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小凤雅

社会与法小凤雅

发布时间: 2022-02-05 07:33:53

❶ 为什么要让司法介入还原小凤雅事件真相

河南太康三岁女童小凤雅患病去世之后,被曝出家人“诈捐”15万元。事后证实家属募捐数额为多元,而且已将剩余的款项捐给公益机构。小凤雅奶奶表示,由于受到冤枉,她将起诉作家陈岚及一名姓马的女士,以讨回公道。

在我看来,控诉者指控的所谓“遗弃罪”“诈骗罪”甚至是“故意杀人罪”罪名不过是一种情绪表达,不作数的。募集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知道,控诉者——家属的说法到底哪些更可信一点?“诈捐”的说法是否成立。因为在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募捐乱象。众筹善款被病患家属或者代理人卷走、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足为奇。这也是为什么“小凤雅事件”起风波的原因所在。它所引发的思考,直接反映了网友对善款以及民情最深层的焦虑。不管怎么说,志愿者有权质疑、监督善款的去向,当然善款使用者也有解释的权利。究竟是不是冤枉,还要通过法律的渠道还原事实真相。

据小凤雅奶奶说,家里没有钱请律师,索赔的钱全给律师当律师费。为了弄清事实,为了还当事人的公道,希望能有律师以大情怀接下这个案子。只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是,官司还没有开打,那边作家陈岚已经出来道歉了。我的第一感觉是,作家怕了!其实,吃官司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这起官司不是一个作家的官司,它是涉及到社会志愿者如何监督善款的问题。如果司法的介入帮助我们弄清事实,还社会一个公道,唤醒更多有良知的人,这将比作家写多少文章都重要,也更有意义。

一个3岁女童的死讯震惊了网络。而她的家人就此开始承受来自捐助者、志愿者和万千网民的控诉。我们真希望小凤雅的家人是被冤枉的,我也希望尽快通过法律的程序消除那些压在小凤雅家人身上的不实之词。不过,即使是被告“作家陈岚及一名姓马的女士”一方输掉官司,我觉得也是值得的,我依然会对出于公心、良心、正义、爱心的质疑表示敬佩。

“小凤雅事件”是否存在“诈捐”,谁在说假话?死去的小凤雅在看着我们!

小女孩真可怜。

消息来自网易。

❷ 警察可以查到一个人的电脑上网记录,甚至手机上网记录吗

技术手段上当然可以实现,但这需要很严格的审批,如果查犯罪分子,那肯定要去获取他们的信息。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自己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的链接,一旦中了病毒,会对自己的信息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没人查你,乱查也违反规定。如果你有利用网络违法犯罪的嫌疑,当然能查你,而且在网上做的任何事都能查到。严防钓鱼软件,在网站上下载软件需慎重,同时也要注意有很多山寨的假网站。

❸ 媒体实测水滴筹等网络筹款平台后结果如何

6月1日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小凤雅”事件引起网络热议,也再度引发了公众对于网络筹款平台监管责任的关注。日前,有媒体实测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三大网络募捐平台,发现用假资料也能发起筹款并提现。网络筹款平台对募捐活动有多大的监管责任?平台和募捐发起者各自要承担哪些法律义务?

数据显示,2017年首批互联网募捐平台合计募集善款超过25.8亿元人民币,捐赠次数超过62亿次。

来源:澎湃新闻网

❹ 小凤雅去世善款怎么处理

去年9月,2岁半的女童小凤雅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亲在网上募捐引发关注;4月,有志愿者在网上称,其父母在利用孩子病情筹款后选择放弃治疗;5月4日,小凤雅不幸离世,指责其家人骗捐的声音加剧,质疑声也在那篇题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热传后达到顶峰……连日来,小凤雅事件持续发酵。

遗憾连着愤怒,成了很多网民在此事上的反应。不少人顺着网帖爆料,将矛头指向小凤雅家人。这其中,上述爆款文章提供的信息,如其家人筹到15万善款却“救儿弃女”,还拒绝偿还善款等,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指斥小凤雅家人“利用女儿的重病行骗”的声音甚嚣尘上。

