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手段

行政法的手段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14:22

Ⅰ 2010年司法考试必备之《行政法》讲义(四)

2010年司法考试必备之《行政法》讲义(四)
第四章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这是中国行政法制开始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行政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工作方式和责任。同时,国家还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机关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务,以及人、财、物各个领域管理的权限及管理方式。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国家共颁布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829项。这个时期,国家还建立了行政监察制度和公民控告政法英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制度。

二、停滞和遭受摧残阶段(1957-1978年)

这是中国行政法制发展缓慢、徘徊、停滞和倒退的时期。其中“*”十年,行政法制更是历经磨难和备受摧残。

三、重建和反展阶段(1978-1989年)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通过,是中国行政法制重建和走向发展的新巧慧滚时期。这期间,最主要的工作有五项:

(一)恢复原有法制,解决行政领域无法可依的问题

(二)制定新宪法,确定行政法制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三)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四)确立行政立法制度,健全行政法制

(五)建立行政司法制度,保障公正行政

四、发展和向新模式转化阶段(1989-)

所谓“向新模式转化”,是指行政法由原来主要适应计划经济的模式向现在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化,由过去主要执行管理职能的模式向现在既具管理职能,又具控权职能的模式转化。这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

(一)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依法行政原则

(二)制定行政诉讼法,建立行政诉讼制度

(三)制定国家赔偿法,建立行政赔偿制度

(四)制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建立公务员制度

(五)制定《行政监察法》,完善行政法制监督

(六)健全行政程序法制,加强对行政权行使过程的监督和制约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史前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行政法学在我国学科分类目录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行政法学学科并未建立起来。

二、创建阶段(1978-1985)

1983年出版的、王岷灿主编的《行政法概要》,是我国第一本行政法学统编教材。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行政法学的教学、科研已在我国全面展开,行政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5-1989)

1985年以后,行政法学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就行政法著述来说,已达几十种之多,既有教科书,又有专著;既有研究中国行政法的著作,又有研究外国行政法的著作;既有行政法英杰政法的论著,又有译著,更有大量的论文、译文。

四、深入发展和学术流派逐步形成阶段(1989-)

1989年以后,我国行政法学深入发展,主要体现在质上,体现在深度碧虚上。这主要体现在:专题性研究成果大批涌现;行政诉讼法的研究在行政法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行政法学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若干学术流派出现。

第三节 各国行政法学的主要流派

一、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行政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整对象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对于行政法应如何调整此种关系,如何配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从而构成怎样的法的秩序,行政法学者有不同的主张、观点、理论,逐渐形成了行政法学的各种流派。其中主要的、较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即控权论学派、管理论学派和平衡论学派。

控权论学说主要在英美国家流行。孝余

管理论学说主要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流行。

平衡论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罗豪才教授等提出。之后,平衡论学说在中国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行政法学界占主导地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平衡论持有异议,有些学者仍然主张新控权论或新管理论。

二、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控权论的基本观点

1、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私人的权利和自由。

2、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

3、控权论特别强调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主张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4、行政法的主要手段有两个: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

(二)管理论的基本观点

1、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2、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家管理关系、规定国家管理的原则和制度。

3、管理论通常将管理原则视为法的原则,并且以坚持******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4、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命令——服从关系,从而行政法的手段主要是强制和命令性的。

(三)平衡论的基本观点

1、行政法既要保障行政管政法英杰理的有效实施,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或违法行使。

2、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3、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但对依法行政的内涵应予以新的解释。

4、平衡论主张综合运用行政法的各种手段,即在必要的场合运用命令、强制手段,同时在大多数场合尽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强制手段,淡化权力色彩。

本章思考题:

1、简述控权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管理论的基本观点。

3、简述平衡论的基本观点。

4、试论我国行政法发展的社会背景。

Ⅱ 宏观调控法和行政法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区别:宏观调控是全国性的,任何地区都要执行,行政法是系统性的,具有单一性。
1、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具有强制性。
2、行政手段则是依靠行政命令、指示来调控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见效快,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主观性很强,一般不适宜经常使用。联系:宏观调控法和行政法相辅相成,互相依靠才能广泛实行。

Ⅲ 行政命令有哪些

行政命令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行政强制执行命令。这是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采取的强制手段。它确保了行政决定的贯彻执行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这种命令通常在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法定行政法规定的情况下采取,主要依据是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常用的措施包括查封、冻结账户、限制人身自由等。

二、行政征收命令。这是行政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依法向行政相对人收取一定费用的行为。例如,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用征收等。这类命令主要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对行政相对人进行一定的财产征收,其法律依据为相关税收法规和行政收费制度。行政机关在征收过程中必须依法进行,不能滥用权力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许可命令。这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资格或权利的行政行为。例如,颁发营业执照、驾驶证等都属于行政许可命令的范畴。这类命令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其法律依据为各类行政许可法律法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时,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公平公正。同时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事项或增设许可条件等。违反规定的行政许可行为将被撤销或宣告无效。此外还包括行政指导命令等类型。行政指导命令是行政机关以指导、建议等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自愿配合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形式。它不具有强制力,而是通过说服、建议等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这种命令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服务型管理的特点等。这些命令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构成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体系并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热点内容
职业道德的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 发布:2025-07-29 01:38:28 浏览:744
肇庆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7-29 01:38:23 浏览:482
国有资产损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9 01:32:52 浏览:594
法的社会控制理论 发布:2025-07-29 01:14:05 浏览:609
劳动法上一个夜班休息 发布:2025-07-29 01:14:04 浏览:417
南大考研法学群 发布:2025-07-29 01:12:34 浏览:925
法院案件驳回 发布:2025-07-29 01:08:03 浏览:634
离婚后财产分割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29 01:06:39 浏览:687
2013新旅行社条例 发布:2025-07-29 01:06:27 浏览:121
国家干预与法治 发布:2025-07-29 00:55:58 浏览: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