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vs权社会和谐该靠谁
Ⅰ 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道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虽不是理论依据,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特别是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转型期和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社会不和谐因素、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古今中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更是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通过对乐律和谐的发现与天地万物的赞美,由自然理性导出社会理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仅崇尚物和、事和、人和、家和,而且形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世外桃源”等和谐社会理想,还有“协和万邦”和追求天地人和的大境界。西方古代就有和谐美的追求和和谐哲学理论,后来又有了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表达的和谐社会理想和所设计的和谐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西方人的社会理想。自古以来的这些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基本上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且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体和正确途径,还科学地预示了未来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预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1],就为我们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关于三大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既能帮助我们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又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未来社会的预测,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今天对我们更重要的,远不只是这些,也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们还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过去我们更重视这个“新世界”,而对他们批判的那个“旧世界”和现实社会主义在那个“新世界”中的历史方位缺乏深刻的认识。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那个“旧世界” 相当于“现代社会”,那个“旧世界”种种弊端和矛盾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用最卑鄙、最残酷、最野蛮、最伪善的动机和手段毁坏了古老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端就是社会两极分化、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等,集中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有限度的,而且不可能摆脱畸形发展的怪圈。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相当于“后现代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马 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于正处在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现代化理论和西方各种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思想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现代化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世界潮流,也是当今时代潮流,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不懂得现代化理论、世界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就不可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西方现代化理论异彩纷呈,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如“李嘉图定律”、西蒙·库茨涅茨的“倒U形曲线规律”、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政治社会学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赫西曼的“隧道理论”、朗西曼的“ABX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美国哲学家与政治理论家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看法。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和谐现象、选择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Ⅱ 辩论赛方面 "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道德" 急需 谢谢(我们是正方,反方的内容也要!)
法律是一定的 道德是无力的
你可以想象 一个社会没有道德只有法律时 它至少是可以管制的 但是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的社会 一旦腐坏 没有法律的强制力量 谁都无能为力
Ⅲ 社会和谐靠道德,还是法律。辩论赛,求解!!
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基础
Ⅳ 和谐社会需要靠德治还是法治,我方是德治,求一些犀利点的问题提问法制那一方的,有急用,谢谢各位了!
法律是统治阶级得工具,德适应全社会
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主要依靠法律"的依据是什么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
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Ⅵ 构建和谐主要依靠道德还是法律
首先,我先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这个辩题既然能谈到法律和道德在一个平面上,那么这个和谐的主题就应该是和谐社会,因为无论其实和谐社会就把所有和谐都包了,而对于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应该还是比较好查的,毕竟经常谈。而且你要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东西说具体都好,考虑具体是好的,但是说具体会把自己的路也给封死,所以这一点斟酌吧。 另外,我觉得你们应该考虑到法律的必要性,为什么法律是这个社会乃至法治社会也一样必要存在的,那么法律其实并不一定是道德的最低体现,如果考虑到法律的广泛性,那么法律也不一定是不可以推出奖励机制的法规措施,那么法律和道德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被动和自发,这是一种真道德和假道德,真和谐和伪和谐的问题,那么伪和谐显然不是我们所谓的和谐社会。而且你要看到你们的辩题,是主要依靠,并不是不依靠,所以不要犯缺失性比较的错误。而所谓两者的主要依靠是指的是谁更重要,强调一种必要性,而这种情况下就用法律进一步规范和道德进一步提倡的影响来比较出更重要,而不能用有一个没有另一个,这也是前面说的缺失性比较,没有什么意义。下面说说你的分析,对于辩论来讲,虽然层次也重要,但是对于逻辑来说就很苍白了,不必刻意追求层次;而道德的最低要求这要看时代,时代不同法律不同,不能说法律就是道德的最低底线,因为法律是政府行为。即使是最低底线,那么提高最低底线呢?这和高级形态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为高低这种形容词放在两个主题的个体形容也只能是形容的作用,没有逻辑论证性,所以你的第一点有待完善和修改。对于第二点,马克思说过(虽然不一定对,还有好多是抄袭的)但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一定是互相影响的,也就是主客观相互影响,所以第二点所谓的只能内化影响外化那么就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了。从理论上来讲,你的第二条最后的结论其实从道德和法律上都是可以成立的 查看原帖>>
Ⅶ 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怎么打辩论
我只能告诉你,出这个题目的人水平太低。因为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所以说,这两个观点说的其实是一回事,没法辩 答案补充 这不是一个可辩的选题,所以没人能给你提供材料 答案补充 所以我说出题人水平太低。法律和道德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你想把它人为地割裂来谈,恐怕很难。建议你从“和谐社会”上下功夫吧。
Ⅷ 构建和谐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赛)
我方资料陈词: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美国政府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政府,可却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政府!靠的是什么?法律!正是法律维系着美国的高效和谐的运转!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无法避开的难点,说是难点,一方面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另一方面道德建设是一个艰巨性的任务,它牵涉到各个环节,哪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道德建设成为空话。
关于道德建设的思路,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公民的道德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要求是道德建设的基石。其次、政府必须成为道德建设的先行者,言传不如身教。第三、道德培养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自然的和谐社会,人性的趋向于道德。第四、法律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最后屏障,失去法律的保障,道德将一泻千里。
法律应当是道德的最后屏障,失去这道屏障,道德将在社会溃散。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软工具,它是以法律为后盾的。如果法律的溃散,道德就无从谈起。当前社会许多人们宁愿上访,而不愿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说明在个别地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众信任,尤其部分贫困低收入人群已经彻底抛弃对法律的信任
你不能指望人人都有道德这个东西,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人没道德,社会就会乱套,怎么处置这个败类?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一样,有的说关上几年,有的说教育,有的说杀了,有的说做奴隶,有的可能认为那个不是败类,你认为该一样样意见执行过去还是全民投票?等你投完了,下一个败类又出现了,你什么都不用做了,天天投票吧。所以还是要有法律。所谓法律,本身就应当是一个强制性的道德要求,达不到就要处罚。中国人德治了几千年了,结果中国人是最没道德的,你居然还想要靠道德这东西?法治所维系的秩序是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都依法 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
对方资料陈词:
在人类存在的社会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问题要着本质。不能光看表面呀!对方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请问法律又是靠什么来维系社会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执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证守法的自觉。首先,守法是什么?是法律,还是道德?我们因为怕被处罚而守法,还是因为觉得那是一种美德而守法?难道沙子认为大多数人去守法不做坏事是因为害怕被判刑吗?要是那样的话,那可真是危险人物噗!照对方的观点,在一个秩序的社会,那极少数的危险人物是这个社会主要的,而我们大多数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这难道是你们的逻辑吗?
