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社会基础

法社会基础

发布时间: 2022-02-07 15:31:33

㈠ 物权法的社会基础是什么高手进来

生产力得到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㈡ 什么为依法治国,夯实社会基础。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发展需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㈢ 法治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法治的社会基础是民主

㈣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专国、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在于执法,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见“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㈤ 守法的社会基础

公民为什么要守法
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一言以蔽之,因为法律是公正和无私的,它需要也值得我们遵守。具体言之,法律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维护。维护人的尊严离不开对人权利的保护。法律的出发点就是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全面,有效,合理的保护。以公民的权利而言,既有民主权利,又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利。法律保障权利的全面性。法律保障权利有效性。法律设定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受害者进行救济。法律保障权利的合理性,指法律要保护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法律规定了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一个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影响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能够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在法律本身具有普遍性,是公之于众的,是相对稳定的,是经常能工整的加以执行的。法的普遍性就是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范一国领域之中的所有人,不因民族,性别,身份,职业等相区别。这就和习惯,道德,社团章程不同。法律要公之于众,目的是使所有人都知法,守法,使法律的实施处在社会监督之下。
法律不是朝立夕改,必须保持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法律的尊严。但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因此法律的稳定性只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比如法国民法典自1804年颁布以来,一直坚持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保持和社会同步发展。美国联邦宪法1789年制定后,国会共通过饿28条修正案,其中批准生效的26条。
法律能否公正的加以执行也是人们遵守法律的原因之一。在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可预期的。依据同一个法律事实,不同地区适用同一法律。判定结果应当相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法可依比无法可依更严重,司法腐败对整个法制的损害致命性的,因为它破坏了法律的可预期性,正如培根讲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至上就是指法律的规范作用,强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权利的运作和法律运行相饽时,权利应让位于法律;当道德,政策规定和法律相饽时,应以法律厂规范为准;当法律有明文规定时,不得违背法律;当法律无明文规定时,不得违背法律原则。法律厂的运行离不开人,离不开人对它的遵守,没有了遵守,法律厂就失去了依托,法律的运行必然受到各方面的干扰,法律的作用也无从发挥。
综上所述,我们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㈥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也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营养”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堆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顺畅的纠错机制,才能筑牢法治社会之基。

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㈦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7)法社会基础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㈧ 为什么说法律公正,是法制社会的基础和基石

因为人有情而法律无情,有了法律,人的各种行为才会有所约束,出了事情才会有解决的办法,社会秩序才会井井有条,但是这些事情成立的条件就是要法律公正,这样才不会被钻空子,才不会偏袒某一方

㈨ 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

社会制度,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什么法律都是骗人的.

㈩ 法社会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法社会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在西欧启蒙运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发达的自然科学,以及法国的政治大革命和日益高涨的社会改良运动等背景下产生的。受19世纪初特殊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围的影响。

③在探讨“物”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

热点内容
法院警察抓 发布:2025-07-27 20:36:22 浏览:878
扶沟律师电话 发布:2025-07-27 20:33:44 浏览:944
立法防范 发布:2025-07-27 20:32:01 浏览:97
12年1月行政法学自考历年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7-27 20:25:27 浏览:878
国家最早的劳动法 发布:2025-07-27 20:19:30 浏览:193
民事辩护状格式婚姻法 发布:2025-07-27 20:17:57 浏览:374
关于开展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的通知 发布:2025-07-27 20:08:15 浏览:39
1935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发布:2025-07-27 20:07:32 浏览:268
婚姻法取消婚姻怎么保证 发布:2025-07-27 20:02:35 浏览:524
四川大学在职法律硕士 发布:2025-07-27 19:47:53 浏览: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