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公案剧与元代社会的法

公案剧与元代社会的法

发布时间: 2022-02-04 18:06:34

①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和内容有哪些特点求解求解求解

关汉卿杂剧的特点

1、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同是妓女,赵盼儿、宋引章、杜蕊娘、谢天香等各具不同的个性。同在鲁斋郎的压迫下,都有着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级官吏张珪和工匠李四对事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2、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有善良无辜的寡妇被屈斩而天地变色的奇迹;有单枪匹马慑伏敌人的英雄业绩;

有忍痛送妻子去让权豪霸占的丈夫;有让亲生儿子偿命而保存前妻儿子的母亲;有被所爱的人抛弃而被迫为他去说亲的婢女。这些情节看来既富有传奇色彩,又都是扎根在深厚的现实土壤里的。

关剧的戏剧冲突还表现在它的过场戏简洁,戏剧场面随步换形,富于变化。这样处理戏剧场面,摇曳多姿,变化莫测,出观众意想之外,又在人物情理之中,效果十分强烈。

3、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他是元曲中本色派的杰出代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

关剧语言的本色风格表现: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关剧在词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贴,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关汉卿杂剧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公案剧,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窦娥冤》,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社会黑暗。

第二类婚姻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第三类历史剧,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歌颂英雄,赋予英雄人物以拯救苍生的使命,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和对英雄再世的渴望。如《单刀会》《西蜀梦》。

② 马致远是什么“......家”他与谁并称“杂剧”四大家

著名戏曲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2)公案剧与元代社会的法扩展阅读:

与马致远并称的元曲四大家:

1、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杂剧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公案剧,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窦娥冤》,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社会黑暗。

作品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第二类婚姻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如《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等。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救风尘》写妓女宋引章与穷秀才安秀实相恋,后贪图财物嫁给富商周舍,结果被朝打暮骂,受尽苦楚。

妓女赵盼儿假意要嫁给周舍,设计救出了宋引章。宋引章嫁给安秀实。作品同情社会底层的妓女和儒生,揭露了官商的虚伪残暴。

第三类历史剧,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歌颂英雄,赋予英雄人物以拯救苍生的使命,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和对英雄再世的渴望。如《单刀会》《西蜀梦》。

以《单刀会》的成就最为突出,取材于《三国志·鲁肃传》,写吴国名臣鲁肃为了索取荆州,设宴邀请关羽,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关汉卿的这些历史剧来源于史传,但又超越史传。他创作的立足点不在于再现历史的真实,而是借历史题材融进大量的现实内容,着重体现历史剧创作的时代精神和戏剧文字的基本特征,这便是关汉卿的历史剧的精华所在。

在这些历史剧中,关汉卿赞美正义的事业,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了一个正直戏剧家的爱憎感情,这和他在其他剧作里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2、郑光祖

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

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3、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

作为与关汉卿同为由金入元的大戏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杂剧《梧桐雨》,内容讲述幽州节度使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出任范阳节度使。

与杨国忠不和,于是安禄山造反,明皇仓皇幸蜀。至马嵬驿时,大军不前,陈玄礼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贵妃自缢于佛堂中。

李隆基返长安后,一日梦中相见贵妃,后为梧桐雨声惊醒,追忆往事,不胜惆怅之至。此剧在历代评价甚高,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

另有一部作品《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白朴最出色的作品,与五大传奇之一的《拜月亭记》、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故事写唐代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买花,途中和李世杰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园,二人私奔到长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

后为少俊父亲发现,强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阳,父母已亡故。少俊中进士后,正式与李千金完婚。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

杂剧有16种:《绝缨会》、《赶江江》、《东墙记》、《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

《凤皇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致远

③ 请问受人所托要忠人之事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出自元朝关汉卿《陈州粜米》:“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大人的吩咐,着我先进城去,寻那杨金吾刘衙内,直到仓里寻他,寻不着一个。”

《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此剧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赈济。刘、杨二人乘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民伸冤。

作品再现了宋代封建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中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画面,着力刻画了清官包拯刚直不阿的性格。与其他剧作相较,包拯不仅是个铁面无私的为民除害者,而且是个历经宦海沉浮,与百姓分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乔装私访一段,描绘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品格,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结构排场严谨精巧,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



(3)公案剧与元代社会的法扩展阅读:

