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和审计法的关系
A. 在工程结算中对审计结果不服如何处理
建筑市场中政府投资工程仍占有市场较大的份额。施工企业也非常重视政府工程的经营。但是在政府投资工程的经营中,施工单位的被动接受状况更加严重,无论在招标、合同履行以及结算中均无话语权,没有谈判的机会。现在政府投资工程合同中对结算的约定,几乎100%写有最终结算价款以审计部门审计为准的表述。而该约定往往成为施工企业心中的痛。在对结算结果有异议时,建设单位也往往以合同约定审计为准,现在审计结果既是如此,不能改变。同时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中建设单位在有审计的情况下也不能擅自进行改变结算结果。如果审计结果确实不正确少计了工程价款,施工单位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解决似乎陷入了死胡同。那么是否真的在审计结果出来后就无法挽回了呢,或者能否寻找一定救济途径呢。我们认为应当给予施工单位救济的渠道,在法律上也应可行的。 首先来看审计的性质 根据《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中的规定,,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被审计单位指的是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级政府、国家的事业组织或者使用国家资金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因此,直观的理解审计应是政府内部的监督关系,并不是普通的民事行为。 《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从文字表述来看,“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显然是建设单位的内部行为,并不牵涉到施工单位。但是《审计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条规定, 审计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包括: (一)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 (二)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 ,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 审计机关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可以对直接有关的设计、施工、供货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从此处可以看出,实施条例对审计法的规定进一步进行了细化,即将单项工程的结算明确表述为审计监督的范围。其实对决算进行审计,本身自然包含对其组成部分的结算审计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审计单位也只是对设计、施工、供货单位等进行调查。本条以及条例中并没有直接表述审计对设计、施工、供货单位具有直接的约束力。本条规定应理解为,如果发现存在不真实或者违法行为的,应属损害国家利益或者不当得利等法律性质。建设单位应依法予以追回多付的款项或者财物。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审计机关属于政府部门,不是一般的民事主体。我们理解施工合同双方将结算的内容交由审计机关,实际上是将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与被审计单位(建设单位)应该直接完成的结算合并到一起,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行为。作为审计单位来讲其行为并不是直接针对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困境节点就在于此。施工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也只能通过建设单位来完成。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不服的可以提请本级政府裁决或者提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因此,建设单位还是有救济渠道的,但也应看到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使得被审计单位不会提起上述程序。如果施工单位想主动寻求救济,也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或者仲裁方式寻求与建设单位之间解决对结算结果的争议。提起的角度应为虽然合同约定以审计为准,但有证据证明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从合同法的公平原则角度要求法院或者仲裁对审计结果进行调整。施工单位在综合考虑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各种因素后,可以考虑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来争取自己应得利益。
B. 司法考试商经包括哪些
经济法部分:
- 反垄断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 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产品质量法: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 食品安全法: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加强银行业监督管理,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 税法、审计法: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和审计行为,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和财政秩序。
- 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土地法、房地产法:规范土地和房地产的管理和使用,保护土地和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 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商法部分:
- 公司法: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 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规范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运营和解散等行为。
- 外商投资企业法: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运营和管理等行为,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 企业破产法: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 票据法:规范票据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和追索等行为。
- 证券法:规范证券的发行、交易和管理等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保险法:规范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 海商法: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海上事故救助关系等海上商事关系。
司法考试中的商经部分涵盖了经济法和商法的多个重要法律领域,要求考生对这些法律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C. 中国都有哪些法律
中国的法律体系庞大而复杂,涵盖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基本法律:
1. 宪法类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2. 民法类 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担保法等,涉及财产关系、合同关系、家庭关系及继承权等内容。
3. 刑法类 刑法及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如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用于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
4. 商法与经济法类 公司法:规定公司设立、运营、解散的法律程序与规则。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保险法等,保障劳工权益与社会福利。 企业破产法:与企业破产程序相关。 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审计法等:涉及国家财政与公共采购管理。
5. 行政法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规范行政行为及行政争议解决,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
6. 诉讼法类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分别规定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程序。
7. 专业法律类 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针对医疗、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 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等:涉及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
8. 其他领域法律 涵盖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法律职业、职业卫生、职业健康、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司法、公安、消防、律师、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文物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拍卖、审计、统计等多方面。
这些法律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石,旨在通过法律规定与规范引导社会行为、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