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社会学讲义电子书

法社会学讲义电子书

发布时间: 2022-02-19 00:16:11

『壹』 建筑,人文与自然类演讲稿

这是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喧闹、迷离、躁动与激情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脸上,伴着几许郁闷忧郁的神情,夹杂着几许发泄欲望的冲动。我也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但却偏偏选择了寂静与孤独。驻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颠,静静地看着城市的灯火,感受着现代城市建筑的艺术魅力,并不知不觉由此伸发开去,将混乱的思绪游走于建筑的艺术与法律的精神之间,试图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将其二者融合。在此种比较的视野中,妄图在法学研习之路上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法律内在的逻辑平衡和结构价值。
一、凝固中的运动
说到建筑的美,人们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冠之。的确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他们在时空上都强调对称性。建筑立面上的门和窗是音乐的节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的语言一样,在表意上都强调一种朦胧的状态,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却并非凝固之状态,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审美,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现出一种四维空间复变的态势,一种拓扑结构。建筑艺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在人类对艺术的鉴赏和诠释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农神殿、精美的黄鹤楼也在此种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凝固中的运动价值与法律的价值有着惊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依然对于这部人类早期的行为规范赞赏有佳。《法国民法典》颁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并没有因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锢,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法律的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
二、在开放与闭塞之间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自身内部是无法达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完满状态的,其必须有结构力学和人文精神双重支柱的支撑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近年来诞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学名词,诸如建筑经济学、建筑生态学、建筑论理学、绿色建筑等。其中美国设计室奈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美国皇家女子学院教学楼钢架与山坡融合的设计堪称新时代生态与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观法学又何尝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学研究在开放与闭塞之间徘徊。有的法学家认为法学自身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决法学研究中的一切问题。这种思想在法学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都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与更新,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流与融合的思想观念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随着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的兴旺发展,法学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这些学科所介入,由此便诞生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等分支学科,以及这些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其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法经济学专家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法社会学者庞德教授,德国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
德国文学家歌德认为:“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来,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中国是文明古国,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在秦帝国时期修建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峻岭之上,千百年来抵御着异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遥远的北欧,一些传统的建筑多为尖顶,这与冬天当地积雪有关。受当地建筑材料的制约,用木材构筑的屋顶承受不了积雪的重压。所以屋顶有大坡度使得积雪不至于在房顶较越积越多。虽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领域早已经有了坚实的新材料,但是北欧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建筑的这种固有风格。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科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将有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趋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强调国际型(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但是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学领域中,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萨维尼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与其语言、文化、民俗和习惯一样具有民族特征,并随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法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法学诞生之初她就一直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的情节。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其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不可使用统一的建筑理念来统一全球建筑。
四、建筑散发出的法治精神
每当漫步于清华园中,都不由得将眼光游离于各色的西洋建筑之上。有德式的清华学堂,有美式的大礼堂和图书馆,苏式的主楼还有各个院系的系馆。在所有这些建筑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清华大学的明理搂。明理搂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院楼,共有10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明理搂的建筑以 “方与圆”作为基调,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大厅内均有方圆组成的标志性图案。明理搂的正面有8根很粗的准罗马柱,象征着法律的神圣与威严,同时也寓意法律是整个社会行为秩序的支柱和保障。每一个来到法学院的人,不论您是平凡的百姓还是著名的学者,甚至国家主席,只要到法学院都必须上十几级台阶,以表示对法律的敬畏。明理搂的设计,散发着一种民主与学术的气息,每个老师都有一间专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在一方狭小的书斋中,潜心研究法学的真谛,传播理性的思维,阐述正义的理念。
建筑中散发的法治精神不仅仅表现于法学院的建筑中,同时也体现在各级法院的办公大楼之中。近年来,由于国家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各级法院的办公大楼也相继盖起,改变了先前法院办公楼破败残旧的景象,法院的威严至少从外部的硬件形象上得到了体现。各级法院的办公楼几乎都有准罗马柱式样的标志,而且也都有很多节数的台阶,期间的道理和清华明理搂的设计理念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是,法院建筑的内部设计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有的法院在门口摆放石狮子,以此来标榜法院的威严。还有的设有直立的军警,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军事秘密机关。法院建筑的主要作用是为解决民间纠纷提供场所,经济和法制越发达的地方,法院往往会在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法院的建筑外观既要使民众感到法律的威严,又要具有亲和力,让百姓感觉通往法院之路并非危险,去躺法院只不过是百姓生活中的平常事。应此,在法院门口摆放石狮子是不可取的。在法院大楼的内部,院长、副院长往往都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而一般的法官却要住“集体宿舍”。这种编制有似于行政机关办公室的设置方式,不能体现法官的独立地位。哪怕办公室小一点,也都应该保持每个法官有一间专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啊。