▲小凤雅家境确实很贫困。

从媒体报道看,小凤雅家在农村,五个孩子,两个病童,还吃着低保。考虑到贫穷的境遇,就算其家人对所剩不多的善款动了点小心思,是否就该穷追猛打,或许也是个值得思考的慈善伦理问题。

眼下真相在渐次浮现,相信很多偏颇的道德审判会退烧。但我们也希望,下一次再发生类似慈善纠纷时,身在底层的被救助者说法能被更广泛地倾听,而不是蜷缩在一隅,被“误解”,被“指控”,却默不作声。

来源凤凰网

❺ 如何看待陈岚炒作小凤雅事件吃人血馒头

网传的杨美芹拿救命钱治弟弟不救小凤雅,也被证实了是谣传,网传杨美芹家人对小凤雅不积极治疗,同样是谣传。都是这些虚伪的媒体志愿者以达到自己目的做的谣言。

爱心志愿者们的不满,她们在清明节前后去到杨美芹的家,提出要带小凤雅去北京的医院治疗,表示已经联系好了北京儿童医院、办好了就诊卡,于是家人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事情发酵到前几天,杨美芹一家实在忍受不了网友对他们的辱骂,于是公布了,水滴筹捐款加上网络捐款共38638元的花费,并非是最开始被谣传的15万捐款,更不是网上所谣传的杨美芹诈捐。

某村级诊所花销1687元

某村级诊所花销1910元

太康县人民医院2000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40元

救护车1400元

拍片费3000元

退烧药800元

奶粉花了11000元(患病到去世)

从太康到北京看病一路上吃住费共5000元

张集卫生院1500元,张集卫生院生活开销共3500元

买零食买衣服花了3500元

陪葬品花了1200元

共花费37337

剩余的1301元钱交给了太康县慈善会。

张集卫生院医生表示:“父母包括家庭的人员都是积极治疗,而且治疗期间也配合,没有发现重男轻女的情况。”比起他们那些抓住一个点,就急于求成而不寻找真相客观求实的媒体们,他们吃人血馒头的样子,更让人感到可怕,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凤雅爷爷说的一句话:,“好像所有人都关心凤雅,但我唯一想感谢的是乡卫生院的医生,要是没有他们,孩子早就不在了。”

❻ 如何看待小凤雅事件中的重要角色志愿者

备受关注的小凤雅事件,逐渐呈现出了比较清晰的脉络:由一开始的对小凤雅家长的“千夫所指”,到现在舆论普遍质疑涉事志愿者及最早在网上传播此事的始作俑者,舆论走向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此对照“小凤雅事件”,有些志愿者充其量只是拥有爱心的热心人士,离真正合格的专业从业者仍有距离。对于这些热心人士,不必过于恶猜其动机,但就他们在这次事件上的表现看,其专业能力显然有待提升。

公益需要专业素养,这是争议过后留下的公益启示。公益行动也只有从初级的道德驱动层面转型至专业驱动,才能让公益行动从感性的催泪悲情叙事,转化为理性的润物细无声。

来源:新京报

❼ 河南眼癌女童王凤雅母亲“诈捐”事件始末是怎样的

河南眼癌女童母亲“诈捐”事件还原。

对于公益机构质疑家属不愿意让孩子到大医院化疗,王凤雅的爷爷王太友表示,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条件问题。后期,他们对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也失去信任,不愿意再接受他们的帮助。

“都想给孩子自己认为最好的。却变成了这样的撕裂。”5月27日,最早一直质疑王凤雅家属的微博大V@作家陈岚发表微博,表示向王凤雅的家人、向努力奔波的民政和公安及村镇干部等所有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道歉。

河南三岁女童王凤雅,2018年5月4日因视网膜母细胞瘤离世。5月24日,某公众号发布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指责其母杨美芹利用女儿患病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上募集善款15万元,却没有将善款用于治疗女儿的疾病,而是用来治疗小儿子的唇裂,“利用小凤雅存活的希望诈骗”。

随后,王凤雅家人遭网友声讨。在农村贫困家庭面对癌症的两难选择中,家属、志愿者一度陷入互不信任、互相指责的“罗生门”。

5月25日至5月27日,河南省太康县张集镇温良村的王家里,始终聚集着大批媒体记者。5月25日下午,面对媒体记者的镜头,说到“没有钱,不能给她最好的治疗”,杨美芹再也说不下去,哭得几乎昏厥,浑身颤抖。