关汉卿杂剧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公案剧,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第二类婚姻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如《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等。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第三类历史剧,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歌颂英雄,赋予英雄人物以拯救苍生的使命,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和对英雄再世的渴望。如《单刀会》《西蜀梦》。

④ 元杂曲有哪些分类它们有何创作特点

⑤ 急求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电子版,有笔记和总结也要,请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内容全的话加分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527126.html?from=isnom
我是从这个网址下的,不错的,你看一下
这上面是完整的书,如果要看笔记,自己需要再找一下昂

⑥ 关汉卿杂剧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

关汉卿剧作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剧情突破了因果报应模式,而走向自救与救赎。关键词:因果报应救赎现实主义精神关汉卿是我国元代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他剧作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历史剧、公案剧、爱情风月剧等。在历史剧中他呼唤英雄,但英雄却死了。

关汉卿的两部爱情风月剧《望江亭》和《救风尘》所表现的内容就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望江亭》中谭记儿守寡三年,终于冲破阻碍与前往潭州赴任已丧妻的白士中结为夫妻,不想杨衙内对她早已垂涎。杨衙内手握势剑金牌,要捏造罪名杀掉白士中霸占谭记儿。

白士中得知消息后一筹莫展。谭记儿投杨衙内所好,亲自出马扮作渔妇,以中秋献新切脍之名,只身上了杨衙内的小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慧,将杨衙内和随从灌醉,盗得势剑金牌,并在潭州府告他欺骗妇女。朝廷发现了杨衙内妄奏不实,派李秉忠来潭州调查,最后坏人被惩处,白士中与谭记儿夫妻团圆。

(6)公案剧与元代社会的法扩展阅读

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话本小说、戏剧中,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惩恶扬善的手段,也往往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结构。当人们对公平正义绝望时,往往会祈求上天鬼神给予公正的裁决。这就是存在于人们信仰中的天理。

这种主宰人的命运的神秘力量来自于天道的运行或因果的规律,由鬼神来实施,而善恶之赏罚最终不会有所遗漏。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是窦娥却在与流氓张驴儿和昏官桃杌的斗争中,让我们看到了她不仅仅有这样的宿命的民俗信仰,更有彻底的反抗性。窦娥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如果没有窦娥冤魂的执著,恐怕这一冤案不可能水落石出。当然,剧情也有缺陷,就是窦天章与窦娥的亲属关系削弱了惩恶扬善的程度而掺和了私人感情的动机。不过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亲手报仇的痛快人心,这样就进一步表现出关汉卿鲜明的感情倾向。

⑦ 元朝编制了哪些主要法典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忽必烈命何荣祖主持编定《至元新格》,颁行全国。这是元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分公规、治民、御盗、理财、赋役、课程、仓库、造作、防盗、察狱十事。该书已佚,详情不得而知,但世祖命何荣祖编新律时,曾要他“简除苛繁”,根据这一点可以推知,“简”是这部法典的特征。

正是由于《至元新格》的简略,不能很好地适合统治所需,经成宗、仁宗两朝的努力到英宗时终于修成了新的法典,这就是至治三年(1323)颁布的《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是元代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法典。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诏制、条格、断例。诏制相当于敕或敕条,即皇帝的命令;条格相当于令,即法令;断例相当于律,即律刑。《大元通制》既承袭了中国传统法典的精神,也体现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适合元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

顺帝至正六年(1346),元廷又颁行了《至正条格》,条文较《大元通制》多一些,但只是修订和补充而已,没有超出《大元通制》的框架。

《大元通制》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

⑧ 元杂剧如何兴起的

元杂剧是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戏剧史上的又一枝奇葩。它是综合了初期的歌舞剧、滑稽剧和讲唱文艺两个重要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是中国戏剧正式形成的标志。

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包括乐、歌、舞、演、白五种形式的歌舞类和滑稽类的简单戏剧。继之而起的是宋代的杂剧。早期的杂剧,是指各种各类的戏、杂戏。宋杂剧以末泥(脚色名)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分四段演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称“艳段”。次做正杂剧,为杂剧的中心,即正戏,通名为“两段”;大抵以故事世务为滑稽、讽谏。最后为散段,叫做“杂扮”或“杂旺”;多半借装某些地方的“乡下人”,“以资笑谑”。金代也有杂剧,与宋代相同;至后期,又有别名称“院本”。因为它是行院人(妓女、乐人、伶人、乞者等)流动演唱所用的戏剧脚本,故称“院本”。它继承了宋杂剧的滑稽、歌舞的传统内容,以耍笑为主,注重发科调笑,也偶有加一二支曲子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短剧。

