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同法与cisg
㈠ 中国主要引用了CISG哪些内容
背景:1930年,罗马国际私法统一所拟定的国际货物买卖的统一法,以便协调和统一各国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实体法。
真正让它发挥实体法效用的是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969年成立了一个专业小组,在1964年的两个海牙公约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统一的国际货物买卖法。1980年1月1日生效。
中国:1986年加入,并无其他,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此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不长时间,制定《合同法》的时间。结果:大部分原则借鉴了公约。中国在加入公约时作出了两项保留,但是随后撤销保留的声明。
内容:
涉及到基本的精神,从大方向:那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借鉴同构性,共时性法律移植,法相对独立性。
从国际法角度:现代国际法形成的基石是联合国宪章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因为在国际法里存在效力等级,基本原则居于最高地位。强行法不一定都是国际法基本原则,但是此公约属于强行法。
从国内法角度:
1 从要约成立角度,借鉴公约,向一个或者特定人发出,内容确定,要约有约束性,生效时间(到达主义)要约撤回与撤销。
注释:里面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要约变更,逾期承诺,要约的撤回。
2 贯穿在公约的理念:宽限期(period of grace)制度,如卖方未发货,给出一段合理期限来履行,跟大陆法系“催告制度”如出一辙。详见第四十七条。最终不履行将导致对方获得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
3 预期违约以及不安抗辩问题,都看看王利明教授的文。中国基本借鉴到。
补一个我早些时候做的笔记,供阅读:
预期违约
这是英美法上的传统制度。
中国 :66 《合同法》
全面采纳了两大法系关于双务合同履行中抗辩权的各项制度。该法第66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约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履行要求”
第67条规定,有先后履行顺序,先未履行,后一方有权拒绝履行。或先履行一方履行不符合约定,有权拒绝。
第68条,不安抗辩。
第69条,中止履行通知对方。对方提供担保,继续履行。未能提供担保,有权解除合同。
三 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作为代替实际履行的方式。
中国 《合同法》第110条,受损害方有权要求违约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除非实际履行“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或“债务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或“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四违约金 liquidated damages
中国 《合同法》第114条规定违约金问题。
例子:美国《统一商法典》 合同中违约金条款被认为有效,按照约定赔偿。
若无效,依照实际损失赔偿。
4 改天再更吧,本来公约来自于判例以及制定法,但是合同不是花果山的猴子是奔出来的,判例十分生动,两大法系思维方式不同。。
㈡ 我国 在CISG中的保留这两个保留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不同意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只同意《公约》适用于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等;运用为处理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和发展国际贸易关系的准绳。
1986年12月11日中国交存核准书,在提交核准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意见:不同意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只同意《公约》适用于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不同意用书面以外的其他形式订立、修改和终止合同。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与兼顾不同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执行、解释和修订公约的依据,也是处理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和发展国际贸易关系的准绳。公约只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即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双方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但对某些货物的国际买卖不能适用该公约作了明确规定。
(2)中国合同法与cisg扩展阅读:
CISG的相关内容:
1、为本公约的目的,一方当事人所作的声明和其它行为,应依照他的意旨解释,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已知道或者不可能不知道此一意旨。
2、如果上一款的规定不适用,当事人所作的声明和其它行为,应按照一个与另一方当事人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应有的理解来解释。
3、在确定一方当事人的意旨或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应有的理解时,应适当地考虑到与事实有关的一切情况,包括谈判情形、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作法、惯例和当事人其后的任何行为。
㈢ cisg第19条与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异同
您好,约束的内容不同
㈣ 中国的法律是属于大陆法系吗
据我所知从学理上讲,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中华法系是法制史研究上的一个历史遗留概念,大致是指民国前的中国法律状况。官方对中国的法系定义是社会主义法系,这个基本上是没有人当真的。世界法律体系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法律体系各有优劣.中国法律是大陆法系。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法系的转换目前也是不可能的整个系统乱了套。这就如你已上了起动的火车,却又要求要坐汽车这是不可能的。大陆法系,也称民法法系,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是该法系国家的重要标志,大陆法系国家,只承认制定法效力,在法律上不承认判例效力。而英美法系,除立法机关有造法功能,法官也有造法功能。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主要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经由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等发展和演化而来的,它是以法典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制定法,代表国家是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典型的有法国、德国等。
