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民法通则和合同法
3.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指因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而为的民事行为。
认定该民事行为中的欺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欺诈方以欺诈的故意。
(2)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包括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作为)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不作为)。
(3)被欺诈方对于欺诈行为是不知的。
(4)欺诈行为与被欺诈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志的意思表示所为的民事行为。
认定该民事行为中的胁迫,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胁迫方有胁迫的故意。
(2)胁迫方实施了胁迫行为,即正在发生或者在将来可能发生危害,并且足以使被胁迫方产生恐惧,害怕胁迫的发生。
(3)被胁迫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胁迫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是说该被胁迫方因受胁迫而被迫作出违背真实意志的意思表示并实施相应的民事行为。
应当注意的是,合同法第52条和第54条第2款亦规定,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在损害国家利益时,必然是确定无效的合同,而在未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则可经被胁迫方请求,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2.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民事行为效力规定的不同
民法通来则与合同法关于民事自行为的效力的规定有重大修改:
1.取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全部无效的规定,改为在民事合同方面的部分有效。
2.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改为效力待定。
3.将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行为,只有侵害国家利益才为无效。
4.增加了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强制性、和限制性规定的行为无效。
5.二者不仅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和新法优于旧法的问题而是合同法已将民法通则做了相应的修改。这是非常关键的。
3. 论民法通则与合同法效力比较
专门法优于一般法,这是意思一致的时候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是意思抵触的时候
4.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分析案例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
(2):李某有催告权,在一个月内行驶表明自己是否确认。余某的父亲则可以行使追认权,表明自己的态度。
(3):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有约定的按约定,没有的按习惯,在这里可以看出来是没有转移的,所以还是原主。
5. 《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对民法的划分
民法通则是关于民法的系统性的规定,而合同法是民法的一个部门
6.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民事行为效力规定的不同
《合同法》与《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效力规定的不同点,主要是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上。《合同法》规定属于可撤销的合同,而《民法通则》规定属于无效合同。
由于《民法通则》属于普通法,而《合同法》属于特别法,所以,应当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或者民事合同。
《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民法通则》:
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五十九条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
7. 比较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在合同效力问题上的不同点
客体的范围不同,合同法主要是调节平等民事主体间订立、履行和终止合专同的过程中发属生的法律关系
而民法通则则是调节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
所以民法通则范围广,合同法范围窄,民法通则较笼统,而合同法较专业,对于调节合同法律关系问题时,适合合同法规定的,同样也适合民法通则,反之则不一定。有时具体案例可能先根据合同法根与裁决,同时根据民法通则给与其他附加裁决。
8. 对比《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关于无效、可撤销的事由
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中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消。”
可撤销合同的范围应限定为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的认识,致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违背,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2)是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按照我国的司法解释,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3)是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在受欺诈、受胁迫的情况下所订立的合同,明显违背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一方当事人称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而签订的合同,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用于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无效,是自始确定、当然无效.自始无效是从合同成立时就无效;确定无效是确定无疑地无效,与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由权利人确定不同。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
有效合同是指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生效条件合同。
9. 有了合同法,为何还要民法通则
是民法通则先有的,民法通则是大法,合同法是部门细法。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合同法律关系就优先适用合同法,非合同民事法律关系则优先适用民法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