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法哲学反思
⑴ 大学法律系学什么
大学法律系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基础法律学科:
法学理论:
- 法理学:研究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的法学分支学科。
- 法哲学:探讨法的本质、价值、作用等深层次问题的学科。
- 法律思想:研究历史上或现实中各种法律思想的学科。
- 法学历史:研究法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法律实务:
- 法律文书写作:学习如何撰写各类法律文件,如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等。
实践环节:
司法考试:
- 司法考试是法律系学生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考试,通过该考试是获得法律职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大学法律系的学习内容既包括基础法律学科和法学理论的学习,也包括法律实务的训练和实践环节的锻炼,最终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法律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应对未来的法律职业挑战。
⑵ 简述国家对企业进行适度干预的理论基础。
【答案】: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是指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全局性利益所实施的旨在克服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由运作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的行为。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可以通过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多种手段实现。通过法律规范对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所作的制度安排,即为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
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产生于以下客观背景:①社会本位及社会利益原则的确立。从个人本位或权利本位转向对社会本位的偏重,这是西方法哲学或立法指导思想在当代的重大变化,经济法的出现正是这种变化在规范上的表现。注重社会整体功利的政治、伦理意识上升为一种法哲学思想导致了立法对社会利益的偏重,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即是这一偏重的结果。②社会公平理念的出现及其被认同。法哲学或立法指导思想从注重个人本位或权利本位转向对社会本位的关注,也相应地使社会公平理念得以出现并获致认同。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运行,自然也就成为基于社会公平理念所实施的国家干预发生作用的方面,在注重以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当代社会,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③企业在社会中角色的转换。在当代,主流观点已经放弃了绝对的一元主义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认为企业的角色不仅是出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也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实体,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转变导致了立法的变革:各国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颁布了大量的引导和强制立法;在传统企业法或公司法中增设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条款。这些立法对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之建立无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从企业运行中国家干预的概念、客观背景等方面作答
⑶ 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目录
在探讨“需要国家干预说”的法哲学基础时,我们首先关注其法哲学立场,国家干预在经济法中的基本范畴,以及经济宪政哲学下的国家干预法哲学进路。国家干预的科学方法论解释,从证伪范式的认知出发,强调了证伪的可能性与证实的不可能性,揭示了前提中的反例与研究目的、评价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命题所决定的真理性。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对“需要国家干预说”的整体主义解释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国家干预经济法律关系的含义、范围与二元结构及二重性。国家干预的合法性问题,从法律社会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合法性作为经济法理论上的真问题,其基本内涵、表现与求解途径。国家干预理论的范式转换,揭示了法学视域下的现状,以及国家干预的目标和法律方法。社会变迁中的制度与干预的伦理向度,通过国家性质与制度供给的一般考察,探讨了公私法制度与道义论公平正义、现代国家与经济法的关系。在这一认知模式下,政府干预市场的路径及其实践保障被重点分析,对国家主义的克服和宪政依据进行了美国宪法案例的透视与理论反思,特别是在虚拟经济的国家干预、政府经济职权的隐性价值分析、社会中介组织的干预主体拓展与非营利组织在克服国家干预失灵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分配关系的经济法调整与反贫因制度例证方面,展现了“需要国家干预说”的具体适用与例证。最后,讨论了我国国家干预立法及其完善,通过附录一与附录二提供了更深入的资料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