以上是本人对于现代建筑艺术与法律精神之间的关系的一点点粗略断想。思绪间的混乱与非连续性充满了整篇文章,由于知识的缺乏无法将建筑与法学这两门高深的学问糅合成和谐的整体。只能在一些初步的表象和宏观的视角加以评述,也算是对自己近期来思考的一点点总结。其实,建筑艺术中最为原始和本质的美是建筑的平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各各时期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坚持着这一基本的设计思路。建筑中“人字形”的屋顶象征着一种制衡与博弈的思想,而这种相互制衡、相互博弈的思想在法学的研究、设计、实践、运用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人字形”的结构不仅仅体现于实体法中,在程序法中亦是表现的尤为明显。现代法治的存在与发展的整体形态是一种类似于“人”字形之结构。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极力的强调私权神圣,使得人字结构之一方过于强大,最终导致法治的失衡。在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极力的消除这种失衡的影响,通过各式各样的立法从而逐步地确定了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对意思自治加以制衡。从而共同构建私法体系之和谐与稳定之结构。
庞德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此种工程构建着人类社会一定局域内的行为规则、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建筑同时亦是一种工程,构建着人们的居住空间和心理状态。但是建筑由于其固有的性质,使其越来越具有了文化的气息和艺术的气质,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办公的场所了,而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品味的象征,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法律是社会科学中的工程学科,建筑是工程学科中的社会科学。罗马人给德意志皇帝留下了一句古训,那就是:统治意味建筑与颁布法律。可见法律与建筑的兴衰对于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作用。欧洲城市建设又与法律的完善联系在一块。科隆大教堂建设历经600年,几十代人按照同一个设计方案去做这一代人该做的事,而不是去否定、推翻上一代人的思路;荷兰人有钱可以购房,但房子的外装修改造并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必须依法由政府按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审核,连施工都要由政府核定的有资质的企业来进行,房主不能各行其是。在欧洲,一个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规划一经议会通过,谁也不能改变。建筑与法律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两大轮子。
思绪依旧在混沌中激情的飞扬。放眼城市的夜空,人类在创造了无限文明的同时也书写了各种惊人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法律是历史的情侣表,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将人类历史和文明加以固定,加以诠释,加以表达。我们要感谢建筑,同时也要感谢法律,因为有了它们的交相辉映,使得人类的理性之维与情感空间如此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

『贰』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谁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宝忠。
1916年,北京大学在国内首设社会学班,请康宝忠讲授社会学,因此康宝忠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社会学家。
康宝忠资料:
康宝忠(1884年-1919年11月1日),字蝶庵,一字心孚。祖籍陕西城固,生于四川。中国民主革命家、法学家、社会学家、记者。

人物事迹
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赴日,入经纬学校,任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翌年七月加入同盟会。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康宝忠被举为总部评议员,对同盟会发展多有贡献,井勿幕、于右任即由他介绍加入该会。 同年十二月,他积极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的斗争(史称《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任留日学生会总干事。清政府下令逮捕留日学生中反日、反清的骨干人物,康亦名列其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同盟会派遣留学生中的同盟会员归国筹划反清革命,康奉派与四川籍革命党人回国赴川策动,不幸事泄,一些革命党人被捕。四川总督锡良面责康父,并责令交出宝忠,嗣因锡良调离四川,才免受牢狱之苦。他复返日本,随章太炎学习国学,又入早稻田大学经济科。 同年十月十七日(12月2日) ,由黄兴主持,在日本东京神田锦辉馆举行《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到会者近万人。孙中山在康和景梅九的陪同下进入会场并发表演讲,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宣统元年(1909)康由日本回,授七品京官,被分派到邮传部,先后任大清银行学堂教习、监学、代理教务长。 二年三月初七(1910年4月16日),汪精卫谋杀清摄政王事发被捕,康亦被清政府怀疑跟踪,遂借年假以省亲为名返四川成都暂避。三年(1911)正月,因父去世,居丧在家。四川保路风潮兴起,革命党人以康家为聚集地点,密谋反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康赶赴重庆时,张培爵等人已宣布独立,请康出任内务部部长。他推辞未就,旋赴南京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处文牍科负责人,又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在讨论建都时,康力主迁往北京,与孙中山建都南京之主张相左。后经于右任 (时任临时大总统府交通部次长) 力劝,方放弃己见,但未出席参议院会议。接着,通电辞去议员职务,与友人组织图书公司,普及教育,同时兼任《民主报》记者;又与章士钊创办独立周报》,每期均有他的文稿。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康亦被袁世凯政府猜忌。同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教务长,在经费极端困难的境况下坚持办学,直到学生毕业方辞职。