在说唱艺术方面,则有诸宫调和散曲。

诸宫调是宋、金时期民间非常流行的讲唱文艺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唱辞和说白相间杂,配以音乐,叙述一个较长的完整的故事。在音乐曲调的选择和组成上,汲取唐、宋大曲、法曲、词、宋唱赚和当时流行的俗曲小调,把它们按宫调声律的类别,组成一套。然后一套接联一套,组成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每一宫或调所属的曲子都很多,把属于同一宫或调的曲子组合在一起,加上尾声或不加尾声,就构成一套。把若干套联接起来,就是“诸宫调”。唱奏时,以一人主唱,偶尔也有两人对话或和声的现象。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琵琶,辅助乐器有锣、鼓和板。

这种艺术形式,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说有唱,又有乐器伴奏,和戏剧已相当接近。所不同的是,诸宫调以一人说唱,以第三者的身份叙述故事,没有表演动作。

所谓散曲,指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元仁宗曲中的小令,其实就是词中小令的延续、扩大和发展。用以抒发个人感情和描写景物。其字数、用韵限制都不像词那样严格。

散套是以小令为单位,像诸宫调一样,将属于同一“宫”或“调”的几支小令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而成的。也叫“套曲”或“套数”。它可以用来叙述较完整的情节、故事,描绘较复杂的心理、感情,有时也可用来发表议论,讲谈哲理。散套虽汲取了诸宫调联套的方式,但在诸宫调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元杂剧就是在吸收以往的歌唱、舞蹈、表演、戏弄等戏剧因素、唱辞和说白相间而以歌唱为主的讲唱文艺因素和以宫调为纲的音律联套方式的基础上,对以往的艺术成果加以提炼、加工、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唐、宋、金以来文艺形式的发展成果,为其后文艺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基础;元代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造成的社会矛盾,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科举的时停时开影响了读书人的仕途,一些读书人将其精力投入文艺创作,为元代继承和发展以往的文艺形式准备了作家队伍;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他们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戏剧艺术有了更多的观众;元朝又是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对文艺创作及其形式并不过多地干预和限制,这一切,都为元代杂剧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可能。元代杂剧的发展既是戏剧本身发展的结果,也与元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元杂剧脚本主要由折(又作摺、出)、楔子、宾白和曲调几部分组成。

折,可能是因演出时备用的台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本上得名的。元杂剧一般分为四折。可能是沿于宋杂剧的四段,个别杂剧则有五折或六折,则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杂剧组成的一个单位。一折里又可分为几场。每折有一个套曲。

楔子是第一场之前或折与折之间用来交待人物、情节的,安排在戏前的楔子,起着“序幕”的作用,对剧情开端,作一必要简炼地交待;安排在戏中两折之间的楔子,起着“过场”的作用,用以埋伏线索或加强两折间的联系。一般都很短小,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它基本上是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元代口语,间或也用诗、词或长短不齐的顺口溜。宾白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和带白。对白是剧中人物两人以上的对话;独白为一个人自叙或叙事;旁白,剧本上写作“背云”,即要背对其他演员,表示在另一处说话或叙述自己的内心活动,而不令剧中其他人物知道;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即在唱辞中偶尔加入几句说白,只有主唱的演员才可能有带白。

此外,尚有“题目正名”。所谓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

《窦娥冤》

题目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

正名荡风冒雨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

《博望烧屯》

题目关云长提闸放水。

正名诸葛亮博望烧屯。

题目正名,有的放在剧本开头,有的放在剧本末尾。关于它的作用,也就有“在正戏开演之前,作为报幕式的介绍剧情提要之用,还可以采用种种方式,作为宣传广告之用”和作为全剧结束,“念完了断词和题目正名之后,就收场”两种判断。

元杂剧的角色约分为末、旦、净、杂四类,而以末、旦为主。

末是男角,相当于京剧里的“生”。男主角称“正末”,其余则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和末泥等名目。

旦是女角,女主角称“正旦”,另外尚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色旦等名目。

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里两种主要角色,因而用这两种角色扮演剧中的主要人物。由正末主唱的脚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脚本称“旦本”。

