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直接损失
⑴ 合同法里有种直接损失叫“灭失”是什么意思
灭失指标的物由于不可抗力和其他事故而不再存在,或占有人对其失去控制的状态。通常由自然灾害、遗失、被盗、抛弃等原因造成。有永久灭失和暂时灭失、意外灭失和非意外灭失之分。灭失的后果依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办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所以就算标的物因不可抗力而灭失,作为当事人的一方也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为了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还需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否则,并不能免责,遂仍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1)合同法直接损失扩展阅读:
一般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
要约
为当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订立合同的要求或建议。提出要约的一方称要约人。在要约里,要约人除表示欲签订合同的愿望外,还必须明确提出足以决定合同内容的基本条款。
要约可以向特定的人提出,亦可向不特定的人提出。要约人可以规定要约承诺期限,即要约的有效期限。
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要约人受其要约的约束,即有与接受要约者订立合同的义务;出卖特定物的要约人,不得再向第三人提出同样的要约或订立同样的合同。
要约没有规定承诺期限的,可按通常合理的时间确定。对于超过承诺期限或已被撤销的要约,要约人则不受其拘束。
承诺
为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提出的要约表示完全同意。同意要约的一方称要约受领人,或受要约人。受要约人对要约表示承诺,其合同即告成立,受要约人就要承担履行合同的义务。
对要约内容的扩张、限制或变更的承诺,一般可视为拒绝要约而为新的要约,对方承诺新要约,合同即成立。
⑵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法律规定
直接损失是受害人现有财产的减少,也就是加害人不法行为侵害受害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致使受害人现有财产直接受到的损失。例如财物被毁损而使受害人财富的减少,致伤、残后受害人医疗费用的支出,人格权受到侵害后支出的必要费用,等等,都是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就是可得利益的丧失,即应当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权行为的侵害而没有得到,包括人身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和财物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这两种间接损失有所不同,
显然,利息属于可得利益,是因五万财产的直接损失而导致的损失。所以属于间接损失。当然,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中,对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赔偿也是不同的。在合同法和侵权法等私法领域,间接损失一般也要赔偿。但在刑事附带民事和行政诉讼这些公法领域,一般不予赔偿间接损失。
⑶ 合同违约的损害赔偿数额是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总和。对吗
《合抄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违约的损害赔偿数额是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总和,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对的。不过法律上把间接损失称为预期利益的损失。
⑷ 合同法规定的直接损失是什么意思
合同中的直接损失指的是侵权人的不法行为致使受害人现有财产直接受到的损失。当事人承担赔偿责任时,损失赔偿额包括直接损失和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⑸ 合同中很多都写“赔偿一切损失”
赔偿参考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七章违约责任
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