王凤雅家的院子。

《王凤雅救助过程》显示,在等待家属商量结果时,大约13时30分,王凤雅奶奶突然抢走大树公益工作人员手机,并对其进行殴打。

王太友则说,凤雅奶奶看到白梦雪在摆弄手机发微博,就上前抢下白的手机,让她不要再发了。白梦雪把手机夺回来,推了凤雅奶奶一把。

对此,太康县公安局宣传科长张磊落对此事的说法是,当时白梦雪在玩手机,王凤雅奶奶以为又在拍视频,就去夺手机,“是夺手机的过程,没有发生争执,这个问题很清楚,我参与调查了。”

这次,家属与志愿者之间的协商依然没有结果。大树公益工作人员离开了王家。

5月25日,上海仁德基金会发布声明,“因收到网友反馈,提出对‘王凤雅’事件相关方上海大树公益服务中心的争议问题,上海仁德基金会主动暂停上海大树公益服务中心在我会名下筹款。”

对此,同日大树公益发布情况说明称,在王凤雅事件中,大树公益未立项未募款未拨款,机构公号也没转发该事件任何新闻,“王凤雅事件和我们的任何项目没有任何关系。”

5月4日,王凤雅离世。

“其实,4月份从郑州回来后,我就想再也不折腾孩子去任何地方了。”杨美芹说。

问她:“把孩子带回家让她从家里走,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

“我觉得很重要,凤雅是我一手带大的,进太平间火化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想让她从家走,这样她走了妈妈也觉得她还在。”

来源:凤凰网资讯

❽ 小凤雅去世社会有没责任

昨天(5月24日),河南省太康县身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三岁女童小凤雅已于5月4日去世。此前,小凤雅母亲曾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快手等多个平台筹集资金,为女儿治病。但随即被指利用孩子的病情募捐,却为孩子消极治疗,网络平台随后暂停筹款。多名网友质疑王凤雅去世后,其家人所筹资金并未全部用完,并要求他们公布筹集资金去向。

在具体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小凤雅家人殴打志愿者、欺骗当事人的异常举动其目的其动因何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涉及此事的捐款平台、公益机构志愿者、医生、政府、媒体,包括隐身其后的身边人、知情者,无一例外束手无策,眼看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此走向熄灭,募捐款项进入个人账户后毫无约束之力,全靠个体一己道德之好坏来判定生死走向,这样的过程不得不发人深思:当个体满怀同情、希望、怜悯,甚至节衣缩食尽到自己的爱心和责任,谁来呵护这份爱,谁来约束相应的义务。

按照谁确认谁监督,或者谁宣传谁负责的原则,相关的平台和媒体,包括给与提供确认政府方面,都有相应的责任。但事实证明,在当前的机制流程之下,在事后追责的过程中,任何一家机构,都不具备足够的监督底气和实操实力。这一点,无论是从多年前的王海林事件、杨六斤事件,还是一年多前沸沸扬扬的罗一笑事件,都可以得到证明。很多人因为个体救助“一夜暴富”,而公众庆幸,王海林拿到了钱之后,并没有携款逃跑,而是真的去了医院对女儿进行了救助;罗一笑事件出现反转之后,其父罗尔声明将把所得的260万捐款全部捐出。

来源澎湃新闻

❾ 如何避免小凤雅的悲剧发生

王凤雅小朋友在去世前后成为一个新闻人物。去年确诊之后,小凤雅的妈妈杨美芹在多个网络平台展开众筹,呼吁网友为女儿捐款。但是后来小凤雅家人却与介入此事的公益人士发生了纠葛,风波直至小凤雅去世而未息。

有人说,穷人去不起医院。首先要说,医院的挂号费真的不贵。很多农村人没有生病去医院的意识,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才去医院,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还会花更多的钱。这种习惯必须破除。如今,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不少改善,很多陋习已经有了得以矫正的物质基础。生病及时去医院、定期体检,这些不是城市人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一个家庭的基本常识。如果说由于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所限,一些农村家庭无法及时发现孩子的病情,对于这种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进行帮扶。

