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社会控制理论
1. 罗斯科·庞德的庞德法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法律作用的“社会控制”工具论。庞德在1911-1912年就发表了一篇以《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和目的》为题的纲领性论文,表达了他的社会学法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社会学法学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创立、解释和适用法律方面,更加注意与法律有关的社会事实。衡量法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产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内容。总之,“我们越是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则我们的社会工程将越有效。”法社会学派通过强调法律的社会目的、效果和作用,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是社会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务在于调整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
2、法律价值的“社会利益”保障说。庞德借鉴了德国法学家耶林的利益分类说,将利益分成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三类。而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由于并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调整,为避免个体间对某些利益的反社会冲突,有必要划定受法律调整的利益范围并加以分类。依据分类,应当对某种类型的利益给予优先的考虑,司法中应对社会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机械的依照法律实现所谓“正义”。这种利益在庞德看来,正义作为法的价值准则就意味着能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
3、法律正义的“非强力依赖”判断。庞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虚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种对实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鉴定”,即一种判断的标准。“这种鉴定可以确定和陈述出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理想,并且使它成为对各种论证、解释和适用标准的出发点进行选择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有一种内容正在起着变化或形成着的自然法。”他努力证明正义并不是依赖于强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会的性质本身而决定,无论是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正义始终高悬于统治者制定的实在法之上。法律不应是任何专制统治者随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类社会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体形式由不同时代的共同理想所决定,强力应支持这种理想,但法律的本质永远不等于强力。
2. 法社会学研究对象
法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其基本观念从工具主义法律观、反形式主义法律观到多元主义法律观,都揭示了法律的深刻社会根源。它认为法律并非单纯的理性产物,而是社会力量对比的反映,是权威性价值准则和可执行的行为规范。理解“法是什么”,不仅考验着学者的理论视野,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价值取向。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正义为法的本质,罗马的西塞罗则强调法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主张法是公共幸福的合理秩序。这些不同的法学流派各有侧重,自然法学派关注法律与生存状态的关系,分析法学派则强调法律规则的形态,而社会学法学派则更注重法律作为人类活动的体现。
社会利益说者如庞德,他的理论挑战了僵化形式主义,主张法应当关注社会实际效果和利益平衡。他认为法律是社会控制的工具,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实现利益协调。在中国,法社会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法律源自统治阶级意志,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学者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法律定义,如理性与意志的结合、理性的对话、秩序的分类体系以及激励机制等。
尽管这些观点各有见地,但法社会学的核心在于揭示法律的社会功能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作用,以及法律如何与社会利益相融合。它并非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反映了法律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2)法的社会控制理论扩展阅读
法社会学是以社会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埃利希、韦伯、霍姆斯、庞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