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清朝舞弊案

社会与法清朝舞弊案

发布时间: 2022-02-11 21:23:20

㈠ 清代官员宁被杀头,也不愿去这地方,到底是啥地方

清代多文字狱,不仅规模大,而且次数多,可谓空前绝后。每一场文字狱后,犯人就要面临着残忍的惩处。而关于惩处,文人学子或官员们最怕的恐怕不是自己被砍头,而是家人被流放到苦寒荒芜的宁古塔。


如今人们迎着纷飞的大雪,穿过莽莽雪原,到宁古塔旅游时,会不会想起数百年前痛苦吟唱的文人。在历史的某个角落,这里不仅有罪名,还有比死亡还要漫长的煎熬,但绝少有逢生的希望。

㈡ 清朝对待科考作弊的行为,到底有多严厉呢

自从科举制度产生的那天开始,科场舞弊的幽灵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贡院的号舍。可以说从自隋唐起1300多年来,求取功名的科场上,舞弊与反舞弊一直像魔道竞斗。到了清朝,科场作弊的隐秘手法与猖獗程度都达到了科考史上最严重的程度,相应地清朝官府对科场作弊的打击,力度很大、惩处严厉。让我们透过清宫档案,来看看清朝的几位皇帝是如何挥起铁拳打击科场作弊的。

顺天贡院老照片,窄小的号舍就是考生应试之处



乾隆朝

雇人替考,考生枪手一律斩杀

枪替,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所谓枪替,就是指请人冒名入场代写试卷。那些受雇替考的人,就叫枪手。

枪替现象,在考取秀才的初级考试——童试中普遍存在,在考选举人的乡试中也时有发生。为制止此弊,顺治年间规定,每个府里各州县的县试要安排在同一天举行,一个省内各府的府试也要在同一日内进行,以防学习好的童生,自己刚参加完这场考试,又替别人去应答另一场考试。按规定,童生参加县试,必须5位考生互结联保,并由本县一名廪生作担保人;参加府试,除了同考的5人互结外,要有2名廪生认保。考场上若是发生枪替之弊,一经发觉查出,互结的5名考生要一同连坐,保结的廪生也要黜革。

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进一步规定:“枪手代倩,为学政之大弊。嗣后凡有代笔之枪手,照诓骗举监生员人等财物指称买求中式例,枷号三月,发烟瘴地方充军。其雇倩代笔之人,照举监生员夹浼营干买求中式例,发烟瘴地方充军。知情保结之廪生,照知情不首例,杖一百。”据此,不管是受雇替别人考试的人,还是请人代考的考生本人,最后都要发配到边远烟瘴地区充军。

至乾隆年间,对枪替情弊的处罚就更重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七月,广西土田州知州岑宜栋的长子岑照赴广西省城参加乡试,入场前他先到永安州知州叶道和的寓所拜访了两次,恳请这位知州找个有些才学又可以信赖的人代考。叶道和让一位在他的州衙内充当了多年幕友的曹文藻充作考场内的书办,混入场内,替岑照答写了全部三场试卷,事前许诺考中后有谢银。岑照果然高中解元。

案发后,乾隆作出这样的处理决定:考生岑照、永安知州叶道和,立即处斩;枪手曹文藻等人,绞监候秋后处决;岑照的父亲土田知州岑宜栋,罚银5万两。

㈢ 清二百余年科举史,为何被说是一场舞弊与反舞弊斗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是科举的“魅力”。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开始用考试来选拔朝廷官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不再是世家子弟的专利,中下层子弟只要有能力,能通过科举,就亦可入朝为官,成为朝廷栋梁之才。

因此,随着科举制的实施,“学而优则仕”就成了天下读书人亘古不变的唯一目标,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光宗耀祖,为的就是一步登天,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状元及第”就成为天下读书人穷其一生都想要得到的成就,因为一旦殿试第一,不但能闻名于天下,成为百姓交口称赞的“文曲星”,更是会立刻被赋予六品官职,或授从六品翰林修撰,或授从六品上著作郎、秘书郎。