有能力的家庭,自己对孩子负责;没能力的家庭,政府、社会应为孩子负责。农村地区的公立医院应该积极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定期提供免费体检,若出现重大疾病家庭无力负担的情况,则帮助联系救济与公益力量。国家强大,经济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包含着这样的内容:不管城市与农村,不管穷人与富人,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人对孩子负责,对生命负责。这才是小凤雅事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❿ 女童王凤雅病亡事件背后有什么

幼年早夭的王凤雅无论如何都不会料到,她的离世让一些网络舆论给她的家人扣上“虐待遗弃”、“故意杀人”的罪名。图为病重的河南太康县患眼癌童王凤雅接受治疗,图片取自网络,具体拍摄时间地点不详。

2017年10月,两岁半的河南太康县女童王凤雅在郑州确诊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建议其家人采取化疗和保守治疗。

因为没有工作,为给孩子赚营养费,王凤雅母亲杨美芹开始尝试发布小凤雅的视频和进行直播。一些用户告诉她可以通过大病筹款平台“水滴筹”去申请善款和帮助。这期间有自称志愿者的马女士来到她家中提供帮助。2017年4月5日,王风雅的爷爷、母亲和志愿者马女士前往北京为王风雅治病。

在北京儿童医院,他们被告知,孩子病情危急,没法手术,也住不了院。志愿者称可以帮助联系其他医院,但爷爷王太友认为志愿者帮他们看病其实是骗局,因为一些志愿者一路上在给他们拍照,试图让家长哭,说不哭怎么让别人捐钱。在与志愿者撕破脸之后,王凤雅家人回到太康县,在张集镇卫生院继续为其治疗。5月4日,不到三岁的王凤雅不幸离世。

5月24日,一篇图文并茂、题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网文,令4月间即出现在网络上的对王凤雅家人的一系列包括“诈捐”在内的指控达到高潮。

5月24日,针对王凤雅家属在水滴筹获得15万元善款却没有用作王凤雅的治疗,反而用作治疗其弟弟的兔唇这一消息,水滴筹发表官方声明,证实王凤雅家属实际筹集资金为35689元,而非网传的15万元。公益组织嫣然天使基金会也侧面证实,王风雅弟弟治疗兔唇的费用该基金会承担。

我国《慈善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第九条规定:“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二)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四)有组织章程;(五)有必要的财产;(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进一步规定:“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然而,笔者通过各大搜索引擎进一步查询,并未查询到“爱兮弘善”组织的具体住所、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等详细信息及具体的登记信息。

如果“爱兮弘善”不是合法的募捐主体,那么该组织触碰了怎样的法律?

《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开展募捐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一)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二)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的;(三)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四)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居民生活的。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履行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验证义务的,由其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慈善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

在一则王凤雅家属受访的视频中,王凤娟的妈妈提及志愿者在很多微信群、其他渠道群发捐款求助信息,进行募捐。但据《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如果“爱兮弘善”是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那么其募捐行为即违反了该法的规定。更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履行按照法律规定对募捐信息的真伪性进行的验证,也可能被追究相关责任。

在这个事件中,个别公益组织(或者打着公益旗号的组织)的志愿者参与王凤雅的救治、募捐到底是为了公益还是为了名利,我们不得而知。但相关组织是否真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公益组织,是否突破了法律的界限,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尚且值得深究。

三、互联网募集与《慈善法》的触碰

虽然我国《慈善法》的实施日期是2016年9月1日,但却没有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甚至略显滞后与空白。比如,关于个人利用自媒体、网络平台募捐的合法性,关于善款监督、余款处置,相关事宜在《慈善法》中并未涉及,令这部法律越来越遭人诟病。

个人在网上募捐是属于《慈善法》所规定的“公益募捐”还是属于“公益众筹”?《中国公益众筹观察报告》(2014年8月由瑞森德筹款研究中心发布)对公益众筹的定义是:广义的公益众筹是指公众筹资,即面向公众募集资金或者其他资源;狭义的公益众筹是公益机构、企业或个人在众筹平台发起的公益性筹款项目,出资者对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并在项目成功后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捐赠式众筹其实是特殊的公益众筹,不能简单用狭义或者广义来概括。

