有。李忠芳:《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群众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94页。共同亲权相对于单独亲权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父母离婚后,继续同时对子女负有责任,都有平等地对子女事务的决定权。共同亲权的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它成为解决父母争夺亲权的突破口。共同亲权构建的理论基础在于,它将亲权分为法律亲权和人身亲权。法律上的亲权,例如,对子女生活方式的决定权,父母双方都共同享有;而对于人身上的亲权,可由父或母一方享有,或分别享有。共同亲权其利处在于,它能使离婚后的亲子间的关系,以变动最小的替代方式延续下去。同时,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与父母双方间能保持某种形式与程度的联系,有助于减轻父母与子女间可能出现的失落感与压力,也可避免子女因父母离婚后失去另一方,从而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保持与父母双方的关系,是符合子女的利益的。然而,其弊处在于,离婚后的大多数父母,已成为仇宿,积怨甚深,不能很好地合作,其结果使其子女处于父母的夹缝之中,成为父母离婚后矛盾继续发展的催化剂。共同亲权涉及该子女定期轮流与父母一方同住时,经常改变生活环境,使年幼的子女难以适应,尤其是父母再婚另行组建家庭之后,更使其无所适从。此外,如果父母离婚后,分别居住两地,相距较远,不利于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由此可见,共同亲权的行使,是有其严格的条件的:如离婚后父母仍然感情和睦,父母住所均离子女住所不远,父母共同提出书面申请并经法院同意等。
3.单独亲权与共同亲权双轨制
父母离婚时,在符合子女最佳利益的前提下,法院决定由父母双方或一方单独行使或双方行使亲权。由于两者各有其利弊,因此在符合子女最佳利益的前提下,在具体个案中,由法院决定由父母单独或共同行使亲权。应当说,这种双轨制,在具体个案中,最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此为立法原则。例如,法国于1987年7月2日修改《法国民法典》第287条第一项,其明文规定;“于父母离婚时,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下,法官在听取父母意见后,决定由父母双方共同或一方单独行使亲权。”这改变了原第287条:“父母离婚时,法官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下将亲权交给父母一方或他方。”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671条关于“亲权应委诸父母一方单独持使”的规定,于1982年11月3日被德国宪法法院宣告违宪而失去效力。从此,德国实务界及学说均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即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条件下,可由离婚的父母共同行使对子女的亲权。陈惠馨:《比较研究中、德有关父母离婚后父母子女间法律关系》,《 政大法学评论》,1988年第38期第1~2页。在我国台湾地区立法,已摒弃过去关于离婚后子女监护,由父任之的单方行使原则,而代之以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前提下,兼采单独亲权和共同亲权原则。可以相信,“以子女最佳利益”为准则,决定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亲权归属,于父母一方或双方行使,即兼采单独亲权和共同亲权原则,将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通例。而离婚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亲权的行使方式,由传统的父或母单方行使,发展成为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由父母共同行使亲权,无疑有利于达到把离婚对子女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之目的。陈苇:《离婚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权问题研究》,《政法论丛》,1998年第3期,第48页。因此,可以说,单独亲权和共同亲权双轨制原则既体现了对离婚当事人意志的尊重,又体现了对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必要社会干预,因而更能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
四、我国亲权制度立法原则的构建
笔者认为,我国亲权制度的立法,应当以“子女最佳利益”为最高立法指导原则,在此原则下,确立离婚亲权的归属,以父母一方单独亲权为主,父母双方亲权为辅的双轨制模式。同时,对“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加以细化,以利于司法实务的操作,做到真正实现子女的最佳利益。
之所以以单独亲权为主,是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父母离婚时的实际状况。父母离婚时,经父母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由父母一方行使亲权,另一方亲权的行使事实上处于停止状态之中。同时,从国外的现状来看,也是如此,例如,日本1985年,离婚后由父或母一方单独亲权的占94.7%。〔日〕利谷信义:《离婚法社会学》,陈明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86页、第160页。法国1965年离婚后子女由父或母一方单独亲权的占94

