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婚姻法中处分与处理有什么区别

婚姻法中处分与处理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2-01-11 09:16:35

『壹』 新婚姻法对于财产的划分和旧的有什么区别

主要突以下几占区别:
首次明确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共同财产。一般而言,夫妻一方财产在婚后的收益主要包括孳息、投资经营收益及自然增值。婚姻法规定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生产、经营收益及知识产权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2004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也明确规定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所得的收益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对孳息和自然增值这两种情形如何认定未予明确。在《婚姻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中曾作出了“另一方对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贡献的,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但多数意见认为,征求意见稿中的“贡献”一词不是法律用语,理解上也会产生歧义,审判实践中很难把握。经过反复斟酌,《婚姻法解释(三)》第五条明确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明确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从《婚姻法解释(三)》公开征求意见反馈的情况看,作为出资人的男方父母或女方父母均表示,他们担心因子女离婚而导致家庭财产流失。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出资为子女结婚购房往往倾注全部积蓄,一般也不会与子女签署书面协议,如果离婚时一概将房屋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势必违背了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初衷和意愿,实际上也侵害了出资购房父母的利益。所以,房屋产权登记在出资购房父母子女名下的,视为父母明确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比较合情合理,多数人在反馈的意见中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处理兼顾了中国国情与社会常理,有助于纠纷的解决。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更为符合实际情况。《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产权登记主体与明确表示赠与一方联系起来,可以使父母出资购房真实意图的判断依据更为客观,便于司法认定及统一裁量尺度,也有利于均衡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
首次明确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离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分割是焦点问题之一。如果仅仅机械地按照房屋产权证书取得的时间作为划分按揭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或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标准,则可能出现对一方显失公平的情况。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十条的规定,一方在婚前已经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向房地产公司支付了全部购房款,买卖房屋的合同义务已经履行完毕,即在婚前就取得了购房合同确认给购房者的全部债权,婚后获得房产的物权只是财产权利的自然转化,故离婚分割财产时将按揭房屋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相对比较公平。对按揭房屋在婚后的增值,应考虑配偶一方参与还贷的实际情况,对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补偿。在将按揭房屋认定为一方所有的基础上,未还债务也应由其继续承担,这样处理不仅易于操作,也符合合同相对性原理。婚前一方与银行签订抵押贷款合同,银行是在审查其资信及还款能力的基础上才同意贷款的,其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合同相对人,故离婚后应由其继续承担还款义务。对于婚后参与还贷的一方来说,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明确规定当事人协议离婚未成则事先达成的附协议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不生效。双方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达成离婚协议,并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作了约定,但该协议是以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或到法院进行协议离婚为前提条件的。实践中,主张离婚的当事人一方在签署协议时可能会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债务承担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目的是希望顺利离婚。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并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或者到法院离婚时一方反悔不愿意按照原协议履行,要求法院依法进行裁判。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双方事先达成的离婚协议的效力问题,往往成为离婚案件争议的焦点。离婚问题事关重大,应当允许当事人反复考虑、协商,只有在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到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或者到法院自愿办理协议离婚手续时,所附条件才可视为已经成立。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当事人一方有反悔的权利,事先达成的离婚协议没有生效,对夫妻双方均不产生法律约束力,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处理离婚案件的依据。
经综合考虑征求意见的情况及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婚姻法解释(三)》还对夫妻之间的赠与房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否作为原告提起离婚诉讼、生育权纠纷、夫妻一方擅自出卖共有房屋如何处理、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人等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在《婚姻法解释(三)》征求意见期间,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充分表达了对婚姻家庭审判工作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贰』 法律上处理与处分的区别是什么

处理和处分是纪检监察机关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业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词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理解把握二者的内涵与区别。“处理”是指执法机关依照职权对于相对人或者物实施的行为
“处分”来源于处分行为,是指那些直接使权利发生取得、丧失和变更效果的行为,比如卖房子时变更产权登记的行为就是处分行为,另外还有负担行为,如卖房子时双方签订合同的行为。

『叁』 "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的区别

党的纪律处分,是指党的组织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组织和党员,按照党内法规有关规定所作出的纪律处罚。分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5种。组织处理是指各级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具有从轻条件,不需要追究纪律责任但又需要进行适当处理的党组织或党员干部所作出的处理决定。分为通报批评、解聘、辞退、调整岗位、免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取消名誉称号和其他组织处理8种。

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在反腐败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两者都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增强纪律观念;有利于维护党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有利于依纪依法执纪办案,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肆』 行政处理和行政处分有什么不同

