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社会学解决中的纠纷解决

法社会学解决中的纠纷解决

发布时间: 2022-05-09 03:12:02

Ⅰ 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哪几种

LZ你似乎在寻求考试问题的答案啊.
第一,当事人和解,除了检查机关提起的公诉外,和解是最好版的解权决纠纷办法,既能高效短时的解决纠纷,同时使纠纷各方都能尽可能的满意,是双赢或多赢得解决办法.
其二,第三人或单位调解,譬如人民调解中心等,利用民间或半官方的第三人居间进行梳理矛盾,找到问题解决点,从而找出各方满意的方案,解决纠纷.相比第一种,此种方式需要找到协调能力强的第三方,也是较好的方式;
其三,行政机关调解.运用政府的公信力,寻求政府的中间人地位和政府的社会权威解决纠纷,是大多数难解决纠纷的解决途径.
其四,国家赋予准法律裁决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聘请专业法律人士和行业法律人士组成仲裁庭,仲裁裁决具有判决书一样的法律效力,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是上升到司法层面的解决方式;
其五,司法途径,就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此方法是纠纷的最终解决办法,以国家机器保证判决的有效性和执行性.

Ⅱ 当前我国法律社会学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一、促进了法学理论在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及法学研究的进步,我国的法学理论逐渐走出了苏联的模式,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但是,仍然存在过多注重研究“应当是怎样的法”,而忽视“实际上是怎样的法”;过分强调“书本上的法律”,而忽视“行动中的法律”等缺陷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法社会学逐步走入中国法学研究的视野,它注重法的社会性,重视研究法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强调法与民族传统模式及心理结构的关系,要求法学家走出书斋,改变繁琐的注释方式,从事社会实证的考察分析,致力于解剖社会的“活法”,这些对旧有的法理学的僵化模式和教条化理论不啻是一种强有利的冲击和改造。受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批倾向于社会学研究的法学家,他们从社会对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习惯法”、“民间法”等概念纳入法学研究的范畴,并试图从“本土资源”、“本土文化”中探索适合于中国的法治之路,提出了很多大胆而创新的观点,逐渐推动着法学理论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变革。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
法社会学在中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的却很迅速。随着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广泛传播与运用,法学理论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变革及我国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看到了我国社会中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的现象,在对原因进行探讨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是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法及法治的最终目标和追求。在这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善、功利、义,也不是将法治理念单单界定为正义,而是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从内容上来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法治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平衡了法与社会的关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这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法社会学的方法。
法社会学不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社会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成果,它看到了法与社会的互动和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进行处理和总结,从而得出一个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法治理念。自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被提出来以后,全国各地除了理论上认真学习和体会以外,还将其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联系起来,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将该理念贯彻于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很多切实的成果,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为解决价值冲突提供了广泛的途径
法的价值冲突是我国司法实践的困境之一。法的价值冲突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有争议的案件,甚至冤假错案的出现。冲突的解决必须从社会入手,必须将法与社会融合起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法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个时候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了。
首先,法社会学者为我们提供的解决价值冲突的基本原则---最佳利益原则。
在当代中国,解决价值冲突的原则包括法定价值优先原则、合阶级性原则、综合测评原则等等。但这些原则在适用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其他原则作为补充,最佳利益原则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权利冲突是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而权利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最佳利益原则是利益原则和效益原则的统一,是解决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利益原则源于庞德关于法律任务的理解。他认为,法律的任务在于以最小的浪费来调整各种利益的冲突,保障和实现社会利益。庞德的社会利益理论受到了耶林社会功利主义法学的影响,可以说这种社会利益理论,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对利益进行一种权衡,同时还要考虑一种成本,这也是功利主义的应有之意,这里被称为是效益原则。当然,现实中的冲突往往很复杂,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原则就可以解决的,在必要的时候将利益与效益统一结合,从而实现一种最佳的利益。至于选择的方法问题,庞德的理论是立足社会利益,通过经验的方法、理性的方法、和权威性观念的方法在最小的阻碍和最少浪费的情况下给予整个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
其次,关于价值冲突的解决途径。就我国目前价值冲突的解决途径来看,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主体认同方式和外在统一方式、民主方式与专制方式、不违法方式与违法方式。在法治实践中,这些价值冲突的解决方式确实存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方式还不够具体。法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更理性的途径。
(一)谨慎立法。这不但是解决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价值冲突的前提。谨慎立法的关键在于立法者。首先立法者要有正确的、统一的法价值观。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要建立法的信仰,立法者就必须要明白法的价值是什么,法追求的是什么。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着立法者的价值观,也指导着我国的法治实践。谨慎立法还要求立法者在正确、统一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制定出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一定是适合于一国实际的可以被普遍实施的法律。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一国国情而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法的价值寓于“法的精神”之中,立法者一定要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的理解法的精神,根据法的精神去挖掘法治的“本土资源”,变“送法下乡”为“下乡寻法”,然后制定出适合于本民族、本国家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制定出的良好的法律,可以预防并解决法的价值冲突,也才能被普遍的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是解决法价值冲突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可以说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到现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我国的司法审判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长期以来,法官只能严格依法办事,被动地适用法律,使法律适应已经变动的社会需要那是立法机关的事,法官只是一个没有意志的生灵。事实上,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止于此,作为最重要的法律职业者之一,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法治实践中,法官发挥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埃利希作为自由法学的创始人,主张“自由判决”,发挥法官个人对法的创制作用。他在《法律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一书中说:“法律是社会有机的基础,法官只适用国家制定的法律是不够的,法律适用的任何学说都不可能摆脱下面这些困难,即:第一次制定出来的规则,从本质上说,都是不完整的,一旦当它被制定出来时,它在实际上就变成了旧的东西了。这种规则,既难治理现在,更不用说治理将来了……负责适用法律的人,既然是本民族和本时代的人,它就会根据本民族的时代的精神,就不会根据立法者的意图,用以往世纪的精神来适用法律”。霍姆斯,美国一位重要的法社会学家,也是法官,他认为“法律的发展不是来自历史,也不像分析法学家认为的完全来自自身逻辑的演绎,而主要是来自执法者自身的经验。也就是说,发展法律的任务主要落在法官身上”。以上两位法社会学家的论述,充分说明了法官的作用。法律的具体生命需要法官来赋予,法律的血肉最终隐藏在法官的具体判决中,在没有制定法和司法解释予以规范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解决价值冲突。
(三)正视类法律规范的作用。
类法律规范包括党的政策、组织纪律、习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等。这些类法律规范就是“活的法律”、“行动中的法律”。庞德说社会控制的手段除了法律还有道德、宗教和教育等。在法律不能或者不及时,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撞击,以及社会生活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类法律规范在规范组织和个人行为、弥补制定法的不足、调解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正视类法律规范的作用,不但可以健全我们的法制,还可以在价值冲突时多一种选择,从而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实践更顺利地进行。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Ⅲ 法社会学的法是可诉性行为规范

