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对社会的积极反作用
① 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宗法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② 法律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法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这里,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一种是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个别指引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言,规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法的教育作为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行为的预测。社会是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的,社会规范的存在就意味着行为预期的存在。而行为的预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这里,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反者的行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强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律的强制性,则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权威。
法的社会作用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法的作用,如果说法的规范作用取决于法的特征,那么,法的社会作用就是由法的内容、目的决定的。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涉及了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两个方面即政治职能(通常说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当然,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力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③ 宗法制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炎黄子孙无论是何种信仰、来自何地何界别,但“反台独”、“反藏独”、“反疆独”,维护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与这一制度的影响息息相关。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集中表现在: 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些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有。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国家有个皇帝、有个主宰,习惯了被压抑、被支配、甚至被奴役的生活,好象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寄托。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个奴隶、封建王朝被推翻,一个个皇帝被打倒,一个个奴隶、封建王朝重又登上历史舞台,一个个皇帝重新主宰庞大的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竟没有想过如何推翻这种专制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和封建王朝,但是接着又上演了袁世凯、张勋复辟的丑剧。包括毛泽东晚年的个人主义崇拜,毛泽东去世后中央提出的“两个凡是”,均与此可谓一脉相承,见怪不怪。到今天,虽然专制制度不复存在了,但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中可谓根深蒂固,很难消除,并时不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极大地制约着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直到今天的广大农村,这种情形仍未根本改变。这种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传统,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早在先秦诸子时期,“农本工商末”这种重农抑商思想即成了经济思想主流,并影响到整个封建时期。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而在一个聚族则居的社会里,只能是农业社会。到宋代,叶适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否定重本抑末思想,提出“抑末重本,非正论也”。同代人陈亮提出农商“相辅相资”,到明末清初黄宗羲更提出“工商皆本”,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已早于欧洲在中国萌芽。但是,由于宗法家族社会这种聚族而居的局面无法打破,小农经济安如磐石,资本主义这种新型经济形式最终未能得到发展,从此使中国经济逐渐落后,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由1820年的GDP占全球1/3下降至1900年的不到10%。一个东方帝国从此衰落。(5) 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文化与政治从来就难以分离,在中国尤其是如此。李慎之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专制主义,对上是专制主义,强调专制,对下是奴隶主义,奴役人民。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在宗法社会,传统重于变革,礼教高于一切。在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中,明确规定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读书人只能用八股文重复这些迂腐的说教,称之为“代圣贤立言”,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伦理重于科学,比如,即使明知君主、长辈的观点是错误的,臣子和晚辈也必须默认,不但不能与之辩论,而且要付诸实施,将错就错。在这样一种缺乏民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谈何科学,谈何创新,谈何变革,谈何发展?
④ 法律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精彩辩护词》
⑤ 法家学说对法制社会的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出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1.所谓“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
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2.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1)社会主义法确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确认国家的基本民主体制及其活动原则的合法性;(2)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为政治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3)社会主义法治有助于规范和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权力正确行使;(4)社会主义法治有助于协调政治稳定和民主改革的关系,以保障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政治的民主化;(5)社会主义法治能够弥补民主的内在缺陷或弱点,使民主与法治相结合而成为完善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民主。
⑥ 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⑦ 谈谈法律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必然会天下大乱
1、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教育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实景作用和示范作用。
4、通过法律,人们可以事前预计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在法律上是有效还是无效,会有什么法律后果等。
5、法律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6、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执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为实现阶级统治的社会目的而发挥的作用。
7、法律的社会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政治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二是社会职能,即履行社会公共事物。
⑧ 简述法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
法的本质包括:
1、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表现。
2、法所专反映的统治阶级属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经过法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法的社会作用围绕两种基本职能和三个领域展开,即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领域。
(P.S.:注意区分法律的社会作用和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为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五大作用。)
⑨ 法律对社会秩序有哪些消极作用和有哪些例子
法律分为良法和恶法,良法即符合社会发展情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法律:而恶法即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形态,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法律。
恶法对社会秩序显然起着消极作用,应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会对生产力起到阻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法学上的具体体现。
现实的例子很多:比如说流氓罪在我国早已在刑法中删除,但是我国最后一个因流氓罪入狱的罪犯仍然在服刑,这显然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再如严酷的死刑制度,对保护人权产生的消极影响,又如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太轻,起不到法律的公民的警示作用等等。
我国正在一步步完善法律体系,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将慢慢被改进或删去。
⑩ 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始终起进步作用
观点: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始终起进步作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理由:1.从法本身的属性来说。法自身本来就有优法和劣法的区分,优法对经济起进步作用劣法则对经济起阻碍作用。
2.不同时期的法对经济起不同作用。农业时代的法对农业时代经济起促进作用,如果到了工业时代,它就不一定起积极作用了。
3.法对经济的作用不是独立的表现出来的,它必须同社会的其他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有时尽管法是优法,但其他条件不成立,那么法也不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所以,题干结论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