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在疫情中责任
Ⅰ 疫情期间医疗纠纷怎么处理
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卫生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中遭受不法侵害或者面临不法侵害的现实危险,如被谩骂、恐吓、侮辱、诽谤、推搡、殴打,医疗卫生人员或其近亲属被骚扰、跟踪的,医疗卫生人员可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损害责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供了诊疗行为;二是患者受到了损害;三是医疗机构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四是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法律法规等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因患者或其近亲属不如实陈述与疫情有关的出行情况或接触史,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规范的诊疗,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因“新冠肺炎”属于新型病毒引起的突发疫情,医疗卫生机构采取的诊疗措施受当时、当地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限制,诊疗的效果受到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医疗卫生机构已经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不存在延误治疗或者治疗方案无明显过错的情况下,应认定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卫生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中遭受不法侵害或者面临不法侵害的现实危险,如被谩骂、恐吓、侮辱、诽谤、推搡、殴打,医疗卫生人员或其近亲属被骚扰、跟踪的,医疗卫生人员可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被申请人实施侵害或危及医疗卫生人员安全的行为。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将根据情节轻重,及时给予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或拘留的处罚。
医疗卫生人员名誉权、身体权、健康权等民事权利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Ⅱ 法院为什么疫情期间不拘留
法律分析:不是不拘留,而是慎重拘留。防控疫情期间,各级法院对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要慎重采取拘留措施。确需拘留的,送拘时应遵从拘留所的防疫要求。拘留所明确告知因疫情原因无法收拘的,执行法院应在确认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无感染症状的情况下解除拘留措施。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执行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 第五条 防控疫情期间,各级法院对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要慎重采取拘留措施。确需拘留的,送拘时应遵从拘留所的防疫要求。拘留所明确告知因疫情原因无法收拘的,执行法院应在确认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无感染症状的情况下解除拘留措施。
Ⅲ 法院因疫情中止审理在押人员怎么办
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刑事案件,包括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依法中止审理。检察机关可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同时,要切实注意防止超期羁押。“两高两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简称《“两高两部”意见》)。
在疫情防控期间办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案件,要注重办案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
“在疫情防控期间办理案件,既要严格依法,也要严格落实隔离、防控的要求。”
人民检察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办理审查起诉案件,应以书面审查为主要方式,尽量不采取当面方式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以及听取辩护律师意见,可以采取电话或者视频等方式进行,以减少人员流动、聚集、见面交谈。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审查起诉案件,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办结。如果因为疫情影响,不能在法律规定的审查起诉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办理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在审判过程中,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
据此,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刑事案件,包括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审理。同时,要切实注意防止超期羁押。
法律资料:
根据 《刑事诉讼法》关于期限的规定,以一审普通程序为例(不针对特殊情况),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从侦查开始到一审审结所需要的期限进行了梳理。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一个案件一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其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半、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对家属来讲,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然,案件时间长也并非都是坏事,从另一个方面看,可能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尚不充分,这就为辩护提供了空间。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第四款“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在押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这就意味着假期的延长并不会导致羁押期限的延长,羁押期限届满时,不论是否处于假期,都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或者予以释放。
同样,对于处于审查起诉、审判期间的案件而言,疫情对办案期限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检察机关、法院办案都是可以延期的,如果算上延期的时间,即使疫情影响了正常工作,但对检法来说,办案时间也是足够的,不会因此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法超期羁押。当然,这种延期是要符合法定事由并且客观必要。
我们要相信司法机关会依法办案。疫情只是改变了办公的方式,并没有停止办公,网上办案、视频提讯、远程开庭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且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近日下发的 《关于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刑事案件办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办案期限以二次退回补充侦查、三次延长审查期限为限,退查和延长应当以符合法律规定且客观必要为原则。
Ⅳ 在疫情中拒不执行政府命令,将受到怎样的处罚
三亚市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三亚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一些备搜在疫情防控中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及相应的法律后果。
一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时拒绝佩戴口罩、拒绝出示健康码、不配合体温检测等行为,这些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的违法行为,构成拒仿迟历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和命令旦镇违法行为。如3月底,我市某饭店谭某违反规定为女儿举办婚宴,构成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和命令违法行为,被行政拘留处罚。
二是确诊患者、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无视疫情防控规定,拒绝执行防控措施的行为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和《刑法》第一百一十五、三百三十条规定,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4月5日,我市无症状感染者董某未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多次外出进入公共场所,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风险,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三是故意传播病毒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和《刑法》第一百一十四、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四是利用疫情制造、传播谣言,或者在网络起哄闹事,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和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故意编造与疫情有关的虚假、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此类虚假、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4月6日,我市某社区周某看到有人在网络发布一个老人因病去世的视频后,擅自添加文字虚构“老人因多次做核酸而死”谣言,被拘留处罚。
Ⅳ 疫情面前没有特权适用于哪条原则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疫情以及疫情防控措施一般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
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主张免责或者部分免责。人民法院应根据疫情发生时间、发展期间、严重程度、地域范围等对合同履行的实际影响,考虑到疫情防控分区管理下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等区域阶梯式封控措施强度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纠纷受人员流动限制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作为不可抗力与合同履行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
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应当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符合不可抗力的基本特征。民法典规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人大法工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属于法定的免责事由。其构成需要满足外部客观因素、不可预见因素、不可避免因素以及非正常因素的特征。诸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自然现象,以及如战争等社会现象,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不可抗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百八十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突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政府按照甲类传染病的标准采取了相应疫情防控措施。企业停产停工,居民居家隔离,从其产生和形成的突发性、传播和影响的广泛性及控制和阻断的艰巨性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确属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属于不可抗力,但仍需结合具体民商事纠纷个案案情来综合判断是否可以免责。
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人民法院审理涉疫情民事案件,要准确适用不可抗力的具体规定,严格把握适用条件。当事人主张适用不可抗力部分或者全部免责的,应当就不可抗力直接导致民事义务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履行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合同纠纷案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在适用法律时,应当综合考量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案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与合同不能履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原因力大小,按照以下规则处理:
1.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依法适用不可抗力的规定,根据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当事人对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损失扩大有可归责事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主张其尽到及时通知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举证责任。
2.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仅导致合同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可以重新协商;能够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切实加强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继续履行。当事人以合同履行困难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其请求变更合同履行期限、履行方式、价款数额等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予以支持。合同依法变更后,当事人仍然主张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虽符合不可抗力的特征,但在各个法律关系中能否作为民事免责事由,还需根据个案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地将疫情作为免责事由。只有在当事人充分证明以最大谨慎和最大努力仍不能防止疫情对合同履行的影响,且各种方式均不能履行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存在合同履行障碍,适用不可抗力的规定,继而达到免责的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条 不可抗力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