此外,为了彻底杜绝考生夹带,清廷还用严酷的刑罚来遏制考生夹带,一旦发现考生作弊,在不经审判的情况下,考生就要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而后期满后再问罪发落,重者边疆充军。同时为了让守卫考场的兵士能够尽心尽力的进行搜查,当时搜查的兵士只要查出一个夹带的考生,朝廷就会奖励他白银一两。

第六、经常性对科举考场进行突击检查。无论如何防范,百密终有一疏的时候,因此清朝皇帝时常会派亲信大臣率兵前往各地的考场进行突击检查,检查是否有代考、夹带、冒籍等问题的考生,若有则当场处置,取消其考试资格,并等待朝廷接下来的发落。如乾隆九年,顺天府乡试,乾隆就派两员亲信大臣率领兵士进行突击检查,第一场就搜出夹带21人,第二场又搜出夹带21人。而后,见此情形,当时因害怕搜查而放弃考试者就有多达2800多人,贡院门外更是扔满了作弊用的蝇头小抄。

总得说,清朝对于反科举舞弊的措施较之于之前的历代王朝,它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正如赵尔巽所言“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有清一代,虽然考生的舞弊方法是层出不穷,但清廷的反舞弊措施却是更胜一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清廷可以说是十分严密的监控下,科举考场舞弊一事在清朝虽也是屡屡发生,但却并未如前朝那样的猖獗,清朝的科举还是较为完美的实行了替清廷提供源源不断的贤臣良将的目的。

㈣ 从江南科考舞弊事件,清朝总督和巡抚哪一个更厉害

清朝的官制基本继承明朝。但是也做了很多改良,前期经常有各种变动,到雍正以后才基本稳定下来。(以下以雍正以后的情况做说明)。

清朝地方政府采用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省的行政长官是巡抚;府的行政长官是知府;县的行政长官是知县。巡抚一般是从二品级别(有一些是正二品),除了八旗驻防将军分走的军权,提督学政分走的科举考试等教育方面的权力,巡抚主管一省的所有行政事务。

巡抚也可以灭掉总督

不过,巡抚也不是吃素的,巡抚也可以弹劾总督。新任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江南科场舞弊事件”中,跟两江总督噶礼,打了几年的“奏章大战”,终于把这个贪官拿下。这就是传说中,江苏巡抚灭掉两江总督的案例。

从中可以看出,总督、巡抚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是朝廷为了搞权力平衡的手段,防止地方大员尾大不掉。

㈤ 清朝科考作弊为什么要斩立决

中国的高考在古代历史是被称为科举考试,科举是在隋炀帝杨广时期兴起,一直流传到清朝。有考试就会有不思进取的考试进行作弊来获得好成绩,朝廷为了政治这种不良风气也是多次下令进行严惩。其中最严的科举考试当时清朝,作弊者会被判斩立决。
可是不管有怎样的要求,总是会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想要通过不正当方式上榜,所以在大清朝科举盛行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科举舞弊案。要知道能够上榜中举是所有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很多人寒窗苦读几十年都没能够成功,但是有一些商贩之子或者是官二代却通过贿赂考官成功上榜,这对那些勤勤恳恳的学士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毕竟将一个并没有什么才华反而品德有问题的人提升为官员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所以一旦被发现科举舞弊,处罚是非常重的。
清朝时期主要有三起作弊大案。顺治十四年,江南地区选拔举人的乡试将在江宁(今南京)举行。顺治皇帝核准了礼部遴选的20名考官,专门召见主考方犹、副主考钱开宗,叮嘱告诫秉公选拔贤才,切勿营私舞弊。
文庙看榜现场骚动起来,有人大呼“考场不公”,引来无数人围观。江南乡试舞弊事不胫而走,顺治下令彻查,并下令让已录取的举人重考。复试在紫禁城太和门举行,顺治帝亲自主持,复试后有14人被取消了举人资格。
追查之下,又查出了考官受贿之事。顺治皇帝严惩舞弊人员:方犹、钱开宗着即正法。这样的处罚十分严厉,一时之间朝野震动,此后五十年间,科场舞弊几近绝迹。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贡院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科场案。此次科场的主考官是左子藩,副主考官是赵晋。考完了之后,饱学之士落榜,而不学无术之徒榜上有名。为抗议科举不公,士子们抬了财神像到府学游行示威,事情闹大了。康熙下令,将副主考官赵晋和另外两个考官处斩,噶礼、左子藩革职。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府乡试中发生了戊午科场案,此次的主考官是大学士、军机大臣柏俊,副主考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考后发榜,人们在前十名中赫然见旗人平龄。他是一位著名的京剧票友,经常登台演出,因而引起舆论大哗。平龄被提审,但不久即死于狱中。载垣等人向咸丰汇报案情及处理方案,拟将柏俊“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

