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劳动合同法拖欠押金

劳动合同法拖欠押金

发布时间: 2022-03-01 18:52:20

劳动法押金赔偿

劳动法规定不可以向员工收取押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② 新劳动法关于押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已经明方规定了不能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的.
第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③ 关于押金问题,劳动合同法对收取押金是怎么规定的呢

用人单位收取押金属于违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④ 劳动合同法有没有押金不退这一项

一、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者押金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既然收取违法,当然应该全额退还押金;

二、不退的话,劳动者可以劳动监察投诉该用人单位。主要保留好押金条;

三、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⑤ 关于押金问题,劳动合同法对收取押金是怎么规定的呢

劳动合同法规定: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专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属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这里的财物包括所谓的”押金“)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 元以上2 000 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⑥ 用人单位为什么不能收劳动者押金—劳动合同法解读系列之三

在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务。对于此规定,就身份证件部分,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被用人单位接受,由于目前的社会治安管理、户籍管理、身份证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居民的身份证件很多时候是要求随身携带的,因此扣押居民身份证或暂住证就限制了劳动者的一定的行动,其侵犯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是违法的;对于扣押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证件,也会对劳动者的某些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扣押证件的行为是社会不能接受的。而要求劳动者提供一定的担保,特别是要求劳动者提供一定的押金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企业无奈之举。分析原因,人员流动过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是太高,所以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便不存在技术上的差异,所以人员流动大,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就相对匮乏,所以跳槽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是从产业层次进行的分析;2、企业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过多,导致劳资分配极不公允,从而出现员工不满意单位的工资发放而离开,这是从资本的层面进行的分析;3、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的汇报要求的太高,自我评价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并且没有责任心,所以稍微不满就炒老板的鱿鱼,这是从人性角度的分析。其实原因很多,前面只是从负面分析,其实也有很多是根据市场需要而进行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者的一些科学流动,这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在劳动者出现违约的情况下,如果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由于劳动者往往缺乏执行能力,而导致单位即使答应官司,却得不到赔偿,所以企业为了降低损失,而不得不收取押金;对于服装、电子、建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近两年出现了劳动力明显不足的现象,并且这三个行业,人员流动特别频繁,导致企业无法控制职工,无法保证正常经营,对于服装加工企业,由于利润主要是在加班时间赚取的,所以职工对企业不满,工资提升空间有限,因此其流动性很大,即使企业要实现正规化管理,也存在难度。 首先,从立法层次来讲,此次劳动合同法法将劳动者的违约金只是限定在违法培训协议和保密协议(含竞业禁止)的情况下,才存在违约金,而其他情况下则不存在,原来的草案中曾对劳动者不按程序解除合同需向单位支付两个月工资的违约金的规定也取消了,这对企业来讲是个坏消息,但降低了劳动者对单位的责任,所以单位向劳动者主张赔偿的项目就少了许多,并且能够违反保密协议的大多与第三方其他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单位还可以从不正当竞争的角度主张权利,因此原用人单位不需要过多考虑赔偿执行问题,押金从此角度讲边没有存在必要; 其次,从经济结构来讲,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经济组织形式,其是落后的,其必然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因此企业应从技术的角度、附加值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摆脱对低端劳动力的过分依赖; 再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应将利润最大化最为企业的唯一目标,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规范与劳动者的关系,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完善企业的用工制度、安全保护、休假制度等,真正重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联系到一起,从而使劳动者从经济、社会认可等角度均能感受到安全感、人可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企业稳定的劳资关系。 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增加企业的成本,反而从侧面推动企业的发展,不负责任的企业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⑦ 劳动法有没有关于押金的规定

【招工 押金 身份证】《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不得扣押劳动内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容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⑧ 公司拖欠押金不退还怎么办

根据劳动法法第五十条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及时收取押金,并以各种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及时收取押金,并以各种理由扣钱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员工可以向公司主张返还押金。并支付曾克扣的工资。根据劳动法第三六条的规定,上班时间超过上述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如果拒绝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理由付钱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哪里规定员工可以向公司主张返还押金。根据劳动法第30六条的规定,上班时间超过上述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如果拒绝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⑨ 公司拖欠押金不退还怎么办

劳动者可以保留好押金的证据到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⑩ 拖欠员工押金不退怎么办

一、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证件和要求提供担保】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第五十条【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双方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二、律师意见:1、根据上述规定,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者押金是违法行为,应予退还。2、您可以向当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举报用人单位违法行为。3、如仍未解决,您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返还押金。4、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时效为一年。
三、风险提示: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以上建议供您参考。

热点内容
房产交易条例 发布:2025-07-12 08:54:42 浏览:89
法律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2 08:37:01 浏览:23
社会与法内容2017 发布:2025-07-12 08:22:06 浏览:906
香港出入境条例 发布:2025-07-12 08:14:16 浏览:393
行政法基本知识2018 发布:2025-07-12 08:05:34 浏览:607
民法的条例 发布:2025-07-12 08:02:15 浏览:805
有法院筑牢 发布:2025-07-12 07:59:16 浏览:913
秦腔戏刑法 发布:2025-07-12 07:38:11 浏览:86
潘业文律师 发布:2025-07-12 07:37:59 浏览:974
幼儿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12 07:12:35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