净用以扮演刚强狞猛的人物为主,多由男角扮演。有净、副净、二净、丑等名目。有时,净、末可以互易。

以上三类之外的或角色不明的统称为杂,如孤(官员)、祗从(侍从人员)、卒子(士兵)、细酸(书生、穷秀才)、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保儿(小孩儿)、邦老(盗贼)、曳剌(契丹语,剧中意为走卒、番兵)、杂当(杂色人)等,类似现代剧中的群众演员。

元杂剧中演员的面部化装已逐渐趋向定型。演员涂面化装办法,在唐代的参军戏中已经采用。元杂剧中净角的面部化装即由参军演变而成。其他角色有红脸(如《单刀会》中有关羽)、黑脸(如《双献功》中的李逵)、粉白脸(如,《伍员吹寄》中的费得雄)、杂色(用几种颜色涂面,如《酷寒亭》中的萧娥),也有黑白二色的(《遇上皇》中的“搽灰抹粉学搬唱”的角色)等。

杂剧演员的服装,道具有巾、帕、衫、裙、袄、鞋、袜、杖、髯等,这些服装当是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加以美化、戏剧化而成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时代、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等使用不同的服饰、道具,以体现角色的身份、性格特征。

宋代城市的娱乐场所称“瓦子”,供演戏用的剧场称“勾阑”,也叫“构肆”,以棚搭成,中间划出一个方场,围以栏杆。观众坐在栏杆四周,大的勾阑可容数千人。金、元时期,出现了砖砌瓦盖的固定戏台。从考古发掘和建筑遗址看,元杂剧的舞台与近代旧式砖木结构的戏台大致相似。戏台三面突出,观众可由三面看戏;有前台和后台两部分,中部以一道墙隔开。前台是演出和乐队伴奏的地方。后台称“戏房”,是演员化装和休息的地方,有时后台还可以虚拟为内室或门外,通过后台“搭架子”的方式内外呼应,把观众的想象,引向视力所不及的地方。墙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门,即上下场的门。演员自左门上,表示来路;自右门下,表示去路。剧场多为露天的,规模大的可容千人以上。

勾阑的观众坐在“腰棚”、“神楼”上,居高临下地观看表演,剧中人物会显得小;而戏台则是把表演者升高,观众平视表演,会使人感到既省力又亲切。除了固定的剧场外,演员们,也可以冲州撞府,流动演出。

演出前,先贴“招子”,写出主要演员的名字和演出地点。有的也贴出剧目,供观众选择(点戏)。

戏台的墙上挂布制横额,上写剧团名称、主要演员名字。悬挂巨幅绣花的故事画帷幕,作为舞台背景。另外,还挂有旗牌、帐额、神峥、靠背等物,现代剧团叫作“摆台”的习惯,元杂剧中也已经出现了。

现代剧中叫做“道具”的物件,元杂剧叫做“砌末”。砌末的范围很广,多指与剧情有关的小物件,如金钗、钿盒、金钱、刀、剑、笏、扇等。

乐队由三五人组成,安置在前台的后部,靠近上场门的地方。伴奏的乐器有打击乐锣、鼓和拍板,管乐器的笛子,后期加入弦乐器琵琶等。

开演前,先有参场。所谓参场,就是在开演前,剧团主要演员穿着行头,与场面人员排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致意。同时,也是向观众展示剧团演出阵容。接着是“开呵”,也作开和。即简单介绍剧情。

正式演出开始,一般由冲末(间或也用其他角色)先出场,称“冲场”。剧中角色上场,除主唱演员外,一般都先念四句上场诗。内容依角色的身份、行业、年龄和剧情而有所不同。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全剧由一个角色主唱。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一个末或旦角,在不同的折中,可以扮演不同的人物,但必须同是旦或末。也有的杂剧由正旦、正末分担主唱角色。

除唱、白外,演员还要表演情态、动作,称为“科”。表演滑稽动作或语言令人发笑叫做“插科打浑”,也称做“介”。

此外,元杂剧也有现代戏剧中称为“效果”的各种声响。如剧中人弹琴,后台需发出相应的琴声;剧情中的雷声、风声、雨声、鸟叫、莺啼、雁鸣等等,后台均能传出相应的声响与剧情配合。

