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害性是是不是法益侵害
⑴ 怎样才算刑法上的社会危害性,比如甲想报复乙,因此把乙的鸡鸭都杀了,算不算刑法上的犯罪
虽然你的分少,但是我还是回答吧。杀死他人家禽属于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罪的情节,但是否犯罪应当根据当地标准判断,比如杀了几只跟杀了一养殖场的鸡鸭肯定在是否定罪量刑和量刑轻重有区别,如果是少量的杀死他人鸡鸭不以犯罪论处。
至于社会危害性,应当从各个角度考虑,社会危害性属于刑法法理上的一个概念,虽然法条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将其解释,法官在判断社会危害性时应当多方面考量,如:有人天天欺负你,殴打你,你一气之下将其杀死,那么这种激愤杀人就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的。再如:有人被杀,弄得周围群众人心惶惶,犯罪嫌疑人被抓后,群众一致认为此人该杀,那么这就是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综上所述社会危害性应当从犯罪嫌疑人主观心理 群众反应 作案手段动机 认罪悔罪态度进行考量。
希望采纳哥的答案
⑵ 求教一个关于刑法法益的问题,侵害社会法益的罪名有哪些
我个人的想法是所有刑法规定的罪名都或多或少的侵害社会法益,犯罪的构成要件必须要考虑社会危害性,如果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刑法打击的目标!传统的四要件理论中犯罪必须满足犯罪客体就是个例子!刑法罪名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哪些是个人法益哪些是社会法益,比如说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故意杀人罪中也有情节较轻的表述,这种情节较轻当然也包括了社会危害性!
⑶ 犯罪的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
总的来说,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刑法除了在分则中对每一种具体的犯罪行为作了规定,在总则中对犯罪的性质和特征还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即对犯罪的基本概念作了规定。根据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这是构成犯罪最本质或最基本的特征。一种行为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或者说没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定,也就没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制止或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包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行为;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规定要求,构成犯罪必须是具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认为是犯罪。
2.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行为应当是刑法中禁止的行为。犯罪具有危害性,但危害社会的行为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各种违法行为,而且包括违反社会道德、破坏纪律的行为。由于各种危害行为违反的社会规范不同,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因而不是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其社会危害达到一定程度,需要采用刑罚手段予以制裁时,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对于其他违法、违反道德或破坏纪律的行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或社会行为规范予以调整、处理,这些行为就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
3.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一特征是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延伸出来的法律后果,如果法律确定某种行为是犯罪,但不规定刑罚,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不会产生社会效果。如前所述,违法的行为,不一定都构成犯罪,有的是通过其他法律予以调整的,只有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刑法在规定某一种犯罪的同时,必然要规定相应的刑罚。所以,应受到刑罚的惩罚,是犯罪必不可少的特征。
以上是刑法对什么是犯罪所作的概括性规定。考虑到实践中各种情况的复杂性,法律不能规定得太绝对,因此刑法同时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即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规定其不是犯罪。这一规定使刑法关于犯罪概念更加全面、合理。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基本标准。
犯罪是指触犯了刑法,依据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犯罪的概念有多种表述,主要有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魂和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的概念主要是指《刑法》第13条规定的“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清洁显著轻为为还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
⑷ 社会危害性分类
凡是违反以有关行政管理性质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刑法规范,不管是否造成危害后果,或者物质性损害后果的危险状态,或者降低特定个人或单位的声誉,都有可能成立犯罪。例如,实施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否在黑社会组织中实施其他犯罪,都有可能构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当然,并不是说违反社会管理秩序规范的行为不会造成上述后果。因而根据刑法典的实际规定,法定犯存在多种形式。有的法定犯表现为结果犯,如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的“丢失枪支不报罪”,行为“造成严重结果”的,才成立犯罪;有的法定犯则表现为情节犯,如刑法典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的“虚假广告罪”,行为“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还有的法定犯表现为行为犯,如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相对而言,表现为结果犯、情节犯的法定犯,在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要比行为犯形式的法定犯容易一些,因为规定前两种法定犯的法条已经明确要求在认定犯罪时须确定“结果”或者“情节”,而规定后一种法定犯的法条仅对行为作了描述。
⑸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法律人为戕害的关系
犯罪具有三个特征。
一、社会危害性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体表现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权益。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威胁法益)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例如,故意杀人行为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因为该行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险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险性)。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胁法益,不管行为人的内心多么邪恶,也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例如,甲希望通过求神拜佛的方法“杀害”A,虽然其“杀A的想法”是邪恶的,但由于其行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所以,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猎时,误以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开枪。尽管乙“想杀仇人”是错误的,但由于其行为不可能导致B死亡,也不可能导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也不应以犯罪论处。
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并非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刑法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表明,一个行为只有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才可能构成犯罪。这是由刑法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刑事政策决定的。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表明,对于某种危害行为由其他法律处理便能有效地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就不应适用刑法。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一直注重扩大教育面、缩小惩罚面,故对轻微危害行为不以犯罪论处。认识这一点,有利于从本质上把握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是指某些行为(如杀人、强奸等传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较为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刑事立法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变易性”是指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发展变化。因为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实施的,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总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评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加上我国地域辽阔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民族众多,而风俗、习惯、传统不相同,故同一行为在不同条件下所造成的危害会发生变化。承认这一点,不仅对刑事立法具有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和适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犯罪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人们能够认识它。立法机关总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从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通过考察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行为的手段与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与社会发展的背离程度、行为与客观规律的背离程度、行为人本身的情况、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等因素,来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根据刑法的规定来认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察刑法不可能规定而又对社会危!言性有影响的因素。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正确评价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有利于正确处理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
