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对少数民族的优待
❶ 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政治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经济方面:民族乡人民政府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优待民族乡的原则确定,其上一级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当给民族乡安排一定的财力;教育方面: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❷ 新婚姻法结婚年龄少数民族的可以在女方18结婚吗
可以!
这需要看你的民族是什么!
例如彝族人就没有女方22岁法定结婚年龄的限制,而且生育子女的数量是三个,也比普通民族要多!(不是听来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家庭!他是四川那边的)
❸ 我国有什么法律规定可以用来保护少数民族身份的公民免受周边任何恶意的种族或民族歧视
我国宪法第四条第四款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根据这一原则,在有关法律中也作了相应的具体规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据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条第五款规定:文娱、体育活动,正当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本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编制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不以春节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是否升挂国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可以升挂国旗。
我国这些法律都保护少数民族恶意的种族或者民族歧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❹ 少数民族彝族人的婚姻受法律保护吗
摘要 例如在凉山彝区严格贯彻了《婚姻法》的一夫一妻制原则,禁止彝族男子纳妾或是搞婚外恋,一经发现,是受到家族严惩的。
❺ 现在少数民族还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婚龄规定: 由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差异,《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如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自治区都把结婚的最低年龄变通为女18岁,男20岁。 民族乡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促进民族乡的全面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于1993年8月29日颁布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对民族乡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1)在政治方面。民族乡人民政府配备工作人员,应当尽量配备建乡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在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和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提供优惠待遇,引进人才参加本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调派、聘任、轮换等办法,组织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到民族乡工作。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在经济方面。民族乡人民政府应该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优待民族乡的原则确定,其上一级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当给民族乡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乡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周转使用。信贷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乡用于生产建设、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用品生产方面的贷款给予照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税收管理权限,可以采取减税、免税措施,扶持民族乡经济的发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专项资金及其他固定或者临时专项资金时,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乡给予照顾。民族乡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管理和保护本乡的自然资源,并对可以由本乡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在依法开发资源、兴办企业时,应当照顾民族乡的利益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配套加工产品的生产和招收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方面做出合理安排。 (3)在文化方面。民族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兴办小学、中学和初级职业学校;牧区、山区以及经济困难的民族乡,在上级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可以设立以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学校。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中小学,其教育行政经费、教职工编制可以高于普通学校。在上级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有关大中专院校和中学中设立民族班,尽可能使民族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入学。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帮助下,民族乡应当加强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协作;创办广播站、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保护和继承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遗产;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扶持民族乡办好卫生院(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医疗保健人员,加强对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民族乡应当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优生优育优教,提高人口素质。 “十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优惠政策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十五”期间对民族贸易网点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继续衽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技改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三项政策。 具体的讲,这三项优惠政策贯穿于流通和生产两大领域。流通领域泛指由国家确定的民族贸易旗(县)内的商业、供销、医药、新华书店等经营性企业,我们习惯称之为民贸企业。具体优惠政策为:
❻ 关于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法律有哪些
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历次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此外,国家还先后制定颁布了许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法律、法规和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我国各民族在饮食习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保证少数民族特需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尤其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信仰伊斯兰教、食用清真食品的民族,给予了专门的照顾。
国家规定:在城市和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来往较多的交通要道、饭店、旅馆、医院及列车、客船、飞机等交通设施上,应设清真食堂或有清真伙食。对信仰伊斯兰教公职人员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事业,要求设立清真食堂或有清真伙食。在经营、销售食品中,凡供应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牛羊肉,应做到单宰、单储、单运、单售,不得与其他肉食混杂,要注明“清真”字样。供应糕点及其他食品也应照此办理。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习惯
许多少数民族的穿着装饰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和特殊要求,对于这方面的习俗,国家安排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在许多地区设有“民族用品商店”或在一般商店内设立“民族用品专柜”。
(三)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国家规定:各地人民政府应按照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制定放假办法、节日特殊食品供应等优待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七条规定:“不以春节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是否升挂国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可以升挂国旗”。
(四)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据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条例或补充的规定。”现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大都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制定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或补充规定。此外,1951年最高人民法院还对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问题,做出了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一是少数民族的婚龄可适当降低。对一些少数民族不与外族通婚等其他婚俗要给予尊重,并慎重对待;二是对某个同其他民族男女自愿结婚的,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
(五)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如火葬、土葬、水葬、天葬、塔葬等葬法,有的一个民族就有多种葬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国家尊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土葬习俗,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还设立专门为这些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国家还规定:绝不能强迫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实行火葬。
(六)防止大众传播媒介中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件发生
大众传媒中,有时会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对此,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国家要求新闻、出版、文艺界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多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深人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防止丑化、侮辱少数民族的作品出现。对有意歪曲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党纪、政纪直至法律责任。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二百五十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❼ 中国的婚姻法是否适合所有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云南境内有一支小的部族,叫摩梭族,那里是女人的天下,以女子为尊,实行走婚,就是内男子成年后出去找女子容,女子答应就可以,感情破裂就滚,一般情况下男子不得留宿在家,但也是一夫一妻,不过好象不太合婚姻法要求,因为他们不领结婚证.
❽ 领结婚证,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年龄是几岁
你好 少数民族男满20周岁,女满18周岁。
中国法定婚龄为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现行《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区可以根据本民族实际情况,对法定婚龄作变通规定。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规定,少数民族男满20周岁,女满18周岁。但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