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攻坚执行难
Ⅰ 关于执行难,国家有什么新法律
失信人员登记和限制之类的。
有一点用处,但执行难更多是因为社会舆论压力。你真去强制执行,那边抱个煤气罐或者弄两个老头老太,法警也不敢动粗。都给舆论和所谓的和谐社会逼怕了,搞出事来肯定倒霉。就是没出事,媒体一报道,总是你公检法的不对。被执行人可怜,甚至能扯到判决本身就不公平之类的。哪个愿意惹事呢?都是拿工资吃饭,执行来了又不是自己的,搞出问题了还得自己背锅
Ⅱ 法院到异地执行难执行怎么办
异地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生效裁判文书或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其他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或其财产不在本院辖区内的案件的执行。除最高人民法院外,其余三级法院都有可能涉及到异地执行。当前,执行难尤其是异地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执行难,及时兑现当事人的应得利益,防止法律打白条的情况产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为此,各级人民法院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也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院异地执行案件数量虽不多,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异地执行难是困扰绝大多数执行工作人员的问题。现笔者就所在法院近三年异地执行案件难的现状、原因进行剖析,以期找出异地执行案件的规律性,寻求解决对策。
为切实解决异地“执行难”的问题,2015年4月17日上午,全国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异地执行相互协作协助工作机制备忘录签字会议在湖南长沙举行。北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等16家高院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异地执行相互协作协助工作机制备忘录》。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该备忘录就异地执行案件的范围和程序要求、协作协助执行事项的内容和要求、推动建立网络协作协助执行、预防和应对异地执行暴力抗法及异地执行协作协助联络机关及争议解决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备忘录经与会的16家高院院长或院长授权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各辖区中基层人民法院共同遵照执行
解决执行难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协调。特别是异地执行工作,更是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
一是完善执行立法。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执行法律,而现在适用的规定远远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和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健全个人、法人财产登记制度,便于司法机关查询。
三是改革执行案件管辖制度。《民事诉讼法》规定生效裁判的执行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同时也明确了委托执行的规定。
四是加大对拒不执行人的惩罚力度。
Ⅲ 法院执行难怎么办
执行难是目前中国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法院现在的意思就是无法执行,待有条件执行时,由你们申请恢复执行,时间可以是无限制的。所以,现在解决问题只能靠你们自己,因为法院不会去主动找人,也不会去查财产。这事只有靠你们自己。
查询方法有:找他的单位,到房地局查询他的房地产,有法院的朋友的话,可以帮忙查他的存款。还可以找律师风险代理,执行了多少就分他一部分{按理是不能这样的,没办法},前期一般不用你出钱的。问题二、若找不到乙,是否可以找乙的父母(执行厅)若不能找乙一般而言,是不能找乙的父母的.你只能找他们协商,他们自愿替乙还就最好了。
Ⅳ 江西失信被执行人的执行信息和案件审判结果能在风险信息网上查到吗
如果被执行人能满足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等三种情形的,将及时将有关信息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删除。
【法律依据】
最高法《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七条规定:
失信被执行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应当将其有关信息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删除:
(一)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经申请执行人确认履行完毕的;
(三)人民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如果需要查询被执行人信息的,可以到“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进行查询。在该查询系统中,可根据被执行人姓名名称、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中的任意一项进行查询,操作非常简单方便。拓展资料: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使用申明是一则关于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查询使用事项的申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发表在“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主要内容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促进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执行案件信息,充分发挥执行案件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服务作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高人民法院从2009年3月30日起向社会开通“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社会各界通过该平台可查询全国法院(不包括军事法院)2007年1月1日以后新收及此前未结的执行实施案件的被执行人信息。现就有关事项申明如下:
一、被执行人信息由执行法院录入和审核,若有关当事人对相关信息内容有异议的,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信息异议处理的若干规定》向执行法院书面申请更正。?