㈥ 谁还记得,几年前有个电视剧,内容讲的是清朝科考舞弊的,求大神,电视剧名字

跃龙门,李保田主演

㈦ 清朝四大奇案冤案指的是那四案

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㈧ 清朝的科举考试,舞弊考生是怎样来作弊的呢

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为巴结权贵,树立,公然在阅卷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将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悉数录取,一时间朝野哗然。顺治闻奏后大怒,命都察院会审,查出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舞弊一事。事后,李振邺、张我朴等受贿考官被判斩立决,其一族流徙尚阳堡。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乡试副主考赵晋收受300两黄金,协助扬州盐商之子吴泌、程光奎二人中举。之后,此事被江南巡抚张伯行得知,他如实向康熙奏报。康熙闻奏后,遂派遣朝中大臣为钦差大臣,让其前往江南彻查舞弊案。之后,查出赵晋等考官的受贿舞弊一事,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查办,副主考官赵晋被斩立决,吴泌、程光奎被绞杀。


此外,为防止誊录官在抄录的时候,将本该是这位编号考生所写的试卷,变成另外一个编号考生的试卷,清廷还专门设置了读卷官一职,他就是专门去检查其抄录的试卷是否与编号匹配。最后,为尽量确保科举的公平性,清廷还设置了更为严格的乡会试复试和磨勘试卷制度,一旦有人对此次科举有异议,朝廷就会先对试卷进行复查,检查其是否有存在问题,此谓之磨勘。而后,如若检查出问题,且问题诸多,则就会进行复试,更换题目,再次召集考生进行考试,此谓之复试。

㈨ 古代科举想作弊容易么复试验真假,被发现可能小命不保,有何结果

科举本身能起到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一些中下层平民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也有一些官宦的子弟因为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而逐渐沦为百姓或平民。

作弊或代考事件则会减少科举考试的公正性,特别是一些泄漏考题、请人代考等恶劣的舞弊现象,多是监考官员和有一定财力或者权势的考生之间的勾当。这就有可能大大降低百姓对政府的信赖程度,破坏社会的和谐。

总结:积极并完善的防作弊措施促进科举公平

虽然防止冒名顶替等作弊行为的科考制度随着各朝的发展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入朝为官途径的单一性,百姓只能通过科举这一条路才能踏入上层阶级。因此考试舞弊行为无法彻底杜绝,再严厉的核查制度和惩罚制度之下也有人铤而走险。

不过完善的科举制度的确能减少考场作弊行为,清朝前中期,舞弊行为比前朝少了很多,虽然随着清朝晚期朝廷和官员的腐败,作弊现象又多了起来。

但是不可否认,积极地预防科举作弊能够为参加科试的考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封建社会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严密的考试流程和制度,为封建政府吸取了大量的人才。

热点内容
公示催告程序法院 发布:2025-07-23 00:47:25 浏览:5
西南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5-07-23 00:43:10 浏览:661
珠海劳动法咨询电话 发布:2025-07-23 00:36:01 浏览:189
商法考试合伙人出资的形式包括 发布:2025-07-23 00:19:57 浏览:626
依法治国培训 发布:2025-07-23 00:15:59 浏览:431
婚姻法照顾子女和女方 发布:2025-07-23 00:09:42 浏览:149
法学考警校 发布:2025-07-23 00:01:41 浏览:943
单位按摩椅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2 23:56:47 浏览:744
社会殴打学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2 23:46:50 浏览:247
劳动法非公伤休息 发布:2025-07-22 23:42:13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