㈤ 比较我国合同法与CISG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我国合同法与CISG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合同法第
148
条规定:
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专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属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这一规则以CISG
中是没有的。这一条是参考美国统一商法典作出的规定
[14]229,但是,该条与统一商法典第
2
-510
条相比,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作了若干改动。
㈥ CISG《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规定的买方义务与中国合同法中相关规定比较有何异同
基本是相同的,中国的《合同法》是照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
㈦ 请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我国合同法有哪些异同
1、从效力上来说:
该公约作为国际法的渊源,并不是对所有国家强制实施的,而是要加入才有效,且加入也可以选择部分条文有效,部分不遵守。自1988年1月1日起,公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11个成员国生效。截至2005年 6月,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5个。
而合同法是我国国内法的一部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具有强制性,所有合同行为均受其调整。
2、从主体来说:
该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但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或者双方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都是缔约国;或者虽然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不是缔约国,但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导致应适用某一缔约国法律。2.公约适用的客体范围。公约适用的客体范围是“货物买卖”。
合同法的主体是国内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3、从调整范围来说:
该公约排除了以下几种买卖:(1)以直接私人消费为目的的买卖;(2)拍卖;(3)依执法令状或法律授权的买卖;(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和货币的买卖;(5)船舶、气垫船和飞行器的买卖;(6)电力的买卖;(7)卖方绝大部分义务是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买卖。
而合同法对国内的的各种买卖基本都进行了规定,并规定了十五种中有名合同,包括“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等。
4、
该公约没有涉及: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条款的效力或惯例的效力;合同对所有权的影响;货物对人身造成伤亡或损害的产品责任问题。
而合同法对这些都有规定。
5、合同法与该公约也有很多共同点,如:合同经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及违约的救济方法等。
㈧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区别
一是:适用的当事人范围不同.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专公约》,英文属
简称CISG.它规定:订立合同的当事人的
营业地(法人所在地)必须位于不同的国
家,即具有不同国籍,但当事人的国籍不
用虑;我国合同法无此诸多限制.
二是:CISG的交易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
小”.
CISG不适用于下列买卖交易:
A.购买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买卖;
B.经由拍卖的买卖;
C.船舶或飞机的买卖;
D.电力的买卖;等等.
我国合同法无此诸多限制.
三是:CISG在实体法上不涉及以下问题:
A.合同的效力;
B.合同对所售货物所有权可能产生的
影响;
C.卖方的产品责任.
我国合同法则涵盖了以上各个问题.
以上仅是我个人根据所学<<国际经济法>>加以总结的我个人认为的”答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㈨ CISG创设根本违约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CISG根本违约制度对我国《合同法》的启示 一、《公约》中的根本违约制度评析 (一)《公约》根本违约制度现状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文简称《公约》)第2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此条规定是对根本违约进行定义性规定。从中可以得出公约从主观、客观人手分析构成根本违约的情形。以第25条中的但书将此条内容划分为两部分:客观的违约事实和主观的无法预知。 在客观的违约事实方面,从《公约》的表述中此方面可以有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必须存在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以至于其本来依据合同可期待得到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也即存在违约的事实;其二,如欲达到根本违约的情形,受损方仅仅依据合同可期待得到的利益受到影响是不够的,违约行为导致的结果应当是实际上剥夺了受损害方有权期待得到的利益。主观上无法预知体现在第25条但书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若欲构成根本违约,违约一方必须预知到违约结果的发生;其二,这种预知必须符合一般人的预知能力,即一个通情达理、同等资格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能预知到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我国《合同法》中根本违约制度不足 (一)概念上不够清晰,不存在根本违约明确的定义 在《合同法》第94条关于阐述合同法律关系当中,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五种情形中,第4项的规定实质上即承认了守约方在违约方根本违约时有权解除合同,这与公约根本违约制度的解除合同的救济方式相同。虽然这条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承认根本违约的情形,但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难以体现我国对于根本违约制度的重视。在阐述某种救济方式时顺带提及根本违约的情形,且没有使用根本违约的法律用语,显得概念不清晰,法律排篇布局紊乱,难以突出根本违约制度的重要性。 (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缺乏统一判断标准 目前,学界对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存在以下两种理解。其一,纯粹的依据合同中守约方主观意思,即依据守约方认为违约方的行为是否构成不能实现合同目
网站优化,PayPal,主流外贸支付工具
