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王吉文经济法

王吉文经济法

发布时间: 2022-05-29 06:59:25

⑴ 《三人行》全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善,并以他们身上的不善为鉴改正自己的不善。”
【评析】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语句,以前我只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向胜过我的人学习”,也就是“以比我能干的人为师”。看了这段话才知道,原来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不但能以比我们能干的人为师,还能以不如我们的人为师。”觉得深受启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是提醒我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生活中不是缺乏好老师,而是缺少发现好老师的能力。”我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东西,也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还可以从大自然中学到东西,中国的许多武术是通过模仿动物而形成的,现代仿生学也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形成的一个新的专门学科。
随着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之后,花大把的钱为孩子寻找老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这种时尚反映的是一种对学习的无知。如果是学习一些专门的技艺,为孩子聘请好的知名的老师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教授孩子普通的文化知识,也去高薪聘请老师,其实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那会误导孩子,以为孩子的学习好坏主要在于是否有好的老师,而不在于孩子自己的努力。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学成才。这些自学成才的人并不是真正没有老师,而只是学无定师,也就是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师法自然,以别人为师、以古人为师、以书本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一切可学之人之事为师。

⑵ 优秀记叙文是怎么写的 写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记叙文情节构思技巧
1.穿插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作用:
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深化文章主题;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彩;
形象更生动逼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变化文章结构,使文面更活泼。
注意事项:
(1)自然贴切
抒情、议论、描写,都是有感而发,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之上,不能无病呻吟。
(2)灵活适度
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抒情是为叙事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
2.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让读者带着疑团读下去,欲罢不能。
作用:
故事的发展神秘莫测,扣人心弦,令读者急切地寻找答案。
注意事项:
(1)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
(2)干净利落,不枝蔓横生、故弄玄虚。
设置悬念的方法:
(1)先摆出一个悬而末决的问题
如《草船借箭》情节:
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2)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
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3)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如习作《小木船》的开头写道:
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并在开头设置悬念,引人细读。
(4)先安排一个引发事件的场景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5)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即倒叙。

⑶ 破折号的用法

语意转换表示递进,破折号之前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破折号之后做出了回答,但又不是解释说明(解释说明破折号好常是短语或名词)。破折号的相关用法如下:
破折号一般表示后文是对前文的注解,或表示语意转换、递进,或表示语音中断、延长。例如:
①表示解释说明的:这就是我的朋友——字典。
②表示语意转换的:和风吹送,翻起一层一层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③表示插入成分的:……又想到老三——可怜的,瘦弱的小阿维——他像一个大人似地挣扎着……
④表示意见转折的:我们不能等着饿死——再说——万一有人顶了我的差事呢!
⑤表示语音中断的:“那怎么——”。
⑥表示声音延长的:“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还有些沙哑。