全剧结束前,在第四折的最后一曲之后,由一地位较高的人出场,对剧情作最后处理,称为“断出”或“断了”,全剧结束。

元杂剧每一折的第一支曲子之上,必须标明属于何宫或何调。

中国古代音乐,以“十二律”为基础。所谓“律”,就是乐音的高度。又有五声,所谓“声”,就是现在的“音阶”。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再加入变宫和变征,便成为七声,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3、4、5、6、7。十二律轮流为宫就成十二宫,十二宫各有七声,可得八十四调。但在实际应用上,到隋唐时,只存燕乐二十八调:即宫、商、角、羽四声,每声七调,计二十八调。其中宫声七调称宫,商、角、羽各七调称调。合起来即称“官调”,实则官与调的含义是一样的。到金、元时,则只有六宫十一调。北曲用的宫调,只有五宫四调。

宫调就是限定管色的高低。管色,就是俗称的调门。所谓宫调,“犹如现在的工字调、尺字调或C调、D调之类。各个宫调,因其所用的管色,有高低之分,所以,表现出来的音律,就自然不同”。根据燕南芝庵《论曲》的说法:

仙吕调——清新绵远南吕宫——感叹悲伤

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轻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晃漾般涉调——拾掇坑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每一宫调又各包括若干曲牌(章),如正宫包括《端正好》、《衮绣球》等二十五曲;黄钟宫包括《醉花阴》、《喜迁莺》等二十四曲;大石调包括《六国朝》、《归塞北》等二十一曲。现存杂剧剧本所用的曲牌,大约有二百二十九个。

元杂剧一般是每本四折,每折有一个套曲,每个套曲各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所谓套曲,按北曲套数体制,一支正曲加一个尾声,就可组成一套,这是最基本的格式。每个套曲所联的曲数可多可少,一般可用十到十五支。

由于戏剧一般都具有联贯性;采用联套形式,就可以取得音乐上的统一性。也就比较适合于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对于歌唱演员和乐师伴奏,也比较方便。

元杂剧的唱辞,为曲牌体长短句。在用韵上,比宋词严格。而在用字上,限制放宽,可以加入“衬字”和“增句”。所用的唱词,为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但又不如宾白那样与口语接近,因为它受格式、音律的制约。元杂剧的语言有“既俗且雅,活泼自然”、“曲重本色,情真语切”、“因人施辞,切合声口”、“情景交融,声情相谐”、“曲白相生,构思巧妙”、“俗语运用,丰富生动”等特点。在口语、俗语、成语等的运用和修辞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王国维、梁启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元杂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它“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丰富了艺术形式,所以,才能提高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况且,它把当时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段,多方面的吸收过来,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并为后来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杂剧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

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就形式分类,则有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其悲剧有因黑暗势力的凶残造成悲剧的公案剧,有以家庭不幸事件为主题的社会习俗剧,有各种人物悲惨遭遇的历史传说剧。

喜剧有表现劝戒和讽刺的社会习俗剧;有追求自由爱情和美满婚姻,反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爱情婚姻剧;还有大量给人们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传说剧。

正剧则有受封建势力干扰、间阻、破坏而历经波折,终于团圆的爱情婚姻剧;有人物命运和政治斗争结合的历史传说剧;有思想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社会习俗剧;还有反映特殊社会习俗的水浒故事剧和神仙道化剧。

元杂剧作家,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等考察,大抵应在二百家左右。他们中有“隐居终身的老儒,也有飘泊不偶的穷书生;有才人、演员(他们就是为明代贵族作家朱权所不齿的所谓“倡夫”作家),也有医生、商贾;不仅有汉族作家,也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作家”,此外,还有一些作过平章、参政、总管、学士等官员的统治阶级上层人士。

自元太宗窝阔台灭金至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即《录鬼簿》所说的“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时期,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高文秀、康进之、张国宾等。他们大都是北方(今河北、山西、山东)人,而以大都为其活动中心。

古代山水画鉴赏灭宋后到元顺帝后至元期间,即钟嗣成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时期,此时的杂剧作家有宫天挺、郑光祖、曾瑞、乔吉等,他们多是江浙人,或北方籍而流寓南方者。以杭州为活动中心。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都较前期为少,表现了元杂剧由盛转衰的情况。可能与全国统一后,北曲杂剧逐渐为南戏所取代有关。