主要成就
1915年赴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及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员,主讲中国法制史。1916年,北京大学在国内首设社会学班,请他讲授社会学,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社会学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同情并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被举为北大教职员干事会干事,北京教职员联合会总务干事、主席。他办事认真,不辞劳苦,常从早晨奔忙至深夜,致使心力交瘁。同年11月1日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授课,课间休息时,突发急病逝世。 遗著有《社会学讲义》《社会政策》《伦理学》《中国法制史》等。

『叁』 《现代化与法》川岛武宜著,出版时间及出版社是什么有相关内容告知,也可。感谢

川岛武宜著作
『日本社会的家族的构成』(学生书房、1948年) 『债权法讲义』(近代思想社、1948年) 『所有権法的理论』(岩波书店、1949年) 『债权法总则讲义』(岩波书店、1949年) 『民法解释学的诸问题』(弘文堂、1949年) 『法社会学上法的存在构造』(日本评论社、1950年) 『民法讲义』(岩波书店、1951年) 『民法』(有斐阁、1951年) 『作为科学的法律学』(弘文堂、1955年) 『近代社会与法』(岩波书店、1959年) 『総论・物権』(有斐阁、1960年) 『民法総则』(有斐阁、1965年) 『结婚』(岩波新书、1979年) 『日本人的法意识』(岩波新书、1978年) 『某法学者的轨迹』(有斐阁、1979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1巻 法社会学 1 活法与国家法』(岩波书店、1982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2巻 法社会学 2 法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岩波书店、1982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3巻 法社会学 3 论争与法』(岩波书店、1982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4巻 法社会学 4 法意识』(岩波书店、1982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5巻 法律学 1 法律学的方法与课题』(岩波书店、1982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6巻 法律学 2 法的构成、法律学、法律家』(岩波书店、1982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7巻 所有権』(岩波书店、1981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8巻 惯习法上的権利 1 入会権』(岩波书店、1983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9巻 惯习法上的権利 2 入会権・温泉権』(岩波书店、1986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10巻 家族及家族法 1 家族制度』(岩波书店、1986年) 『川岛武宜著作集 第11巻 家族及家族法 2 家族与法』(岩波书店、1986年) 『「作为科学的法律学」及其发展』(岩波书店、1987年)