⑷ 王吉文的英雄事迹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来到黄安县,王吉文的家乡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少年王吉文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这场势如暴风骤雨的革命洪流,先後担任儿童团长、少先队长、带领红孩子们站岗放哨,保卫革命政权。这年9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5月,王吉文参加了工农红军。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在反“围剿”战斗中,他作战勇敢,屡受表扬。1932年2月,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5年9月,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于1936年10月到达了陕北。
1937年七七事变後,王吉文随部队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经过无数次战斗,他历任班长、连指导员,逐渐锻炼成为一个年轻的优秀指挥员。
1938年7月,王吉文奉命随津浦支队东进津浦铁路以东之冀鲁边地区,任该支队第二营营长,为配合当地抗日武装粉碎日伪军进攻,打开该区局面,作出了贡献。1939年春,王吉文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部,来到山东滨海地区。
1939年4月的一天凌晨,王吉文正带领部队驻扎的山东省宁阳县泗皋镇,突遭日军合围。日军骑兵从东南、东北两个方向朝泗皋镇冲来,日军步兵从北面和西面实施夹击。王吉文指挥部队凭借镇子边沿的院墙拼死抗击。战场上硝烟弥漫,战斗异常激烈,情势十分危急!
这时,王吉文急速地跑到机枪班阵地,接过仅有的一挺轻机枪,依托一个坟包,向日军骑兵猛烈射击。他的勇猛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们,大家奋力射击、投弹,日军纷纷落马,五六匹大洋马蓦然跌倒,日军进攻队形顿时大乱。
日军骑兵受挫,我军士气大振。阵地上喊声震天︰“打得好!”“狠狠打!”日军骑兵慑于我军的密集火力和强大声威,不得不跳下马来,利用地形,龟缩隐蔽。
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王吉文及时抓住战场上的这一时机,指挥部队向西南方向撤退,他亲自在後面掩护,直到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带,他才提著机枪退了下来。
1940年6月,王吉文所在部队与沂水县地方武装组建成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二团,他任团长。
1941年7月,特务第一团、第二团合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三团,王吉文仍任团长。这年9月,王吉文奉命率领部队在鲁南天宝山区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取得突出战绩,扩大了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初,王吉文率部连续攻克牛家庄、李家栈、尧家王庄等据点,歼灭一批长期投靠日伪的反动地主武装,又袭击大汶口至张庄公路上的孙村敌据点,打开了新泰、蒙阴、泗水边界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
张显荣,是山东省泗水县的惯匪头子,鲁南有名的地头蛇。他兼有国民党支队司令和伪军司令的双重身份,坏事干尽,作恶多端,到处抢劫老百姓,肆意杀害我抗日工作人员。这帮匪徒直接威胁著我邹(县)东根据地的安全,当地群众一提起张显荣,无不咬牙切齿,愤恨异常。
1942年8月,鲁南军区决定消灭张显荣这股匪徒。军区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王吉文带领的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三团。
王吉文接受任务後,立即召集营、连干部开会,经过充分讨论,最後制定了智擒张显荣的作战方案。
这天傍晚,王吉文率领部队撇开张显荣匪巢孙徐庄,朝相反方向向南开进。经过一昼夜行军,来到40公里开外的张庄敌据点附近。王吉文组织一支小部队摆出围攻据点的架势,命令主力部队隐蔽休息。
这样与据点内的敌人相持了一天。
夕阳西下,西边天际一片晚霞。王吉文悄悄地把队伍集合起来,手指北方说︰“同志们,抓张显荣去,出发!”
老奸巨猾的张显荣,听到王吉文带领部队转移的报告後,开始还半信半疑。直到第二天张庄据点的敌人派人前来求援,他那颗狐疑不安的心才完全放下来。他想,张庄到孙徐庄有40多公里地远,你八路军就是长飞腿,一时也来不了,便对卫队长说︰“告诉兄弟们,今晚好好地睡个觉,明天出去给我捞一把。”
夜幕四合,万籁俱寂。在张庄通往孙徐庄的土路上,一支队伍在悄悄地疾进。
王吉文指挥部队实施远程奔袭,于凌晨前赶到了孙徐庄。就在张显荣熟睡之际,我第三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孙徐庄的石围子墙炸开一个大口子,村东南角的炮楼也被摧毁。部队迅速插了进去。缴了匪兵的械,活捉了张显荣。
王吉文指挥部队乘胜扩大战果,接连拔掉了附近几个大小据点。这一仗,共歼敌1300多人,进一步开辟了邹(县)东泗(水)南根据地。
1943年初,八路军实行主力地方化,王吉文的第三团划归鲁南军区领导。5月,王吉文又率部进入滕(县)峄(县)边区,在米家山与伪第一四二师激战,毙伤敌150余名,致敌师长刘春蔺重伤,率残部向四开山方向逃窜。接著,在军区首长指挥下,王吉文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对逃敌发起全线追击,又将其副师长牛乐廷击伤。经过四天鏖战,共毙、伤、俘敌500多名,缴获重机枪两挺、轻机枪14挺及大量步枪和弹药,取得辉煌战果。
刘黑七,真名叫刘桂棠,是鲁南的惯匪。抗战前曾流窜华北18年,祸害百姓。抗战开始後,他投降日军,所部被编为伪和平建国军第十军第三师,刘自任师长。他疯狂破坏抗日根据地,作恶多端,血债累累。
1943年11月,为配合反“扫荡”作战,鲁南军区决定讨伐刘黑七,除掉这一害。王吉文奉命率第三团参加这次战斗,担负了攻打刘匪师部的任务。
为弄清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地形情况,王吉文多次组织侦察、审问俘虏,并亲自带领突击连的干部到刘匪师部所在地——费县、东柱子据点外围观察情况。
11月15日,讨伐刘黑七的战斗打响。我参战各部队分路向刘匪师部及其附近据点奔袭。
按照预定作战方案,王吉文指挥部队以神速的动作包围了东柱子据点,从几个方向同时发起猛攻,很快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围墙。
刘匪在慌乱中组织兵力,凭借内层小围子进行顽抗。在两次突围未成後,便把他的王牌——卫士队拿上来。