二、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刑法对犯罪行为的禁止,是通过罪刑规范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对某种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来禁止该行为。因此,刑事违法性事实上是指行为符合罪刑规范所指明的假定条件,进一步而言,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是统一的。违反刑法并不只是违反刑法分则,凡是违反广义刑法的禁止性规范的行为,均具有刑事违法性。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刑事违法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违反刑法规范,二是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故单纯违反其他法律而没有违反刑法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具有统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种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由于社会危害性的内部结构是主客观统一的,故刑事违法性也是主客观统一的,即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才可能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司法机关不能凭直觉认定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只能通过刑法所确定的具体标准来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违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标准。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如果某种行为只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法律后果,则不可能成立犯罪;只有当该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时,才能成立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首先是从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法定刑)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例如,《关于禁毒的决定》明文规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并没有对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为不是犯罪。再如,当刑法分则条文仅对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规定了刑罚后果,没有对其他参加者规定刑罚后果时,表明其他参加者的行为不成立犯罪。其次是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而言,即构成犯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罚处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罚处罚。因为犯罪行为形形色色,同一种犯罪也,存在不同情节,故刑法规定了构成犯罪而免除刑罚处罚的情形,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而不判处刑罚的情况。但免除刑罚处罚,也是以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的;如果不应受刑罚处罚,则不成立犯罪。
明确犯罪的基本特征,对于理解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直接根据犯罪的基本特征认定犯罪。
⑹ 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犯罪具备三个特征刑事违法性、法益侵害性与应受惩罚性。
刑事违法性,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法益侵害性,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法益,刑法之所以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就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法益侵犯性)。
应受惩罚性,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又触犯刑法,就应承担受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受刑罚惩罚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法院可依法裁量对犯罪人不实际适用刑罚。例如,刑法规定,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等。在这种场合,行为人虽然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但其行为构成犯罪。
拓展资料:刑事犯罪影响几代人
刑事案底影响三代,子女和孙儿都会受影响。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亲、配偶、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叔叔、姑姑、舅舅、姨、岳父母(公婆)。
⑺ 犯罪的本质特性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对不对
错,
《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例如:小偷小摸,数额很小,不能当作盗窃罪,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应当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处分,但不能当做是盗窃罪。由此可见,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就不构成犯罪!
⑻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这句话没有错,但一切具有社会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是错误的!虽然犯罪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危害性,但还应当具备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事处罚性两个特征。所谓刑事违法性体现的是罪行法定原则,凡是犯罪都应当由刑法明文规定才能认定为犯罪,如果一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能认定为犯罪。比如一个女人奸淫了男人,肯定是侵犯了男性的性自由和意志,具有社会会危害性的,但有社会会危害性的由于刑法规定强奸罪的构成要件是侵犯女性性自由的客体,因此女人强奸男人不是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具有社会会危害性的新型行为出现,但由于刑法立法的滞后和谦抑,暂且不能认定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防止滥用刑法和刑罚,体现了现代刑事司法的先进理念。
⑼ 刑法中"凡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这个命题是否正确
不正确。刑法规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构成犯罪。如盗窃罪数额较大的起点一般是1000元,一个人只盗窃了100元,这个行为肯定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但明显不是犯罪,只能说是违法行为。
⑽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有哪些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形式上似乎构成某种犯罪,但其目的是排除现实的具有社会危害的行为,并不具备社会危害 性,因而不认为是犯罪行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有正当 防卫和紧急避险。
《刑法》第20条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该条规定,正当防 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对不法侵害行为即犯罪行为(如行凶、杀人、抢劫、强 奸、绑架等)才能实行防卫,对于合法行为(如公安人员追捕逃 犯,逃犯反抗不是防卫而是拒捕)是不能实行防卫的。公民扭送正在实施犯罪的人,被扭送者或第三人不能进行“防卫”。
(2) 当不法侵害行为正在实施时才能防卫。不法侵害尚未实 施或者已经结束,就不能实行防卫。
(3) 实行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对于非法利益和违法行为不能 实行防卫。例如,边防警察检查走私船只,走私者不能为自己的
非法利益而拒绝检查。
(4) 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能伤害无辜的第 三者。例如,甲伤害乙,只能对甲本人实行防卫,不能对甲的亲属进行防卫。
《刑法》第21条规定,紧急避 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这种危险包括来自人 的生理原因或他人的不法侵害,自然的力量以及动物的侵袭等。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合法的权利,否则不能实行紧急避险。
(2) 是危险正在发生的时候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危险尚未到 来或者危险已经过去,就不能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例如,远洋货 轮在海上航行时已经收到大风警报,且海浪已经袭来,只有这时
船长才可以下令将一部分货物投人海里,实行紧急避险。大风未 来或大风已过,就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会出现假想避险和 避险不适时的问题,可能构成犯罪。
(3) 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如果有其他方法 避免危险,就不能采取紧急避险。还以上述远洋货轮为例,如果 危险出现时可以采取将货轮靠岸或驶人海湾躲避的办法排除危
险,就不能采取紧急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