广告 网站优化,选择PayPal作为您的收款方式,轻松吸引更多国际买家的关注; 查看详情 >
的,合同中守约方相对于违约方是受害者身份,笔者认为其对于违约行为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其二,除了考虑守约方的意见外,还要兼顾违约行为的客观损害程度,只有客观损害达到某种程度,才可认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于损害程度又具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损害程度在于损害行为的程度,即造成了多大数额或价值的破坏,可称为破坏说另一种理解在于损害结果的程度,即不单纯考虑损害造成的破坏严重程度或金钱损失多少的情况,而结合损害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对整个合同的影响有多大,可称为结果说。在结果说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可以补救的情形。综上所述,对于如何理解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至少存在二种理解,不同的理解会造成不同的判决结果,不利于实现同种类型案件的公平公正。 (三)根本违约构成要件单一,责任分配不合理 我国在判断根本违约时只采用了客观标准,对于当事人主观上是否需要有可预知违约结果的要求,《合同法》并没有将其列为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单独采用客观标准来判断根本违约的构成,在司法实践中颇受法官的青睐,所以不涉及主观心态的判断,以客观违约事实就能判断是否构成根本违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然而,这样单一的客观标准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即对于违约方的苛责过于严重,如果在违约方无法预知违约结果的情形下仍然赋予守约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势必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违约方承担的责任过重,对其不够公平;二是不符合国际上鼓励交易的原则,扩大了合同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机会,不利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公约》根本违约制度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一)明确定义,区分根本违约和非根本违约 《公约》第25条给出了对于根本违约的定义,然而在我国《合同法》中却没有像公约那样明确给出对于根本违约的规定,只是在《合同法》第94条及第148条含沙射影般地涉及根本违约的内容。根本违约的定义对于区分违约行为是否根本违约十分重要,而根本违约及非根本违约对于当事人的影响又是极其不同的。首先,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在救济方式选择上存在很大不同,如宣告合同无效及交付替代物是较为严格的救济方式,只适用于根本违约的情况,而如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则既可适用于根本违约的情形,也可适用于非根本违约的情形。其次,区分根本违约和非根本违约对于合同的风险承担有影响。很简单,如果合同违约属于根本违约,则守约方可以主张合同无效,双方的权利义务恢复到合同缔结之前,也即合同货物风险还原到还没有转移到买方的情形,故货物风险须由卖方承担;反之,如果没有构成根本违约,则货物风险由买方承担。 综上所述,对于根本违约定义的明晰与否直接影响到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的区别。鉴于我国《合同法》目前对于违约制度比较模糊的规定,应直接采用
广告网站 ,上慧聪网!
广告 慧聪网—国内专业的B2B电商平台,现在入驻,即可免费发布信息,分享海量商机曝光 查看详情 >
根本违约的概念,在法律中为其正名。 (二)明晰对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理解 对于我国《合同法》中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表述,易造成多种理解和多种判断标准。第一种理解,纯粹以守约方的意思为判断不够合理,扩大了守约方的主观意志,易造成其滥用权利,如其为了获得合同违约金以变相盈利为目的,或者只是单纯借此机会反悔而解除合同等情况,对于违约方而言有失公平。第二种理解,关于客观的损害程度采用结果说更加妥当。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不能仅从损害的大小判断,从损害所造成的结果严重程度进行衡量更准确,有时小的损害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使合同目的难以实现。此外,也不能将损害行为仅局限于破坏,如对于在时间上有严格要求的蔬菜水果等时令物品,卖方的延迟交付行为也会造成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对于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理解和司法实践中进行判断也应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既考虑到守约方的主观请求,也要兼顾损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的严重程度。如此理解还不够全面,还应考虑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可以补救的情形。不论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对于合同都采取鼓励交易的原则,以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违约方可以对合同进行补救,则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阻却构成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事由,而使得买方不得轻易解除合同。 (三)采用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将实质性损害和实质性损害可否预知的举证责任分开,分别由受损害方和违约方承担,达到平衡负担。《公约》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判断标准值的借鉴,尽管《公约》客观要件上存在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实际上剥夺了守约方依据合同的期待利益的实际上剥夺一词有些过于抽象,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根据各国立法和法律规范,在判断违约严重性时可以从合同目的、违约时间长短、违约损害价值在合同价值中的比重、是否存在补救等情况综合加以判断。因此,主客观统一的判断标准还是比较科学并较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公约》采取的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可以分析出双方举证责任承担的情况,若守约方主张根本违约,则其必须承担证明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其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证明违约带来的损害程度的责任;而当违约方主张其主观上难以预料到违约结果的出现而以此作为抗辩时,则其必须承担此方面的举证责任,即证明公约所采纳的第三人在相同情况下也无法预知的事实。公约如是规定既使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完整,又要使举证责任的分配恰到好处,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