这时,王吉文突然出现在阵地前沿,大声向部队下达命令︰“冲进小围子,抓住刘黑七!”
随著他那洪亮的喊声,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群,滚滚硝烟吞没了刘匪的卫士队。
王吉文又指挥爆破组炸毁了小围子东北角的敌炮楼,尖刀连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进了小围子。刘匪部顿时大敌,敌兵纷纷投降。刘黑七见大势已去,只身落荒而逃,被我战士乱枪击毙。
这次战斗,共歼敌千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反“扫荡”作战,大大提高了我军的声威。参战部队受到了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
王洪九,也是鲁南一带的一股顽匪。1945年3月底,鲁南军区组织部队,进行了讨伐王洪九匪部的战斗。
战斗于3月29日打响。王吉文令第二营包围、监视驻沙沟崖的守敌,他亲自指挥第一、第三营主力攻击寿衣庄据点。
寿衣庄据点工事坚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王吉文命令第三营采用近迫作业,于30日拂晓前,把交通壕挖到了敌人的工事边沿。
天亮後,王吉文命令一营首先向寿衣庄发起攻击。经两天两夜激战,敌放弃据点,仓惶逃遁。
接著,王吉文指挥部队向沙沟崖之敌发起攻击。连续攻打两天三夜,终未攻克。
4月3日上午8时许,王洪九倚仗日军为後盾,亲率其主力特务大队400多人,向沙沟崖增援。
王吉文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留少量部队包围沙沟崖,以主要兵力投入打援。”
当援敌进至沙沟崖以东我军包围圈时,王吉文命令部队从三面对敌发起攻击。激战一个多小时,便将援敌大部歼灭。共击毙敌特务大队长邢茂珠以下200余人,其余或被生俘,或自行溃散。
沙沟崖据点之敌见援兵被我消灭,据点内又兵力单薄,感到绝望,只得向我军举白旗投降。
至此,历时八天的讨伐王洪九战斗胜利结束。当地群众翘著大拇指称赞说︰“俺们的老三团就是行!”“王团长真是常胜将军!”
王吉文不但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指挥有方,而且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处处给部属作榜样。在部队里,流传著许多他严于律己的生动故事。
王吉文生活俭朴,在部队是出了名的。他当了团长以後,仍然保持著这种优良作风。他的一床印花斜纹布面棉被,补钉摞补钉。仅有的几件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他的枕头,就是一块黄布包著的几件旧衣服。他的马褡子里装的,尽是地图、日记本、书籍等。这些就是王吉文的全部家当。
王吉文的组织观念是很强的,他总是以普通党员来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党支部的监督,王吉文在日记中写道︰“党培养我18年一直到今天。我想,只有党才有此细心精神培养我成长……我知道,我还年轻,需要进步。我要为党、为人民流尽最後一滴血,来报答党、上级、人民对我的培养。我要坚决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前进!”
王吉文非常关心战士和部属,与同志们亲密无间,生死相依。每次战斗下来,王吉文总要到各连看看战士们,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问问他们的身体和生活,就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他也一一过问。有时,他还亲手为战士缝衣服。大家一致称赞王吉文对部属、对同志有著炽热的阶级感情,有著兄长样的情,慈母般的爱。
王吉文做事严肃认真,善于学习、总结,也是大家所一致称道的。他平时常常深入连队,一去就认真帮助连队干部研究解决训练和管理中的问题,有时还亲自给大家做示范。一打起仗来,他总是尽量靠前,亲临一线指挥。
1945年8月,鲁南军区发起讨伐国民党顽固派、山东保安第二师的战役。王吉文率团参加战斗,苦战三昼夜,全歼该师,活捉师长申宪武。9月,王吉文所在部队与几支兄弟部队合编为山东野战兵团第八师,王吉文仍任团长。12月,王吉文率部参加了解放滕县的战役。在这次激战中,王吉文身负重伤。
1946年6月,王吉文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副师长。翌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师长。7月,第八师紧跟著刘邓大军胜利跃进的脚步,跨过津浦路,挺进到鲁西南平原上,参加大反攻的行列。此时,敌整编第五、第五十七、第八十四师等部寻找我华东野战军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纵队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作战。8月,敌整编第五、第五十七师等部分兵冒进,尾随我第四、第八、第十一纵队到达单县地区。王吉文率领的第八师,奉命牵制疲惫敌第五十七师。部队艰苦转战,天天行军,时时打仗几乎整天在阴雨烂泥中跋涉,衣服被雨水湿透,也不能洗晒。一到宿营地,连休息、吃饭顾不上,就顶风冒雨修工事。就这样38天过去了。王吉文说︰“这就是我们的战法,叫做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我们当然不是消极地走。一群狗围著咬呀,扑呀,不管它。走著走著,瞅准机会,回身就是一棍子,把狗打个半死!我们不打顶硬的,也不打软的,就打段霖茂,打五十七师。”9月7日,第八师同兄弟部队将敌包围于郓城沙土集地区,战至9日晨,将敌整编第五十七师9000余人全部歼灭,俘中将师长段霖茂。党中央致电陈毅、粟裕指出︰这一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
1948年3月,王吉文率部参加解放洛阳的战役。洛阳地扼秦晋豫三省要冲,是陇海路中段的重镇。在攻打洛阳西北小圩子时,他对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二十三团第一营营长张明风趣地说︰“西北大捷打乱了敌人的阵势,邱行湘的青年军第二○师在洛阳很孤立,上级让我们解决它。攻打大城市,不会不要紧,我们学嘛,到处有我们的先生,会学到本领的。这回打洛阳,要多搞调查,大家动脑筋,别像打单家圩子那样蛮干……”他对全团任务作了细致的安排後,亲到前沿指挥,当突击队进攻受阻时,王吉文立即来到突破口,带领干部对小圩子进行侦察,作出新的部署。攻击开始後,突然从地下室窜出200余名敌敢死队。王吉文大声招呼突击队︰“同志们,把他们压下去就是胜利!”敌人被我突击队投掷的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3月14日晚11时,全歼小圩子守敌,解放了洛阳。
1948年9月,王吉文率领八师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

