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解释二22条
A.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四条中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是指什么
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如何理解释?合同法 2009-09-21 18:16 阅读4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三款“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该条款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吗?
最高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无效:
(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
(二)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
(三)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 ”
该建设工程的司法解释与合同法解释(二)尤其是无资质单位承包工程的合同认定是否一致 《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对强制性规定做了限制性解释,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才确认合同无效,这种无效应是自始无效、绝对无效。《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但并没有对违反该禁止性规定的法律后果明确规定。虽然《最高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对此应认定无效,但也并非绝对无效,《解释》第五条对承包人超越资质承揽工程合同效力补正问题作了规定,即在工程竣工前取得相应资质的,就可以理解为合同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已经消失,可以认定有效,也就是说当事人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事后补正或实际履行来使合同满足有效的条件,促使合同有效,因此《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三款不应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范畴。
跟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及《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的规定,确定合同是否有效,一是考虑“法律、行政法规”的范畴,应限制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二是将强制性规定分为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管理性规定指取缔一些违法行为,对违法者加以制裁,但并不否认其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效力性规定指不仅要取缔违法的行为,对违法者加以制裁,而且对其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也加以否认。三是对合同效力视情况分别处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即“无效法定”,该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规定,此时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法律行为无效,但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该规定应属效力性强制规定,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该规定就不应属于效力规定,而是管理性规定,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B.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四条中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是指什么
合同法司法解释(复二)第十制四条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是指在认定合同是否有效时,如果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所明确规定的无效情形的,则该合同无效;如果虽然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但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所明确规定的无效情形的,则不能认定合同无效,合同仍然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C. 劳动合同法22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第22条的内容是: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D. 劳动合同法22条法条辨析
单位出了一笔专项费用,通常是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单位为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是一般的入职培训。比如劳动者做质量工程师的岗位,单位出钱让其到外面进行六西格玛质量专业技术的培训。比如劳动者做会计的岗位,单位出钱让其到外面进行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单位让本单位的老员工培训帮带新员工不属于该条例所指的专业技术培训。
双方可以签订培训协议,约定好单位出钱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后在本单位的服务期和未满服务期离职的违约金。
如果单位出资5000元,那么劳动者未满服务期提前离职需要支付的赔偿金的上限是5000元。如果培训协议约定违约金10000元,那么超出5000元就是无效的。
如果单位出资5000元,约定5年服务期,服务了3年后离职,那么劳动者只要支付5000-5000/5*3=2000元,这2000元就是剩余未服务的2年所应分摊的违约金费用。如果单位要求服务3年后还要支付5000元违约金,那么就是无效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培训费费用包括培训本身的费用及因外出培训而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相关费用,但是不包括劳动者培训期间单位所发的工资或者奖金。参加培训视为正常出勤上班。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单位需要提供与培训相关费用的发票,比如培训费发票、交通费发票、住宿费发票、餐饮费发票等,单位不能提供发票的,劳动者可以不认可该项费用,不需要为该项费用支付违约赔偿。
当初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不受培训协议服务期的限制,可以按照单位正常的加薪政策而加薪。比如培训之前是一个检验员,月薪3000元,经过公司出资的质量工程师等级证书培训考试,劳动者获得了质量工程师中级证书,单位将该检验员升职为助理工程师,月薪可以按照单位对于助理工程师的岗位工资4000元标准加薪到4000元。
E. 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的第二十一条
实现债权的费用指拍卖,变卖,保管等必要费用。如果不优先支付此项费用则无版人愿意替你保管拍卖和变权卖抵押物来清偿债务了。
债务人无力清偿全部债务并不免除将来有能力时再清偿的义务。优先利息而后主债务意味着将来债权人仍得就未清偿部分的主债务收取相关利息,中国一般不默认利滚利,所以优先清偿利息是对债权人有利的。
F. 劳动合同法22条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服务期】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解释二。二十八条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解(二)》第二十八条的内容是:
“当事人版依照合同法第一百权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为: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
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
以适当减少。
结合上述条文,本条的理解为: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不足以弥补守约方受到的损失,则可要求增加违约金至实际损失。由于违约金已经弥补了守约方的损失,因此再向违约方申请损失赔偿就没有依据,法院就不会支持了
H. 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
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I.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 二十条负担较重是什么意思
您好,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的这一条规定,所谓“债务负担较重的债务”,应当指借专款的利息、罚属息、复利、违约金较高的债务,而并非本金数额较多的。债务本金数额的多少,应该是在上述情况均一致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因素。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条 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其对同一债权人所负的数笔相同种类的全部债务,应当优先抵充已到期的债务;几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抵充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数额最少的债务;担保数额相同的,优先抵充债务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抵充;到期时间相同的,按比例抵充。但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对清偿的债务或者清偿抵充顺序有约定的除外。
这一条系对当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其对同一债权人所负的数笔相同种类的全部债务时债的清偿抵充顺序的解释。
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有的数比债务中,有的已届履行期限,有的还未到期;有的附设了担保,也有未附设担保等情形;有的附有利息,有的没附利息。当债务人对债权人所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认定已经给付的到底清偿的是哪一项债务则十分重要。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J. 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中的“服务期”是如何定义的
服务期抄是用人单位出资招袭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后对劳动者单向作出的约定,是劳动者因接受用人单位给予的特殊待遇而承诺必须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期限,因此,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它是用人单位享有的一项权利,故用人单位可以行使这项权利,也可以放弃这项权利。但对于劳动者来说,在服务期长于劳动合同期的情况下,合同期满后,只要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服务期,劳动者就应当与用人单位续订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