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工作反家暴法

社会工作反家暴法

发布时间: 2022-02-02 16:49:46

『壹』 《反家暴法》规定的"强制报告"适用条件是什么答案

适用于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反家暴法》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解读:强制报告义务可以及时发现家庭暴力,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失智老人、残障人士等没有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等弱势群体;强制报告义务是对第五条特殊保护的具体化。

『贰』 社会工作可以在反家暴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反对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

社会工作就是志愿者,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反家庭暴力,可以在反包家庭暴力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调解,劝说,保护,经济帮助,还有很多,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最好能和街道办,司法部门,妇联,公安局派出所,公益组织,协同反家庭暴力。

『叁』 社工宣传反家暴法有哪些游戏活动

本次活动复白玉兰中心以宣传制“反家暴法”为主题,通过宣传展板展示、派发宣传单张、反家暴知识问答、爱心义卖和互动小游戏等环节来开展服务,让活动参加者能够多种形式地了解更多的反家暴知识。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前来参与活动的群众络绎不绝,妇联社工为每一位咨询居民详细地介绍反家暴法、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构建平安家庭等知识。其中有居民告诉社工:“今天参与这种大型的宣传活动收获很大,认识了许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于家庭暴力的了解更加透彻”。

这次“反家暴法”宣传活动,吸引了200多人参与其中,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妇女自我维护的能力,引导和帮助群众认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关心爱护自己的家庭,维护好社区的大家庭。

『肆』 《反家暴力法》制止家暴有什么有力措施

和平相处是最好的办法,实在不行,可以使用下下策,以暴制暴

『伍』 什么是家庭暴力,依据反家暴法规定的救济措施有哪些

家庭暴力 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反家暴法规定的强制报告适用条件是,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下面是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第十四条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陆』 国家制定《反家暴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6)社会工作反家暴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柒』 《反家暴法》规定的"强制报告"适用哪些条件

根据《反家暴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下面是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十四条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捌』 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单纯依靠各级妇联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解决.社会工作者依托妇联,运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等方法介入家庭暴力问题势必会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

『玖』 反家暴法规定的强制报告适用条件是

根据《反家暴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下面是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拾』 反家暴法规定的强制报告适用条件是哪些

亮点一:恐吓等精神暴力 纳入家暴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解读:家庭暴力的概念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基本与国际接轨。从行为类型来看,除了身体暴力,明确包括精神暴力,“等侵害行为”|给了法官具体情况的自由裁量空间,可以把性暴力纳入“等”的行为类型之中。

亮点二:扩大主体适用范围:同居暴力也算
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解读:在附则中增加准用条款,扩大了家庭暴力法的主体适用范围,有着同居关系、抚养照料关系、家庭雇佣关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都可依照反家暴法规制。反家庭暴力法不是婚姻家庭法,是社会保护法,家庭成员以外有着共同生活关系的人之间的暴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具有共性。

亮点三:这些情况下发现家暴不报案将担责
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解读:强制报告义务可以及时发现家庭暴力,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失智老人、残障人士等没有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等弱势群体;强制报告义务是对第五条特殊保护的具体化。

热点内容
今年学习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30 23:33:11 浏览:318
镇江市开发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7-30 22:54:12 浏览:150
淘宝考试违反交通法规 发布:2025-07-30 22:09:34 浏览:265
事业单位新入职员人事管理条例 发布:2025-07-30 21:43:32 浏览:673
太白县司法局 发布:2025-07-30 21:22:26 浏览:305
法院院长任命程序 发布:2025-07-30 20:55:10 浏览:379
靖远法院 发布:2025-07-30 20:34:51 浏览:868
低保户申请法律援助需要 发布:2025-07-30 20:18:50 浏览:955
李洪雷行政法危机 发布:2025-07-30 20:17:34 浏览:622
河口区人民法院案例 发布:2025-07-30 19:43:28 浏览: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