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民政部婚姻法说明

民政部婚姻法说明

发布时间: 2021-01-02 09:42:54

1. 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不可否认复的是,离婚率的上升,和社制会发展存在相关性,但最直接的问题,还是婚姻制度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统计表明,西欧北美单身的人群全都超过了50%,像日本,独居人口也到了40%,根据民政部的数据,中国单身成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单身人群会越来越多,已是大势所趋。

离婚率的升高,只是传统婚姻制度走向多元制度时掀起的一圈涟漪。

2. 单身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哪些影响

从长远来看,各种危机会逐步显现,一旦达到了临界点,就会阻碍社会发展,甚至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来临,单身一族年老之后,缺少配偶之间的相互取暖关怀,这种孤独感会让人很痛苦,社会养老机构面临的压力将会很大。二是单身男女增多之后,出生人口也会随之下降,繁衍出现断层,这显然不是啥好兆头,一旦产生恶性循环,男女都不愿意结婚,人类何以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谁来担当?
对于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与应对措施,尤其是光棍节,没有必要刻意渲染,最好以“购物节”对外宣传,同时千方百计降低离婚率,抬高离婚门槛,鼓励单身男女结婚生子,帮助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同时还要兴建一批老龄公寓,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如此才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
“光棍节”里,有人说,自己是“没有强行秀恩爱,就没有伤害”的“单身狗”;也有人说,自己是“一个人精致生活”的单身贵族。时下,更多中国女性选择主动单身,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全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带来了全国的离婚潮;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
“单身经济”催生:随着主动选择单身的人士的增加,带动了“单身经济”。早在2001年,《经济学人》上就出现了“单身女性经济”概念。“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
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只有5。4%。除了单身公寓、高素质的单身交友网站和俱乐部持续红火外,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应当都是“想他们所想”的对口产品。
背后的隐忧:单身潮有可能带来一些列的社会问题。2014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137%,属于超低生育率行业,低生育率不仅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市场规模相对下降。此外,单身潮也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

3. 没有结婚证财产怎么分配

1、这在法律上叫同居关系。同居关系是是指男女双方未经登记便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四条 规定: 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算。第五条 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3、同居关系的财产如何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的很明确:解除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财物,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字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规定的精神处理。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 规定: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5、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1条规定:解除非示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6、综上,同居关系的财产分割基本上与离婚案件的财产分割是相同的,适用法律也基本上是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

4. 结婚后女方一直拖延不愿领取结婚证算不算欺诈行为,孩子归哪一方

你是想问,你这属不属于婚骗?
但根据你的问题,你们这孩子都有了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五条
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根据你的问题,你们虽然并还没有领证,但实际已经是属于夫妻了。所以,应该构不成婚骗。
当然了,这也是需要看情况而定。
若你是打算与她争夺孩子,那就要看孩子的年龄了,若十岁以下,一般情况都会判给女方。
而十岁以上,则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选择,来选择。

5. 没有结婚证,直接去法院离婚行不行

当事人如果没有领取过结婚证,双方当事人就不是合法夫妻,不需要办理离婚手续,可以协议分手。
当事人如果结婚证丢失,可以凭本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到当初办理结婚证的民政部门申请补办结婚证。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
第五条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婚姻登记条例》:
第十七条 结婚证、离婚证遗失或者损毁的,当事人可以持户口簿、身份证向原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或者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补领。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的婚姻登记档案进行查证,确认属实的,应当为当事人补发结婚证、离婚证。

6. 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之前非同居视为事实婚姻至今是否还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1994年2月1日前同居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1994年2月1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同居关系处理。

7. 婚姻法司法解释1 第六条怎么理解

第五条 未按婚姻法抄第八条规袭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就是说94年2月前开始以夫妻名义同居,没领证的,算作事实婚姻,就当是结过婚了;
那之后的,只要没领证,都不算结婚,不是配偶,不可以继承。

热点内容
找律师咨询一下劳动法 发布:2025-09-16 19:22:25 浏览:506
法哲学法社会学实证法理论 发布:2025-09-16 19:12:57 浏览:447
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 发布:2025-09-16 19:08:40 浏览:167
财务对账单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6 19:08:30 浏览:696
病案科室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6 19:08:29 浏览:328
国外法院 发布:2025-09-16 19:05:21 浏览:743
医疗诊所规章制度免费 发布:2025-09-16 18:54:04 浏览:700
乌兰察布市司法局 发布:2025-09-16 18:50:47 浏览:445
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原则强调社会公正 发布:2025-09-16 18:33:12 浏览:469
达州税务法律咨询 发布:2025-09-16 18:28:09 浏览: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