在社会信用体系机制的约束下,每个社会成员构建了一种新型社会责任,其信用信息将作为判断公共利害关系的依据,导致其信用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推广了信用信息共享的应用,并且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会激发起无数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接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中,并将激活各个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动力,因此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段探索新的信用信息共享的应用场景。
Ⅳ “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哪些成效
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全国法院依法惩治拒执犯罪、强化信用惩戒,运用网络查控、网络拍卖等信息化手段,充分提高了执行效率和威慑力。越来越多的老赖从“花招百出”逃避执行转向自觉履行,“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全国法院掀起“执行风暴”,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制约法院执行的体制机制障碍。“从2015年1月至今年4月份,全国法院对拒执罪被告人共判处刑罚8687人。”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日前,最高法还发布了十起人民法院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典型案例,进一步指导各地法院准确高效地打击拒执犯罪。老赖真的赖不下去了。来源:人民日报
Ⅵ 新形势下执行难的几种形态及对策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整体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维护国家法律统一和尊严的重要手段。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执行工作的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纠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全国各级法院都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执行任务,执行难一度成为困扰人民法院全局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开展执行年活动,进一步规范执行秩序,推动了执行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各类新问题新纠纷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难问题仍然存在,而且由于相关法律相对滞后,往往令法院执行工作有法无据。在我国执行难一般有这么几难,一是被执行人难找,二是执行财产难找,三是协助执行人难求,四是应执行的财产难动。笔者就在新形势下执行中几种执行难常见形态及对策略表一孔之见。 一、修订后的婚姻法(简称新婚姻法)实施中有关探视权的执行。新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该条涉及到探视权的执行。在实践中探视权的执行有较大难度:1、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不配合,教唆子女不理会另一方。因为探视权执行的客体是探视行为,载体是小孩,而小孩是活人,不是一般的财、物,不便强制执行,否则极易给小孩的生活或心理造成阴影。因此,笔者认为若直接抚养小孩的父或母一方不协助执行探视权的,人民法院可以先行教育,宣传有关法律并告之法律后果,仍不协助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民诉法第103条的规定对拒不协助执行的父或母 一方采取拘留、罚款措施,同时可以告之申请方可向法院诉讼变更直接抚养权。2、小孩自己不配合的,直接抚养的父或母一方同意另一方行使探视权或同意小孩与另一方生活一段时间,但小孩死活不愿意。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应查明小孩不同意的真实原因,是直接抚养的父或母一方教唆所致还是申请方自身存在不良行为而致使小孩不乐意。若是直接抚养的父或母一方教唆所致则按民诉法103条的规定处理。若是申请方自身的原因,则应由申请方自己承担责任,若两种原因都不是,则可以通过有关学校协助,让学校在某个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让申请方行使探视权,或者由直接抚养的父或母一方协助在某个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让申请方行使探视权。若判决书确定小孩应与其生活一段时间的,则可做申请人的工作,待小孩无逆反心理时再行使该权利。 二、刑事案件中一些财产刑的执行。某些刑事案件附加适用财产刑或独立适用财产刑的,在实践中亦有一定难度。特别像某些盗窃、抢夺、抢劫犯罪的,被告人之所以犯下如此罪行,绝大多数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所致,如果被执行人未成家,又在服刑,家中无属其个人所有的财产,该类案件应如何结案?能否采取执行中止、终结结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规定“被判处罚金的罪犯,期满不缴纳的,人民法院应当强制缴纳;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裁定减少或免除。”刑诉法中没有涉及执行中止、终结,而在实践中确实存在被执行人在服刑,无财产可执行但又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219条规定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最高法院应作出司法解释,对实践中的这类案件可以采取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中止执行的待被执行人服刑期满后再恢复执行。或者这类案件通过社会救济来弥补被害人的损失。 三、某些企业改制案件的执行。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企业改制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但这类案件可供直接引用的法律依据不多,给执行这类案件增加了不少困难。