『肆』 罗家德的荣誉暨专业学会

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西安年会最佳分论坛组织奖
2008年中国社会学会长春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6年中国社会学会太原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1年台湾NSF社会学甲等奖
2000年台湾NSF管理学甲等奖
1999年台湾NSF管理学甲等奖
1998年台湾NSF管理学甲等奖
1998年元智大学研究特优奖
1992年时报文化基金会青年学者奖
2002年指导学生叶勇助获台湾NSF管理学硕士论文奖
中国社会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处理事长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会员暨肇始年会委员会委员
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会员
美国社会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会员
国际网络分析学会(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会员 罗家德,2012,「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管理学报9(2):1-8。
罗家德,2011,「中国管理本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4(1):31-40。
罗家德,2010,「自组织—市场与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比较管理1(4):1-11。
罗家德与王竞,2010,「圈子理论──以社会网的视角分析中国人的组织行为」,战略管理2(1):12-24。同时收录于关系社会学:理论与研究,边燕杰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p.205-223。
罗家德与王竞,2009,「超越集体与个体主义之争—一个社会网络分析中国组织文化的视角」,比较管理1(1):1-11。
罗家德与孙瑜,2009,「挂靠管理研究──一个社会网与新制度论的解释」,战略管理 1(1):111-120。
罗家德与郑孟育,2009,「派系对组织内一般信任的负面影响」,管理学家学术版09(05):3-13。
罗家德与孙瑜,2009,「双星球鞋分兵突围策略之成与败-一个「中国人关系圈」理论之诠释」,产业与管理论坛11(1):38-51。
罗家德与王竞,2008,「中国管理之自然系统特质」,管理学家学术版08(05):58-70。
罗家德,2008,「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收录于社会学与中国经验,李培林、李强与马戎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p.341-372。
罗家德,2008,「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收录于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陈晓萍、徐淑英与樊景立主编,pp.358-378。
罗家德,2008,「特殊信任与一般信任──中国组织的社会网分析」,收录于清华名师讲坛,张成岗主编,pp.513-543。
罗家德与谢朝霞,2008,「中国人关系强度的构面分析」,关系管理研究vol 6: 53-68。
罗家德、王竞、张佳音与谢朝霞,2008,「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社会Vol 28(4):15-38。
罗家德与郑孟育,2007,「社会网络对离职意愿之影响」,中山管理评论15(4):885-919。
罗家德、洪纬典与胡凯焜,2007,「台商投资区位选择因素探讨—一个交易成本—嵌入理论的分析」,思与言Vol45(2):95-133。
罗家德,郑孟育与谢智棋,2007,「实践性社群内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之影响」,江苏社会科学Vol 232:131-142。
罗家德,戚树诚,Herm Smith,2006,「中国组织中的可信赖感研究—一个社会网视角的分析」,中国研究Vol 4:123-141。
罗家德,2006,「华人的人脉—个人中心信任网络」,关系管理研究Vol 3:1-24。
罗家德与叶勇助,2006,「信任在外包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学习与探索Vol 2:44-51。
罗家德与赵延东,2005,「社会资本的层次及其测量方法」,收录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李培林,覃方明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p. 100-142。
罗家德,2005,「关系管理刍议-关系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关系管理研究Vol 1:1-26。期刊首版发刊辞。
罗家德与朱庆忠,2004,「人际网络结构因素对工作满足之影响」, 中山管理评论Vol 12(4):795-823。
罗家德,2004,「两岸垂直分工亦或水平分工?--一个全球商品链分析之观点」, 公共管理评论Vol 2(2):135-148。
罗家德,2003年,「以网络理论研究产业区位选择」,收录于科技产业聚落之发展:硅谷、新竹与上海,单骥、王弓编,台湾桃园:中央大学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pp. 163-174。
罗家德,施淑惠与林敬尧,2002年,「以濡染模型研究关系网络对计算机态度之影响」,信息社会研究Vol 2:139-164。
罗家德,2001年,「关系网络与企业」,收录在经济与社会,朱燕华、张维安编,台北:生智出版社,pp.101-114。
罗家德,2001年,「人际关系连带、信任与关系金融-以镶嵌性观点研究金融组织之利基」,清华社会学评论(2):19-50。
罗家德,1997年,「为什么硅谷能击败128公路区-以人际关系网络观点探讨网络式组织的优势」,中山管理评论Vol 5(2):287-314。
罗家德,1996年,「高等教育对经济成长的影响」,欧美研究Vol 26(1):35-60。
李智超与罗家德,2011,「透视社会网观点看本土管理理论」,管理学报8(12):1-11。
郑孟育,罗家德与孙瑜,2009,「华人商场上的动态关系管理」,产业与管理论坛11(2): 24-35。
张佳音,罗家德,2007,「组织内派系形成的网络动态分析」,社会Vol 27(4):152-164。
赵延东,罗家德,2005,「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2):18-24。
王缉慈,罗家德,2003年,「东莞和苏州的台商PC产业群的比较分析」,中国地质学学报2003年(2)。
黄河明, 罗家德,蔡泓洋,2002年,「个案研究:企业内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月刊四月刊。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forthcoming, “Neither Collectivism Nor Indivialism--Trust in ChineseGuanxi Circles.” Journal of Trust Research.
Li, Peter Ping, Leung, Kwok, Chen, Chao C. and Luo, Jar-Der, forthcoming, “Indigenous Research on Management: What, Why, and How.”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Cheng, Mun-Yu and Luo, Jar-Der, 2011, “The Downside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in Group Knowledge Creation—A Study of Chinese High-Tech Organizations”.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5 (30): 12114-12125.
Luo, Jar-Der, 2011, “Guanxi Revisited--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miliar Ties in a Chinese Workpla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view.7(2):329-351.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2008, “The Transaction Cost-Embeddedness Approach to Study Chinese Subcontracting.” In Ray-May Hsung, Nan Lin and Ronald Breiger ed., Contexts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s in Communities,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s, pp. 115-138. New York: Routledge.
Luo, Jar-Der, 2005, “Particularistic Trust and General Trust—A Network Analysis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view Vol 3:437-458.
Luo, Jar-Der, 2005,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Improv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Vol 7(2): 208-23.
Chang, Fu and Luo, Jar-Der, 2002, System Catastrophe: A Distributive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Vol 26:1-17.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2002, From Family Business to Business Family—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3:71-94.
Yeh, Kevin and Luo, Jar-Der, 2001, “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1:33-55。
Luo, Jar-Der, 1998, “The Savings Behavior of Small Investors--A Case Study of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 46(4): 771-789.
Luo, Jar-Der, 1997,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s in the Initiation of Small Business in Taiwan.” Sociological ForumVol 12(2):297-319. 罗家德,2010,社会网分析讲义第二版,清华社会学讲义系列之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2010,中国商道—社会网与中国管理本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与叶勇助,2007,中国人的信任游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2005,社会网分析讲义,清华社会学讲义系列之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小型家族企业之再诠释:以人际关系网络理论研究小型企业对资本累积之影响,未发行。 罗家德与曾明彬,2010,中国人的管理学,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罗家德,2007,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北京:中信出版社。
罗家德译,2007,镶嵌--Mark Granovetter 论文精华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2002年8月, NQ风暴--企业关系管理的智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台北联经出版社即将出版。
罗家德,2001年3月,网际网络关系行销,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2000年9月,EC大潮──电子商务趋势,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1996年9月,资讯时代的决策者,台北:和硕文化出版社。