“法的可诉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法学家坎特罗维奇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法(尤其是法律,即成文法)作为一种规范人们外部行为的规则,可以被任何人在法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的可能性。应该说这是法与生俱来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是法区别于非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像宪法这样的政治纲领性法律文件,也在朝着可诉性或司法化方向发展。
法的可诉性意味着:首先,在立法时就应注意不仅要在法律规范中制定明确的行为模式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奖励或惩罚),而且要制定产生纠纷后的解决途径和规定诉讼主体。其次,法的可诉性要求建立解决纠纷的机构、解决纠纷的程序和有效的执行机构。否则纠纷当事人或告状无门或无程序可寻,立法上规定了的权利也如同虚设。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又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一些弊端的形成和蔓延与长期以来法律的可诉性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贯彻不无关系。因此,今后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应充分重视法的可诉性。
综上所述,可以给法下一个定义:法是由社会力量的对比状况决定的权威性价值准则和程序性、可诉性行为规范。

Ⅳ 法律范畴内的“纠纷”与社会学中的“冲突”,怎么理解

两者是两个学科中的专有术语。其实,两者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在很大层面上)。法律中的纠纷是行为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方面出现了一定差别。而社会学中的冲突,则是两主体之间在利益及其他方面产生了矛盾。个人之见

Ⅳ 请试着论述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以什么方式解决纠纷或争端,有什么法律社会学上的含义

