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我从何处来社会与法

我从何处来社会与法

发布时间: 2022-05-28 21:20:48

Ⅰ 哲学, 我是谁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你就是你。你从父母处来。你往人都要去的那个地方去。

Ⅱ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要到何处去”

我是我,我又非我.多读佛经,也许会给你答案.

还有尘归尘,土归土.人从土生,还归土去.

记得当年有首很流行的小诗:

青春是北极的霞光,
爱情是美丽的花朵,
家庭是短暂的欢乐,
坟墓是永久的故乡.

呵呵.

Ⅲ 我们从哪来我们为什么要来我们将去往何处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划分,未必能和实际情况完美地贴合,但帮助我们来理解人格的构成却非常有效的。

本我是身体层面的,代表我们的原始本能,无论是对食物、车子、房子、异性、孩子的需求都在其中。本我在一般情况下都被描述为“潜意识”,一切的感情和欲望都从潜意识流淌出来。

自我是精神层面的,代表我们的思维,一般通过语言和想象工作,现在在思考怎么写这篇文章的是我的“自我”,现在在读这篇文章的是你的“自我”。所有的理性都依赖于自我的思维、想象和分析。自我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我们的“意识”。

超我是信仰层面的,代表我们的灵魂。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有信神的、有信马列的,广义的来说道德、法律、科学、爱情、亲情都可以被当成信仰,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等亦然。本我和自我的升华引导出了超我,所谓升华就是一定程度上不再将自我和本我作为最高的价值,而是将自我之外的或包括自我在内的某种存在作为最高价值。

我们要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将超我提高到最高的层次。无疑的,我们必须受到来自本我的自私羁绊,也必须突破来自本我的思维极限。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我们不是身体的奴隶而是身体的主人。身体是我们存在的前提而决不是我们存在的目的,否则我们就将自己动物化了,是勿庸置疑的堕落。如果活着就是吃遍所有的美食,看过所有的美景,听过所有的美乐,睡过所有的美人,那么我们只是一个可怜的仆从而已,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仆从。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我们的思维不是万能的,无论是推理的前提的不确定性和缺乏,还是推理的方法局限和落后,从某一时间点来看我们只能得到数量十分有限的正确知识和正确判断。所以,如果我们迷信自己的智力,流露出理性主义者的狂妄和自大,将自己的意识当成最伟大的存在,我们将只是井底之蛙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或许我们有机会慢慢了解所有的真理,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身体会衰老、死亡,我们的自我终会消失,有生之年曾经获得的一切都会失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赤贫的农民和比尔盖茨相比没有丝毫的区别。所以,留给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自己提升到超我的高度,寻求到正确的信仰,完成完整的人格。

永生,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信仰能将我们引向超我,超我能将我们引向永生。什么信仰才是正确的哪,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排斥,恐怕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无私而谦卑的来体会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形而上学的原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亦。”

Ⅳ 高更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该作品向观众展现了人类从生到死的三部曲,人们能够看到许多令人疑惑的形象,感受到一股神秘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能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是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9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创作背景:

高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轻时当过水手,周游过世界许多地方。后来从事证券交易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功,娶妻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并在这时期开始进行绘画创作和收藏活动。但他日益厌倦文明世界的欺骗和狡诈,想回到人类淳朴、自然的幼年状态中去。

为此,他放弃了拥有的一切,两度到太平洋南部的塔希提岛进行艺术创作和定居。在岛上,他的生活贫困潦倒,又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当听到自己最爱的小女儿死亡的噩耗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服毒自杀,想彻底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自杀未遂。

这次事件后,他又投入到了空前高涨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了这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巨幅油画。

Ⅳ 我们从何处来。

上帝造出来的。我们都是上帝的剧本中的角色,上帝编剧,我们演绎,没有来处,没有去处,一切只在上帝一念间。

Ⅵ 我从何处来一两句概括

动物的尸体拼凑而来,最原始的我,是携带一串DNA的物质,上面有我的身份信息,当各种尸体拼凑好我之后,我的所见所闻都会上传到云端储存为今世的记忆。

Ⅶ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介绍

这是高更以最大的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此时的画家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心情沮丧,极端愤世嫉俗,他曾决定自杀,喝下毒药却被人救活。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热情完成了此画。此画反映了高更完整的人生观,表现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虽然这些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很像神话传说,再加之那富有异国情调的渺远、神秘的意境,更加给人一种神秘感,其实画家在此所表现的只是那些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此画可以说是高更对塔希提岛多年生活经验的综述,也是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Ⅷ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

圣严法师著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著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Ⅸ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相合而去,我们是人类呀,人类从远古而来,我们在走向未来。

Ⅹ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作品赏析

可以说,这幅画是高更的巅峰之作,也是一幅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油画作品。高更曾就这幅画的意义说道:“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画面长达四米半,从左到右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时间流逝和生命消失的过程。画面的右端,地上躺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代表着生命的诞生和开始。中间一个正在伸手采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长和成熟。画面的最左端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代表着生命的死亡和终结。画上的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过程和状态。其中成双成对的男女,代表着爱情以及生活;一个独自深思的女人,象征着人类自我的反省。背景中的偶像象征着人类的精神信仰。整个大地代表母亲,它孕育了一切生命,又终结了一切生命,使它们最终又回归到她的怀抱。画中的树木、花果、动物——一切的生命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一去不返。画面左边的白鸽是死后的灵魂象征。
这幅画是画家对人生的总结,也代表着他最后的彻悟。放逐自己的高更,带着现代文明人的烙印,只能在精神层面去追逐自己心灵中的人类乐园,但他要承受更多的文明人无法解脱的迷茫、忧伤、困惑和焦虑。他把这种种复杂的感情凝聚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形式之中,把人类原始的记忆,真实的现在以及遥远的未来都浓缩在画面上,把“认识自己”这一人类的千古哲学命题,通过自己的画笔作了一次象征意义上的解答,也让自己的灵魂在解脱和升华中得到了涅槃。
象征意义和追求原始性是高更艺术的两大特色。他的绘画充斥着神秘的象征色彩,就如同这幅画一样,他让人们跳脱语言和文字,通过这些画面上的色彩和线条以及人物形象去感悟画中的寓意。因此,有人把他归位于象征主义的名下。他厌恶现代文明,一直追求最原始、淳朴,反映生命本真的东西,这也使他的艺术更加风格化、个性化。在这幅画上就摆脱了明暗对比以及立体透视等绘画手法,而是将色彩直接平涂在画布上,进行平面式的创作。高更的艺术,对20 世纪的现代派艺术,比如纳比派、野兽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热点内容
井研县律师 发布:2025-05-15 20:50:58 浏览:437
高景芳法学 发布:2025-05-15 20:43:03 浏览:919
社会法是指什么时候 发布:2025-05-15 20:35:24 浏览:328
经济法著作权特征 发布:2025-05-15 20:34:27 浏览:55
保育员仪容仪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15 20:32:59 浏览:409
十四岁以后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5 20:18:23 浏览:623
刑法第三张261条 发布:2025-05-15 20:18:17 浏览:223
依法治国对公民的要求 发布:2025-05-15 20:16:04 浏览:649
法律条款房东责任 发布:2025-05-15 20:14:32 浏览:120
合同法二百零六 发布:2025-05-15 20:07:45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