根据我国《慈善法》关于公益募捐的规定,个人必须要寻求公益组织合作才可发起募捐,并且公益性质的捐赠不以回报为目的,即要符合公益的基本特性。但在现实中,个人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发起求助,平台对发起主体资质无特殊要求,众筹项目发起人需要设置筹资目标金额、筹款时间以及设置相应的捐赠回报。回报内容包括实物或非实物,但是该回报与捐赠本身不形成对等收益。

因此, 个人通过众筹进行网络求助是互联网救助和互联网众筹的合成物,不能单纯以个人发起还是公益组织发起为依据,判断其是否为公益性质。 我国《慈善法》尚不涉及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求救的行为,此处的空白理应进行填写。

家属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还尚未花完的,应该怎么处理?王凤雅离世后,不少人指责其家属“募集了15万善款,没怎么花,剩下的都私吞了”,后来根据证实,家属通过水滴筹募集的钱款除了用于治疗开销,剩余一千余元,其家属将这一千余元交给了太康县慈善会。按照目前《慈善法》的规定,对于公募的善款,如果没使用完,可以给相应的或类似的项目使用。但是对于私人募款,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如何处理这种私人募集用于治病的款项的余款,学界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依据金钱的属性,应该作为救助人的遗产进行处理;有学者认为应当归还给捐款人,至于是按比例归还给所有捐款人还是按时间归还给后来的捐款人,尚无定论;也有学者认为应当捐给与相应的基金会,用于救助同类病人。笔者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

四、理性面对互联网捐赠事件,不能因噎废食

虽然支付宝、微信等社交网络以及诸如“水滴筹”等互联网众筹平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被使用的募捐手段,但在《慈善法》立法者眼中,它们并不是“合法合规”的募捐工具。

事实上,与这些互联网募集平台相比,“合法合规”的慈善募集方式程序太过繁琐,审核条件与时间很长,耗时耗力,为受助人的求助带来不便。相反,互联网平台尽管漏洞大,容易受到质疑,但是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使用善款畅通无阻,可以让求助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许多重病家庭选择求助互联网平台,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更加实际管用。因此,公募慈善机构更应该反思,研究出便捷、人性化的网络平台众筹和审核制度,让求助人获得便利,倒逼网络众筹回归合理。

慈善事业有特殊性。公众宁愿相信,每一个求助事件都是真实的,但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求助募捐越来越普遍,“诈捐”等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不好好规范互联网募集平台,任何一起“诈捐”事件都可能严重影响公众对公益行业的信心。虽然大多数人对别人的苦难都是同情的,但对欺诈也几乎都是“零容忍”的,只要出现一个欺诈性募捐者,就会伤害很多爱心人士的公益之心,受伤的公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

有专家呼吁,网络募捐要进入有序状态。他们主张,依法成立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有权通过互联网开展募捐活动,可以进行网络募捐的网络平台必须经由民政部门统一审核或指定,希望以此来促进网络慈善活动健康发展,杜绝鱼龙混杂的现象。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规范互联网募捐活动是一方面,但加强《慈善法》的立法,将个人募捐合法化也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 公众要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诈捐”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求助者都是真正需要公益与慈善救助的人,不能因为个别受助人的不轨举动而自毁爱心,不能因噎废食。同时,在真相尚不明了的情形下,网络上的围观者应当克制语言暴力的使用,理性围观,守护住人心的温度。

热点内容
有法律效力的贸易合同 发布:2025-07-28 19:29:57 浏览:339
合同法原理与判例电子书 发布:2025-07-28 19:29:19 浏览:948
行政法的手段 发布:2025-07-28 19:14:22 浏览:303
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发布:2025-07-28 19:10:34 浏览:565
佛法治疗脱发 发布:2025-07-28 19:10:33 浏览:486
杭州诈骗罪律师 发布:2025-07-28 19:08:13 浏览:963
企业登记法规 发布:2025-07-28 18:45:07 浏览:995
民法典夫妻财产 发布:2025-07-28 18:31:13 浏览:398
河北司法厅政审 发布:2025-07-28 18:31:10 浏览:834
法院有异议 发布:2025-07-28 18:21:28 浏览: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