事实表明,守法观念越强,社会越强调这种守法观念,我们的社会中危险人物就越不敢冒险,社会秩序就越稳定。再从执法的层次看,执法的公正靠什么?靠执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个人品行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无论是乱世用重典,还是盛世之大赦,重典不是乱典,大赦不是乱赦。重典与大赦无不归因于执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会更稳定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个人品行与社会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依据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们说过,守法本身就是一种公德,否则立了法又没有人遵守,最后只好法不责众了。执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啊!现代社会,法律的作用比原来大了许多,我方从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这本身就是道德的需求,它随时受到道德的约束。
总之,道德不仅贯穿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始终,而且是整个法律系统真正有效运作的保证。对方辩友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那么我们应该说是道德保证了法律的维系功能。
社会维系靠道德还是靠法律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是一个对社会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基本的道德观念,那么他必定遭世人吐骂没人肯与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对方怎样,只顾自己,这样人心都变了,人心都变了,人心都散了,怎么去维持社会。所谓“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证,撑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心,没有心就会散,我是一个对社会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基本的道德观念,那么他必定遭世人吐骂没人肯与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对方怎样,只顾自己,这样人心都变了,人心都变了,人心都散了,怎么去维持社会。所谓“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证,撑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道德。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行为标准。 区别是,法律是外在的,可见的(有法律条文),是强制的,是最低标准。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使没有道德,每个人必也须强制的遵守法律,因此法律保证了社会的最基本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道德是内在的,不可见的(没有明确条文),基本不具有强制性,是高于法律的行为标准。每个人道德的标准不尽相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比较难对道德作出明确的评判。道德的存在是社会良好发展的保证。
Ⅸ 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怎么打辩论啊我是正方(道德),该从哪几点入手啊
您好!我是学法律的,因为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从道德上说,我学得靠法律,也许帮不上你的忙,不好意思。道德这个词拢统、宽泛。是人们内心的价值判断,主观色彩很重,很难评判孰是孰非。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大家针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依道德去评价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道德在人们的心里,我们常常会说一个人道德败坏或品德高尚,往往是依他的行为为参照。既然道德的好坏是靠外在行为来表见,那么一个人做了错事只靠道德上的遣责去惩罚他显然是不足够的,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法律,关注的是主体的行为,对于违法行为,法律会惩罚你,让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道德非难性评价。从中获得反醒,历经心灵的救赎。这才是法律最终的目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靠法律解毒问题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不偏私。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社会安定、繁荣、秩序、高效。很明显只有有法律的统筹安排才能使一个个目标最终实现。法律是为其提供保障的最直接的手段。法律是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必要的保护。
Ⅹ 辩题:正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靠法制建设 反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靠经济建设
今天是星期一,下午的班会课改为了听来自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的一位尹法官的法制报告,听完之后对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一些有关法律的知识。
这位尹法官是一位年轻的女法官,她显得十分亲和,平易近人。他先向我们讲了几个案例,然后通过这些我们身边鲜活的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法律知识与法律的“高压线”。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讲的一个案例:就是说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品学兼优的孩子。可他就是有一个缺点喜欢带刀来学校。又一次,他带了一把瑞士军刀来学校,刀虽不长但十分锋利,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竟然拿起刀插入了同学的身子!事后他自己也十分后悔,但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了。
由此我看出人一时不能冲动,也看出了带刀的后果——造成事故。尹法官也嫌我们既少了一个法律知识,不能随意携带管制刀具,也许那天你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千万不要碰上法律的“高压线” 我想,造成他们现在的样子,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太差,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到弄得不可收拾才反应过来。其实有很多人只是他一时冲动,才范下了故意伤害罪,如果当初平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能否做这些事,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阶下囚。大家想一下值不值得: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把一生都毁了。
我觉得听完讲座后收益匪浅,自己平时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交友方面还要增强判断力,判断出该交的朋友和不该交的朋友,从而更好的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