⑸ 破折号 的用法

破折号一般表示后文是对前文的注解,或表示语意转换、递进,或表示语音中断、延长。例如:
①表示解释说明的:这就是我的朋友——字典。
②表示语意转换的:和风吹送,翻起一层一层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③表示插入成分的:……又想到老三——可怜的,瘦弱的小阿维——他像一个大人似地挣扎着……
④表示意见转折的:我们不能等着饿死——再说——万一有人顶了我的差事呢!
⑤表示语音中断的:“那怎么——”。
⑥表示声音延长的:“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还有些沙哑。
破折号
一般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2、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表示语音的延长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表意思递进(紧承) 团结——批评——团结
6、表示总结上文。如: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7、用在副标题前。如:
火刑
——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8、表分项列举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9、破折号前的标点,如果是句号或逗号,可不用。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则保留。如:
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锋式的人物——心中只想着他人的好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10、应注意的问题:
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破折号之前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破折号与“是”“有”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破折号中表示注释的的用法容易和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可从两个角度区别:一是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如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二是凡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号表示总说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否则句子表意不完整。

⑹ 请大家推荐几位江财的经济法老师,急急急!!!!!!!!我在线等

孙挥,悉尼大学硕士,超级美女,签到(可以代签),讲课好,分数也高;关键是,太漂亮了,估计26岁左右,是男生就选吧。(本人选过)

⑺ 《三人行》课文资料

教学目的:1、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3、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时红军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革 命信念、忠于革命、团结合作、先人后己的革命精神。

4、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或者是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板书:8、三人行。文章的作者是王愿坚,谁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文中加点的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自由读文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了解。)

2、检查反馈,认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部分新词

(旨在促进学生认真、充分阅读)

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中心话题:

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的走下去的?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结合有关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1、 自主探究

(呈现共性问题,重点句子,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一环节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教师引导帮助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

2、 小组讨论

(针对个人无法解决、回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挖掘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

3、集体交流

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就是是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是对革命的忠诚,是他们心中那从未改变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预设一: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

王吉文连忙凑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也掉队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

你从“连忙、亲切、安慰”几个词体会到王吉文的心情是怎样的?体会着读一读。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突然间变得崎岖不平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的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

“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来回拉动”这是怎样的疼痛?“脖筋暴跳作痛,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就是这样的剧痛,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王吉文还是没有停下来,说明了什么?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你从“果断”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即便有再大的困难,他没有放弃一个战友)体会着读一读。

“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个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又不得两个角正在吃力的拖着往前爬。

