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分析宏观调控

经济法分析宏观调控

发布时间: 2022-01-30 03:33:05

『壹』 论述题 1、经济法的核心部门是什么什么 2、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1.反垄断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就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的经济宪法,是经济法的核心。 ...
经济法的核心部门是政府

市场经济作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其自身的复杂构成,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言,它就是法律经济,也必然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经济即经济关系广泛法制化的经济。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个核心构成要素,共同维护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经济关系法制化的典型代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对比分析

理论基础 两者都以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所不同的是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是间接干预理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有着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竞争,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又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如自发性、盲目性等,市场主体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垄断、贫富悬殊等社会不正义问题,这些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也正是国家干预的根源所在,国家依法干预市场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抑制贫富差距扩大、提高交易的效率,所以,市场经济必须确立政府的干预。市场管理法和宏观调控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而产生,而区别就在于:市场管理法以政府的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而宏观调控法以政府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

『贰』 竞争法和宏观调控法,谁是经济法的核心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市场,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以及对最大利益的追求,使得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不断滋生,而竞争法则是调整在反对垄断和限制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竞争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美国,它被称为“自由经济的大宪章”;在德国,它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它被称为“经济法的核心”。但是在理论界,对竞争法的核心地位问题莫衷一是,下面是对该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法体系结构分析 经济法体系是由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内在和谐的统一整体。依据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体系结构包括是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 市场监管法是调整政府等公共权力组织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竞争法是市场监管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对经济法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1. 竞争法核心说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现代经济法正是伴随着对竞争的规制而产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垄断成为生活中的突出特征,国家力量的干预以及干预的法制化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形下,经济法应运而生。因此,经济法是以竞争法为契机而产生,以经济法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市场经济与竞争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必须与竞争相联系。市场经济要运用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分配;市场经济要通过价格机制改善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经济要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总之,竞争作为调节市场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2.宏观调控法核心说 首先,在经济法体系中,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并列为经济法体系中的第一层次的部门法。二者分别发生在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市场监管以宏观调控奠定微观基础;宏观调控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作为市场监管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法,当然不能凌驾于宏观调控法之上而取得核心地位。 其次,无论是竞争法还是宏观调控法,其核心地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和经济背景下的。在经济法发展初期,垄断是经济社会的一大弊病,因而经济法的核心地位就一再凸显。但是在当今的经济局势下,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已成为经济法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在当今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核心已从竞争法转向宏观调控法。 (三)我的观点 我支持宏观调控法核心说,我认为宏观调控法在当今经济形式下越显重要。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二者产生的先后差异而确定竞争法的核心地位。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解决阶级矛盾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法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正如在法的发展中,中国曾走过很长的一段重刑轻民的历史,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因为刑法民法发展早、发展快而使民法在法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法也是如此,的确,竞争法被视为现代经济法的开端,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竞争法也难以担起维护经济秩序的重担。因此,我认为不能因为竞争法是经济法产生的先导,就给予其在经济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素之一,市场竞争必然会引导企业发展,但究其根本,谁来调控市场呢?答案当然是宏观调控法。因此,我认为,仅仅依据竞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赋予其核心地位,不可避免会产生重表不重本之嫌。因此,赋予宏观调控法以经济法核心地位是比较合理的。

『叁』 经济法在调整宏观调控关系中的有什么作用

我国当代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这是国家对市场主体进行管理以及市场主体在自身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企业和公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 企业或公司除在市场上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发生商品交易关系之 外,在其内部还存在着计划、生产、分配、财务核算等方面的管理关系,也存在着内部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发展市场经 济,首先必须确定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权利义 务和责任形式等。
2. 市场运行调控关系
它是指国家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干预市场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不排除竞争,有竞争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垄断的不正 当竞争行为。为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必须通过经济法律法规协调 市场经济关系,完善市场规则,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 争,维护市场公平的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保障市场良性运行。
3.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它是指国家从长远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在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所发生的具有隶属性或指导性的社会经济关系,一般包括产业调 整、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金融管理和监督、物价调节和监督等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关系。这类经济关系侧重于国 家对经济的管理,具有经济上的隶属性或指导性,是领导与被领 导、计划与执行、决策与实施、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国家在领导、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4. 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它是指国家凭借国家权力,在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进行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一般包括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经济关系。财政税收是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应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肆』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

二、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讨论两者关系之前,笔者认为应先谈一谈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因为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可以反映出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市场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是与宏观调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首先,市场竞争是宏观调控的基础。竞争首先是市场的竞争,没有市场,宏观经济调控就没有了对象和基础,就失去了运作的机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观调控不立足于市场,则是一种盲目的,形而上学的调控,就会失去立足的根基。而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要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鼓励和维系市场竞争。另外,宏观调控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它是第一性的、基础的。只有在市场调节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才有必要实施宏观调控,凡是市场可以竞争的,就没必要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因为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途径。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竞争的条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由主义经济,它内在地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可以克服市场波动和大起大落,保证经济运行稳定,而市场主体也只有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进行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宏观调控还对市场竞争范围及竞争目标进行调控,规定在哪些范围可以竞争,哪些范围不允许市场竞争,那些竞争是无所谓的、无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励的。此外,由于市场主体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体,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自由,而这些问题是市场竞争自身无法解决的,宏观调控的实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伍』 经济法小论文(1000字左右)

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正文如一、案例导入,二、案例分析,三、相关法律展开分析。