某些企业借改制悬空、逃废债务,严重损害国家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一些企业借改制逃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以所谓的“零价格”出售来改头换面,重新组织生产经营,以期达到逃债的目的,这种情形往往是通过评估时尽量降低有效的财产价值,而买家则通过承担相等于明显很低的评估价值的债务来实现“零价格”收购。笔者文认为对此情况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重新评估,然后根据“债务随企业资产转移的原则”重新确定债务的承担主体,以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通过剥离有效资产,另行成立公司,原公司实现“金蝉脱壳”,所有的企业债务仍由空壳企业背负,从而逃避债务。对这种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按照企业分立、合并的原则确定债务的承担主体。如果是与其他个人、组织另行成立公司的,笔者认为可以按“债务随资产转移的原则”确定新成立的企业在接受资产的范围内承担债务的义务,或者冻结其所剥离有效资产所占的股份,并予评估用以拍卖或直接抵债或以债转股。 四、涉及行政部门的某些行政案件的执行。我国长期以来法院系统的财权、人事权都由地方政府主管,造成了某些行政部门思想上认为法院、检察院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的错误思想。所以在某些行政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后往往产生一种难以接受的心理,在行为上不自觉的就对抗法院的执行。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的地方利益或所谓的政绩不惜出面说情,有的甚至动用行政权力干预法院的正常司法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救济成为一纸空文。故笔者建议凡在人民法院本辖区内涉及行政机关的案件的执行,可以用交叉执行的方法,由上级法院指定其他法院执行,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或者依靠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搞地方保护主义态度恶劣、情节严重的及时将其所作所为曝光于社会,同时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依靠当地各级纪检监督部门的支持,及时将某些行政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违法行为向当地党委、纪检部门汇报,由党委、纪检给予党纪、行政处罚。 五、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房屋拆迁案件的执行。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扩大化成为一种趋势,在城市扩大化过程中涉及市政建设的少数拆迁案件较难执行。由于市政建设的拆迁补贴未及一般的商业拆迁补贴,被拆迁户往往抵触情绪较大,常常对抗法院的执行。针对这种情况,法院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协调安置好被拆迁户的另处住所,搬迁中堆放物品的场所。同时对被拆迁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应补偿给被拆迁户的款项不能随意克扣。若被拆迁户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护好被执行人的人身安全,防止被执行人出现过激行为,同时多方协调,并可以邀请检察机关或人大机关到场监督。 综合说来,要克服执行程序中的难点和盲区,需要立法的不断完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法律风险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规则适用于所有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在经营中所应承担的风险不应移转到人民法院身上,人民法院的居中裁判地位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各市场主体应树立通过法律程序只是确认其对某人或单位享有某种法律认可的权益,而执行程序则是尽可能地实现该权益的观念,最终的市场风险仍应由市场主体自己承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
Ⅶ 法院执行攻坚
执行宣传工作是法院推进执行公开、建设阳光司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内法院公信的重要举措容。最高人民法院在审议并通过《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的专题会议上提出,要配合解决执行难,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说明情况,引导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诚然,执行难是长期制约法院发展的痼疾,其成因具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仅靠法院一家“单打独斗”,基本解决执行难必然遥遥无期,破解执行难必须用好执行宣传这一重要载体,让执行工作凝聚社会合力。
Ⅷ 为什么法院强制执行都很难执行
是的,存在一定的难度。
可能性一:真的没钱,当然执行不到。
可能性二:有钱但转移了,执行中寻找比较难,而且要证明是故意隐匿转移也比较难。并且,虽然可以采用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来逼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真有精神疾病,那拘留所一般是不收的,结果也拘留不成,拘留所是公安管的。
可能性三:对方给执行法官打招呼,执行法官懒得去执行,不作为,就这么拖着。
前两种情况的话,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属于现在流行的典型的执行障碍。
最后一种情况的话,建议你去法院多问问,多盯着,再给人大、党委、上级法院领导写信,少抱怨,多说自己如何困难,请求帮助。
另外,申请执行人应当积极主动的给法院提供对方可供执行财产的线索。(比如房子、汽车、存款、债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