至正之后,即元朝末年,也就是《录鬼簿》所说的“方今才人”时期。作家有秦简夫、萧德祥、罗贯中等,作家和作品都更形寥落,成了元杂剧的尾声。

由于元杂剧的作家大都出身低微,戏剧创作又为正统派的文人学士所轻,故即使是著名的杂剧作家,其生平事迹也流传甚少。

其中成就卓著者当首推关汉卿。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戏剧活动家,被称为“梨园领袖”、“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字一斋,晚年号已斋叟,大都人。原籍山西解州(今山西解县,又一说为河北祁州,即今河北安月县),太医院户。约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年间,经历了金末战乱,对战争和蒙古统治中原初期生产的破坏、人民生活的苦难有着直接的深刻的体会。因而他的作品极富战斗性和反抗精神。妇孺皆知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蝴蝶梦》、《鲁斋郎》也是写得很成功的公案剧。《拜月亭》以蒙古军围攻燕京为背景,通过两对男女经历逃难生活,而双双结为夫妇的情节,描写了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创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

马致远则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作品有《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

白朴的作品现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三种。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和再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所提高,并赋予崔莺莺、张生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斗争精神。

高文秀、康进之、李文蔚等以水浒人物为创作题材,写出了《黑旋风三献功》、《李逵负荆》和《燕青博鱼》等。

女真作家李直夫(本姓蒲察),作剧十二种,现存有《便宜行事虎头牌》。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是使人惊心动魄的好作品。

后期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等,也都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

元代的杂剧作品大约有六百余种。现存的剧作约在一百六十种左右。

⑨ 有谁知道元杂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题材上看,主要有哪几类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9)公案剧与元代社会的法扩展阅读

元杂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本是我国元代作家纪君祥写的一部激动人心的历史悲剧。故事讲述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生死斗争,弘扬中华民族济困扶危、忠良勇斗奸佞的精神。

这部戏1759年就在西方舞台上演,这使得中国戏剧传入西方的历史早于西方戏剧传入中国。《赵氏孤儿》经过法语、英语、德语数次改编,改编者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作家伏尔泰和墨菲,足见当时欧洲对于中国文化的热衷。

马若瑟不理解“唱念做打”。

元杂剧《赵氏孤儿》首次被全文翻译成法文是在1698年,由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剧本于1735年在法国《中国通志》全文发表。之后这个译本通过英、德、意、俄等多种语言在欧洲广为流传。

然而作为中国戏剧极重要元素的“唱”却不被马若瑟所理解,他在将《赵氏孤儿》传播到海外的第一站就丢掉了中国戏剧诗意般的“唱”。但所幸他保留了故事的情节框架和悲剧精神。


⑩ 元代杂剧一般展现了那些内容

元杂剧可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在现存的杂剧剧目中,爱情婚姻剧约占五分之一,以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其突出特点在于塑造了一批光彩耀人的妇女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爱情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历史剧的数量最大,佳作颇多,一般都继承了宋代讲史“大抵多虚少实”、“大抵真假参半”(《都城纪胜》)的传统,和历代咏史诗借历史来抒发作家感情的艺术方式,重点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而是表现作家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情感。社会剧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描写了现实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揭露各种社会弊端,并寄希望于封建道德的复兴和发扬。公案剧或写清官惩治豪强,为百姓申冤昭雪,或写清官处罚恶人,为良善伸张正义,表现出惩恶扬善的鲜明倾向。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大致也可以算作公案剧的一个分支。神仙道化剧大都以对仙道境界的肯定和对人世红尘的否定,构成其主要内容,同时交织着出世、愤世和恋世的复杂情感,表现出元代文人的精神苦闷和心灵幻想。

南戏产生于宋代,入元以后继续流行,在民间相当活跃。但就总体上看,南戏在元代的成就不如杂剧,未能像杂剧那样产生大量著名的作家、作品,并在文学领域中造成巨大的声势。它的影响主要还局限于民间,在民间丰沃的土壤上滋生蔓长,为明代戏曲的再度繁荣积蓄着艺术力量。

热点内容
有法律效力的贸易合同 发布:2025-07-28 19:29:57 浏览:339
合同法原理与判例电子书 发布:2025-07-28 19:29:19 浏览:948
行政法的手段 发布:2025-07-28 19:14:22 浏览:303
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发布:2025-07-28 19:10:34 浏览:565
佛法治疗脱发 发布:2025-07-28 19:10:33 浏览:486
杭州诈骗罪律师 发布:2025-07-28 19:08:13 浏览:963
企业登记法规 发布:2025-07-28 18:45:07 浏览:995
民法典夫妻财产 发布:2025-07-28 18:31:13 浏览:398
河北司法厅政审 发布:2025-07-28 18:31:10 浏览:834
法院有异议 发布:2025-07-28 18:21:28 浏览: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