『伍』 司法考试 理论法学包括哪些

司法考试 理论法学包括法理学、法哲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立法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教育学和法律心理学等学科。

包括法的概念,法律价值,法的要素,法律渊源与法律体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的动态过程,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法律解释;

法律的历史演进,中国法的发展,法律与社会,宪法的基本理论,国体与政体,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立法,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等内容。

(5)法社会学讲义电子书扩展阅读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范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准。客观题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主观题考试配备法律汇编,在民族自治地方组织国家司法考试,可以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试卷进行考试。

试卷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律史、国际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二: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考试分为同年度客观题考试和主观题考试,客观题每张试卷分别为分150分,主观题满分180分。

『陆』 司法考试和cpa相比难度如何

2015年12月23日

2019ACCA备考资料 财务英语入门 历年真题答案 2019考纲白皮书 2019考前冲刺资料 高顿内部名师讲义 高顿内部在线题库

【高顿ACCA小编】2016年ACCA即将迎来一年四次考试,我们将第一时间公布考试相关内容,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高顿ACCA,预祝大家顺利通过ACCA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ACCA和CPA哪个难?通过率哪个高?
ACCA和CPA都是非常有难度的考试,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个更难。ACCA难在知识点较多,涉及专业较广,对英语要求较高;CPA难在内容多且生涩难懂,考试科目多,且考试周期长,是一个持久战,需要坚强毅力。
从通过率上来看是很难看出ACCA难度的,因为ACCA全球通过率有40%-50%,而CPA的整体通过率只有10-15%,很明显可以看出ACCA的通过率要远远高于CPA。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非常有难度的考试,通过率相差那么多?原因出在考试费上,ACCA考试费平均每科80-110英镑左右(非后期报名阶段),是CPA单科考试费的的20倍左右。报名了ACCA考试的同学都会全身心将自己投入到复习准备上去,因为如果挂科意味着将要再支付一次报名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额外开支;而CPA由于考试费每科只有60元,加上难度本身也很大,很多考生只是在报名的时候心血来潮去报名了,而真正考试的时候会感觉难度太大感觉自己根本考不过而不去参加等等原因弃考,导致CPA的整体通过率大打折扣,我相信真正准备充分去考试的学生应该通过率和ACCA相差不多。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ACCA”或“来源高顿、ACCA学习帮”,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ACCA”或“来源高顿、ACCA学习帮”,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热点内容
法院拾荒者 发布:2025-07-18 20:06:21 浏览:200
经济法律法规试卷 发布:2025-07-18 19:59:37 浏览:653
微信造谣刑法 发布:2025-07-18 19:55:48 浏览:574
学前教育有关的法规 发布:2025-07-18 19:48:14 浏览:881
经济危机和劳动合同法 发布:2025-07-18 19:30:07 浏览:604
船舶停靠法规 发布:2025-07-18 19:03:05 浏览:745
新劳动法辞退赔偿基本工资 发布:2025-07-18 18:34:37 浏览:228
二审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18 18:34:30 浏览: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英文对照 发布:2025-07-18 18:34:23 浏览:278
期刊论文造假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8 18:27:35 浏览: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