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
第一百五十二复条第二制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和调查,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径行判决、裁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处理,一律使用裁定。
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释义
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不可以采用独任制。
二审法院审理案件原则上应该开庭,但是例外情况下也可以径行判决或裁定。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回对
方造成损失答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
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
可能造成的损失。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⑶ 合同法中第十三条中的要约,可以举个例子吗
《合同法》第13条是: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其实,内“一方要约+另一方承诺=合同成容立”是一个合同成立最基本的公式,大多数合同都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打个比方:
甲去乙的店问乙:“这里一瓶可乐多少钱?”
乙:“1.25L的8元一瓶,600ml的3.5元一瓶,你要哪个?”
甲:“小的1瓶”(这句为要约,有标的物及数量,还隐含了价格。)
乙:“好。”(这句为承诺,没有改变要约的内容直接予以肯定,此时一份最常见的买卖合同成立,并且生效了。
接下去甲付钱,乙给可乐的过程是履行合同的过程。
少部分合同的成立方式则是在此基础上作修改的。比如事实缔约(要约和承诺都是法律拟制的)、交叉要约(缔约双方互向对方发送内容相同的要约)、强制承诺(只要要约,对方必须承诺)等,那都是不典型的合同成立方式。
⑷ 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⑸ 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是对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劳动者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容遇的”的补充。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是指除了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以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得约定其它条件来终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合同的终止是一定是符合法定条件才成立,自行约定无效。
⑹ 劳动争议赔工资时《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和《河北省工资支付规定》第二十八条产生冲突,哪个法律适用
适用《劳动合同法》。河北省的规章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如有抵触,则抵触的规定无效。
河北省工资支付规定,是地方行政规章。劳动合同法,是国家法律。
⑺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内容
第一复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制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⑻ 如何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三条
天津李律师:违约责任按照合同越定赔偿违约金。没有越定的以其直接损失为限。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打我手机咨询,号码是我的用户名。
⑼ 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第一款内容,请简单说明
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解释】本条是对订立合同方式的规定。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本质上是一种合意。使合同得以成立的合意是指当事人对合同必备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当事人合议的过程,对合同内容协商一致的过程,就是经过要约、承诺完成的。向对方提出合同条件作出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称为“要约”,而另一方如果表示接受就称为“承诺”。一般而言,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作出承诺,合同就成立了。但是,有时要约和承诺往往难以区分。许多合同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讨价还价、反复协商才得以达成。
在统一的合同法制订以前,我国的民事立法包括三部合同法以及有关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规,都没有有关要约与承诺制度的规定。没有要约与承诺制度,在不少情况下对于合同成立与否难以判断,有可能使本来已经成立的合同认定为不成立。在合同法中规定要约与承诺制度,就可以使合同的成立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标准,就会使在经济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需要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有所遵循,也使司法机关有所遵循。更好地分清各方当事人的责任,正确而恰当地确定合同的成立,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鼓励交易,减少与解决纠纷,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