『陆』 经济法作业案例分析

1.属于宏观经济的调整范围,不全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2.不是太清晰,应该包含 宏观调控法 对外贸易法 社会保障法等

『柒』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三道题,谢谢

  1.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他们订立了合同所以是经济法调整范围

    具体讲,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调整对象)包括
    1.企业组织关系。在市场主体体系中,企业是最主要的主体。国家为了协调经济运行,必须对企业进行规范。对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必要的干预。由此产生的企业组织关系就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市场管理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平台。为此,国家必须制止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如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等,由此形成的市场管理关系也是经济法调整对象。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我们搞市场经济,有了市场调节,为什么还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呢?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调节,有些事情靠市场调节是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别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确定,就拿2003年发生的非典,使我国部分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旅游业、运输业等,有的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这时,国家通过金融、税收、财政等手段对受非典冲击较大的行业进行调控,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优惠等等,使企业度过难关。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2. 产生是企业的经济行为,终止是事件不可抗力

  3. 主体向客体提供专门为其研发设计的设备

『捌』 任何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可以由经济法来调整对还是错

对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而言,太绝对的说法一般都是错的。
就你这个问题而言,都内是先有现象容和问题,然后才会去定义、约束、制裁它。任何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能由经济法去调整显然不可能。而且从法律分类上来说,有些虽然是经济问题产生,但可能适用民法或者刑法等,不可能单靠经济法去调整。

『玖』 经济法体系的经济法体系的内容

(一)国内经济法体系内容的学说
由于国内学者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性质等的不同认识,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经济法体系应包括两个子部门,分别是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分法”)。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控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和对外贸易管理法。
有人认为,我国应建立一个全面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市场经济法律部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市场立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宏观调控法(”三分法”)。
有人认为,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体系。经济法体系应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企业组织管理法(调整在企业设立、变更、终止和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管理法(调整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宏观调控法(调整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及社会保障法(调整在社会经济保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四分法)。
还有人认为,在传统经济法体系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建立的新经济法体系应当是多样性与统一陛的统一、稳定性与变通性的统一、现行性与超前性的统一、国内性与国际性的统一,认为经济法体系的内容应为计划法和反垄断法构成。
从以上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两点入手,首先将不属于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从经济法体系中排除,第二是解决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如民法、行政法)的关系。
(二)经济法体系的内容的划分
经济法体系不能像从前那样庞杂无章,越大越好,无所不包;而应是一个紧凑、严密、有逻辑的体系。经济法体系具有层级结构,从上述介绍的学界观点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分法”(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三分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市场主体法)、还是”四分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市场主体法和社会保障法)、都将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内容,有争议的是市场主体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归属。下面笔者对市场主体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否应当包括在经济法体系中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经济法体系是否包括市场主体法。我们从经济法主体说起,经济法主体,指的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社会主体。通常,将经济法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经济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与协作等法律关系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一类是指相应的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如企业等等。前一类属于行政法管理,后一类,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具体就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的资格实际上是由民商法来确定的,《民法通则》第36到53条的规定,确立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等市场主体的资格就是一个强力的证明。由此,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中的主体,并不需要市场主体法来再度确立。至于如何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则在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如若将市场主体法定位于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也是多余的了。如上所述,笔者认为不需要在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之外再设置一一个单独的市场主体法。
其次分析经济法体系中是否包括社会保障法。正如前面讨论过的,经济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分类组成的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也就是说,经济法是着重解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问题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的确与经济法密切相关,但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经济法的宗旨和调整对象都不同,它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过份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于 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我国2001年在官方文件中提出了建立社会法,这是一个用来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福利而形成的新部门。通过上述对社会保障法的分析,社会保障法应当属于社会法的体系,而不是经济法体系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经济法体系的划分宜采用二分法,即市场主体法和社会保障法不属于经济法体系的内容,经济法体系由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这两个法律部门组成。

『拾』 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经济法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时内候都是遵循这些容经济规律的,不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比如说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幅度大而且还有继续加剧的势头)的时候,国家就会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的方式来把一部分热钱吸收到银行里存起来,在货币发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少了,物价自然也就被控制住了.相反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又会降低存款利率,受到利益的驱使(人们觉得这个时候把钱存在银行里划不来,因为利率太低了),人们又会把银行里的钱拿出来消费(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东西便宜,相同数量的货币在这个时候购买力就会强.比如说同样的一块钱,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只能买一个包子,可是在不景气的时候就能买到两个包子).我们常说市场受到供需影响就是这个意思了.而供需矛盾就是经济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以上这个例子当中,国家并没有下令要某一种商品必须买多少钱,而只是通过控制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的手段来达到控制物价的目的!

热点内容
借条拍照给的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2 11:22:45 浏览:919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发布:2025-08-12 11:21:13 浏览:581
偃师法院倪 发布:2025-08-12 11:21:04 浏览:583
临床助理医师卫生法规考试辅导 发布:2025-08-12 11:16:19 浏览:254
烟台离婚律师推荐 发布:2025-08-12 11:16:08 浏览:635
袁国强外籍法官 发布:2025-08-12 11:11:34 浏览:266
百度沈阳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12 10:57:49 浏览:996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8-12 10:57:43 浏览:905
初级经济法竞业限制 发布:2025-08-12 10:55:28 浏览:969
2013年司法考试商法真题 发布:2025-08-12 10:50:32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