8. 婚姻法怎么规定

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就不是法定的婚姻关系,只是同居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9. 请详细解释婚姻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条

《婚姻法》第二十九条
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释义】 本条是关于兄弟姐妹间扶养的规定。
兄、姐扶养弟、妹,或弟、妹扶养兄、姐不是必然发生的法定义务,而是有条件的。简而言之,就是应尽抚养或赡养义务的父母、子女或者配偶不能尽其抚养或赡养义务时,由有能力的兄弟姐妹来承担扶养义务。兄弟姐妹间的扶养义务是第二顺序的,具有递补性质。但兄弟姐妹间一旦形成扶养义务,那么该义务又是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义务人应当自觉履行。

1.兄、姐扶养弟、妹需具备的条件

产生兄、姐对弟、妹的扶养义务,应当同时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第一,弟、妹须为未成年人,即不满18周岁。如果弟、妹已经成年,虽无独立生活能力,兄、姐亦无法定扶养义务。

第二,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这里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均已经死亡,没有了父母这一第一顺序的抚养义务人。如果父母一方尚在且有抚养能力,仍应由尚在的父或母承担抚养义务。二是父母均尚在或一方尚在但没有抚养能力,比如父母在意外事故中致残没有了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便产生了由有负担能力的兄、姐扶养弟、妹的义务。

第三,兄、姐有负担能力。在前述两项条件具备时,兄、姐对弟、妹的扶养义务并不必然发生,只有这项条件也具备时,即兄、姐有负担能力时,才产生扶养弟、妹的义务。

2.弟、妹扶养兄、姐需具备的条件

产生弟、妹对兄、姐的扶养义务,亦应当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第一,兄、姐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如果兄、姐虽缺乏劳动能力但并不缺少经济来源,比如受到他人经济上的捐助或自己有可供生活的积蓄的,则不产生弟、妹的扶养义务。同时,如果兄、姐虽缺少生活来源,但有劳动能力,兄、姐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来源,在此情况下,弟、妹亦无扶养兄、姐的义务。需要说明的是,婚姻法确立的这一条件与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定的条件有所差异。该司法解释规定的是兄、姐“丧失劳动能力、孤独无依”,婚姻法规定的是“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首先,“缺乏劳动能力”比“丧失劳动能力”的范围要宽,这使兄、姐更容易获得被扶养的机会。其次,缺乏生活来源比孤独无依涵盖面更大。比如兄、姐的配偶尚在,很难说是“孤独无依”,而“缺乏生活来源”使得兄、姐的配偶尚在但缺少生活来源时,也能得到弟、妹的扶养。

第二,兄、姐没有第一顺序的扶养义务人,或第一顺序的扶养义务人没有扶养能力。比如兄、姐没有配偶、子女,或兄、姐的配偶、子女已经死亡或配偶、子女没有扶养能力。如果兄、姐的配偶尚在或有子女且有扶养能力,应由这些第一顺序的扶养义务人承担扶养义务。

第三,弟、妹由兄、姐扶养长大且有负担能力。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弟、妹是由兄、姐扶养长大的。这表明在弟、妹未成年时,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抚养能力,兄、姐对弟、妹的成长尽了扶养义务。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弟、妹应承担兄、姐的扶养责任。二是弟、妹有负担能力。若无负担能力则不负扶养义务。

热点内容
银川律师事务所咨询电话 发布:2025-08-22 15:51:55 浏览:102
新疆教育督导条例 发布:2025-08-22 15:41:55 浏览:184
十堰法院陈 发布:2025-08-22 15:41:54 浏览:540
衡水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8-22 15:35:52 浏览:181
庭外和解有无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2 15:33:42 浏览:473
法律咨询媒体 发布:2025-08-22 15:29:35 浏览:583
古代刑法人彘 发布:2025-08-22 15:29:28 浏览:265
正安县人民法院院长 发布:2025-08-22 15:14:33 浏览:303
地方性规章怎么合法性审查 发布:2025-08-22 15:12:48 浏览:561
法院驻交警 发布:2025-08-22 15:12:03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