行政处理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相应法律、法规和规章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回和任务,应行政相对人申答请或依职权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特定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台湾地区所称的行政处分、德国日本所谓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理这个概念是中国学者为了解决中国语境之下“行政行为”范围较大而没有与德国“行政行为”相对应的概念而提出的。 行政处罚是典型的行政处理,是行政处理的一种。此外还有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裁决、行政强制等等。其实所谓的行政处理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它包括很多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也属于行政处理的一种具体行为. 行政处罚是国家法律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法律贯彻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属于行政法律制裁,与刑事法律制裁、民事法律制裁一样,都属于国家制裁制度。一般来说,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就应当对其实施行政处罚,以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伍』 撤职和免职有什么区别

免职和撤职处分一般有以下的2个区别:1、概念不同。撤职通常是一种行政惩戒的措施,属于行政处分的范畴;免职一般是法定的人事处理种类,不具有惩戒性;2、影响不同。撤职通常是降低一级以上职务,并且会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和工资档次而免职一般不会影响到级别和工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四十条 委任制公务员遇有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其职务。

『陆』 处罚 与 处分 这两个词在法律法规里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处罚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之分,与处分相比,更为严厉,处分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单位,也可以是政府、法人,内容主要是警告、记过、开除等等,而处罚的主体一般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政府单位,如:工商局、公安局、法院等等。

『柒』 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有什么区别

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的区别在于:纪律处分侧重于纪律上的处罚,主要对违纪对象产生政治方面的影响。而组织处理侧重于组织上的处罚,涉及违纪对象的岗位、职务、荣誉、经济待遇等方面,主要对其直接利益产生影响,在一定情况下,它的效果更明显。两者优势互补、互不取代。

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可以并处,以更好地达到对违纪人员教育惩戒的目的。给予违纪人员纪律处分的,可同时建议党委、政府采取免职、调离岗位等组织处理措施;组织处理也可以单处,以体现宽严相济。如果违纪情节较轻,只应给予党内轻处分,且有从轻、减轻等情节,仅采取组织处理方式也能达到惩戒目的,也可不再予以纪律立案。

组织处理不能替代纪律处分,按照违纪性质和情节轻重,应追究纪律责任的,即使已采取组织处理,仍应予以纪律立案。比如党员领导干部有赌博行为,情节不是特别严重的,已通过免职措施将其从领导岗位调整下来,不能认为对违纪人员来讲免职比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严重”而不再给予党纪处分。

拓展资料:

党的纪律处分是党的组织对于违犯党纪的党员,根据其错误性质和情节的轻重,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作出的处罚。党纪处分是对违纪党员采取的必要的教育手段和组织手段。党章规定的党纪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组织处理是指党组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涉嫌违反党纪的党员干部,进行必要的岗位、职务调整的组织措施。

中国纪检监察报-精准把握“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这两种手段

『捌』 处理和处置有什么区别

处理和处置的区别如下:

1、处理:有处置、安排、加工等意思。

3、“处理”与“处置”的区别在于,“处置”是指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而”处理“不包含这个意思。

(8)婚姻法中处分与处理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1、处置、安排、料理。

范例:处理日常事物;处理财产。

2、变价、减价出售。

范例:处理积压商品;处理品。

3、用特定方法加工。

范例:热处理;冷处理;为便于维修而处理过的金属。

4、在实验设计中,所谓“处理”,是指诸如品种、工艺 条件、种植方法等因素或措施。

例如:要比较三个品种的优劣,则每个品种是一个处理,共有三个处理;如试验中涉及三个品种和两种种植方法,则每个品种与每种种植方法搭配构成一个处理,一共有3×2=6个处理。

1、处置、办理。

【出处】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旧唐书·韩皋传》:“皋奏报失实,处理无方。”

【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

2、指定刑、处罚。

【出处】:《北史·车路头传》:“性无害,每评狱处理,常献宽恕之议。”

【示例】: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你还是好好检查一下,在全体社员面前做个检讨,我可以说服大从宽处理。”

1﹑不可读成“chù lǐ”。“处理”的正确读音为“chǔ lǐ”,而大多数演员主持人因为自己知识浅薄读错以至于大家都被误导都读成了“chù lǐ”,类似的还有“处分”﹑“相处”等等。

2﹑与“解决”的区别在于,“解决”更侧重于已完成的动作,而”处理“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3﹑与“处置”的区别在于,“处置”是指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而”处理“不包含这个意思。

『玖』 行政处分、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有什么区别吗

行政处分只适用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行政处罚适用于任何违反国家行政法律、法规的组织和个人

热点内容
菲律宾移民法 发布:2025-08-21 02:14:02 浏览:157
国外公司法 发布:2025-08-21 02:12:03 浏览:171
有烟草控制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02:06:46 浏览:843
法学难过 发布:2025-08-21 01:59:28 浏览:208
汽车维修行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01:59:25 浏览:273
道德9年级 发布:2025-08-21 01:58:07 浏览: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级别 发布:2025-08-21 01:58:00 浏览:850
道德意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8-21 01:52:22 浏览:333
中铁上海局法律责任人 发布:2025-08-21 01:52:08 浏览:381
海北州律师 发布:2025-08-21 01:45:14 浏览: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