传统的国际法把解决国家或民族争端(国际争端)的方法分为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大类。强制的方法有: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 、报复、平时封锁和干涉。非强制的方法有:政治解决方法和法律解决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发展了国际组织和国际制裁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非法使用武力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强制方法为现代国际法所禁止。
政治解决方法 即用谈判、调查、斡旋和调停以及和解
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谈判指争端各当事国就争执的问题直接进行谈判,以求解决争端。调查则是由一个国际调查委员会就引起争端的事实进行公平调查,辨明事实,提出报告书,以促进争端的解决。调查结果对争端当事国没有法律拘束力。斡旋是由第三方促成争端各当事国自己进行谈判,而该第三方自己并不直接参加谈判。调停则是由第三方积极参加甚至引导谈判。斡旋和调停可以由第三方应各当事国的请求而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主动提供。斡旋和调停只具有建议性质,各当事国可以自由决定接受或不予接受,因此,斡旋和调停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和解,又称调解,指由一个和解委员会查明争端中的问题,作成报告书,促进当事国和解。和解不仅要查明事实,还要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但这种建议对争端当事国没有法律拘束力。
法律解决方法 即用国际仲裁和国际司法的方法解决国
际争端。
国际仲裁 又称国际公断,指当国家间发生争端时,经
各当事国同意,由各当事国所选任的仲裁员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对争端作出有拘束力的裁决。(见国际仲裁)
司法解决 指在国际争端各当事国同意的基础上,由一
个常设的司法机关,根据国际法,对于提交给它的争端进行审理,并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一般性的国际司法机关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国际联盟于1922年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联合国于1946年设立了国际法院。国际常设法院于1946年解散,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所代替。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是国家按照现代国际法用和平
方法解决其争端的原则和制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实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存在。但是由于传统
的国际法肯定国家用战争或非战争的武力方法解决其国
际争端的合法性,因此,那时尚不存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原则。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实际上赋予和平
解决争端以一定的义务性。1928年8月27日的《废弃战
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条约》)首次宣布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规定缔约国只
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但是公约中却
没有明文禁止国家在其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
胁。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禁止违反宪章使用
武力或武力威胁等一切非和平方法,这就不仅使传统国
际法所认可的战争方法成为非法,而且否定了一切不合
法的非和平方法的法律地位,从而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国际法制度确立了新的原则。宪章为“争端之和平解
决”单列一章,规定各国间的争端“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此外,如果争端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解决,争端当事国还应将争端提交安理会处理。

Ⅵ 民事纠纷怎么解决 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您好,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有:

和解

和解是指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人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自愿、互谅、友好地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如甲公司与乙公司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甲乙两公司在纠纷发生后,通过双方的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合同得予顺利履行。

调解

调解是指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通过第三人在纠纷当事人之间进行斡旋,主持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调解根据主持调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为民间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

仲裁

仲裁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发生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依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协议约定的仲裁委员会裁决,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提交仲裁的纠纷进行裁决解决。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解决: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诉讼

诉讼,这里是指民事诉讼。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发生民事纠纷后,向人民法院提出解决纠纷的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司法解决方式。俗称打官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事纠纷都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的纠纷主要是上述当事人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引起的民事纠纷。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通过以上四种方式进行解决双方当事人相关民事权利义务产生的纠纷。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是通过诉讼来解决双方当事人的民事纠纷。

Ⅶ 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有

法律分析: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有:1.当事人双方共同进行协商。 2.第三方进行调解;比如法院的庭前调解。 3.向法院提起诉讼。 4.向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热点内容
道德犯罪案 发布:2025-05-26 09:06:19 浏览:182
动漫公司办公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6 09:03:13 浏览:922
物业公司配电室操作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6 08:51:14 浏览:914
行政法对盘问的规定 发布:2025-05-26 08:51:11 浏览:205
建材市场商户装修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6 08:50:14 浏览:609
法治身边 发布:2025-05-26 08:38:21 浏览:481
中央民法典宣讲 发布:2025-05-26 08:37:12 浏览:190
合伙开公司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6 08:24:52 浏览:671
银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26 08:11:40 浏览:961
中国刑法专家 发布:2025-05-26 08:10:13 浏览: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