黄元庆和小周在严重负伤的情况下,还在拖着指导员前进,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二:坚定的革命信念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突然间变得崎岖不平了。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义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来回拉动”这是怎样的疼痛?“脖筋暴跳作痛,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是什么力量帮助他战胜这样的剧痛?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接着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说明什么?(黄元庆的话断断续续,身体很虚弱)他认为自己都快不行了,为什么还惦记着上缴枪呢?你从“深情”一词感受到了什么?他还把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绑腿扔给一个并不认识的战友,并嘱咐他好好的活着出去,继续革命,你有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你从“果断”一词体会到了什么?王吉文为什么说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他?(鼓励他振作起来,走出草地,继续为革命工作)体会着读一读。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哎——哟。”

“别说话!” 王吉文大声说。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此时他的体力已经透支到了极限,他还在坚持,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个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又不得两个角正在吃力的拖着往前爬。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战友间的相互鼓励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同时他们心中坚定的革命信念,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革命胜利的期望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即便会遇到再大的困难。一个人只有心理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眼前的世界才是美丽的。)

四、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话,课下写到小本本上。

⑻ 你说三个人并排走在路上,两个人在说话一个人在旁边听着,然后那两个人说着说着其中一个忽然嘘的一声是什

教学目的:1、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3、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时红军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革 命信念、忠于革命、团结合作、先人后己的革命精神。

4、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诗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长征》诗。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或者是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板书:8、三人行。文章的作者是王愿坚,谁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文中加点的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读文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了解。)

2、检查反馈,认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部分新词

(旨在促进学生认真、充分阅读)

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中心话题:

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的走下去的?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结合有关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1、 自主探究

(呈现共性问题,重点句子,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一环节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教师引导帮助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

2、 小组讨论

(针对个人无法解决、回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挖掘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

3、集体交流

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就是是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是对革命的忠诚,是他们心中那从未改变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预设一: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

王吉文连忙凑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也掉队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

你从“连忙、亲切、安慰”几个词体会到王吉文的心情是怎样的?体会着读一读。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突然间变得崎岖不平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的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用力往上托了托。

“纱布子像一把小锉来回拉动”这是怎样的疼痛?“脖筋暴跳作痛,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就是这样的剧痛,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王吉文还是没有停下来,说明了什么?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你从“果断”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即便有再大的困难,他没有放弃一个战友)体会着读一读。

“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个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又不得两个角正在吃力的拖着往前爬。

黄元庆和小周在严重负伤的情况下,还在拖着指导员前进,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二:坚定的革命信念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突然间变得崎岖不平了。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义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纱布子像一把小锉来回拉动”这是怎样的疼痛?“脖筋暴跳作痛,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是什么力量帮助他战胜这样的剧痛?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接着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文中的两个省略说明什么?(黄元庆的话断断续续,身体很虚弱)他认为自己都快不行了,为什么还惦记着上缴枪呢?你从“深情”一词感受到了什么?他还把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绑腿扔给一个并不认识的战友,并嘱咐他好好的活着出去,继续革命,你有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你从“果断”一词体会到了什么?王吉文为什么说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他?(鼓励他振作起来,走出草地,继续为革命工作)体会着读一读。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不住叫了一声:“哎——哟。”

“别说话!” 王吉文大声说。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此时他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他还在坚持,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个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又不得两个角正在吃力的拖着往前爬。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战友间的相互鼓励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同时他们心中坚定的革命信念,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革命胜利的期望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即便会遇到再大的困难。一个人只有心理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眼前的世界才是美丽的。)

四、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话,课下写到小本本上。

⑼ 常见的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 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热点内容
民法通则第207条 发布:2025-05-15 11:51:04 浏览:699
司法所竖排 发布:2025-05-15 11:49:47 浏览:219
谈谈你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认识 发布:2025-05-15 11:45:54 浏览:5
劳动法试题百度 发布:2025-05-15 11:41:27 浏览:282
法社会学与生活的论文 发布:2025-05-15 11:38:09 浏览:324
荔浦律师电话 发布:2025-05-15 11:36:12 浏览:965
黄韦博行政法口诀 发布:2025-05-15 11:32:27 浏览:184
法院秤砣 发布:2025-05-15 11:31:43 浏览:608
民法典线下培训 发布:2025-05-15 11:28:49 浏览:932
司法鉴定理工大学 发布:2025-05-15 11:24:45 浏览: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