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朱崇实
Ⅰ 厦门大学校长的名字叫什么
朱崇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54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1990年5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经济法、国际投资与国际投资法
历任:
邓萃英(芝园) 1920.12 ~ 1921.05 教 授
林文庆(梦琴) 1921.06 ~ 1937.07 教 授
萨本栋(亚栋) 1937.07 ~ 1945.08 教 授
汪德耀(伯明) 1945.09 ~ 1949.10 教 授
王亚南(渔邨) 1950.05 ~ 1969.11 教 授
曾 鸣 1978.04 ~ 1982.02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田 昭 武 1982.02 ~ 1989.09 中科院院士
林 祖 赓 1990.07 ~ 1999.04 教 授
陈 传 鸿 1999.04 ~ 2003.5 教 授
朱 崇 实 2003.05 ~ 至 今 教 授
Ⅱ 朱崇实的学术观点
经济法是调整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其他各方主体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有:
——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践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Ⅲ 朱崇实的学术成果
朱崇实教授长期从事金融抄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课题:
——“银企关系及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
——“金融创新的基础法律保障研究”;
——“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理论与新兴问题研究”。 个人独著 1部,合著8部。
《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经济法》
《金融法教程》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论资产证券化的若干基本问题》,《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
《再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现代法学》,1998年第7期
《论经济特区的重新规范》,《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法》,《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论国民待遇原则及中国外资法的完善》,《金融研究》,1995年第7期
《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商业银行股份化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日本证券化发展之研究》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国家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Ⅳ 厦门大学现任校长是谁
朱崇实,男,汉族,1954年12月生,福建建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2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5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7月经国务院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主要简历
1954.12 出生于福建建瓯;
· 1973—1976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福建建阳中(土布)大队知青;
·1976—1978 福建省建阳县委党校教师;
·1978—1982 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1985 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任厦门大学法律系助教;
.1983.8-1984.1 吉林大学法律系“国家教委经济法师资班”学习;
.1985—1990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1991 厦门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1—1995 厦门大学师资与职称处副处长、处长;
·1995—2003 美国富布赖特学者,于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
·2003.5 厦门大学校长;
·2004.7 国务院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编辑本段
承担项目
[1]
1、《外商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项目;
朱崇实
2、《银企关系及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3、《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2001-2004年度);
4、《金融创新的基础法律保障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期项目(2002年度);
5、《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福建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课题(2002年度);
6、《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理论与新兴问题研究》——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2002年度);
7、《美国银行法研究》——美国富布赖特基金会项目(1999-2003年度)。
编辑本段
学术观点
[1]
经济法是调整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其他各方主体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朱崇实在演讲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有:
——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践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编辑本段
学术成果
朱崇实
主持课题
[2]
朱崇实教授长期从事金融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课题:
——“银企关系及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
——“金融创新的基础法律保障研究”;
——“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理论与新兴问题研究”。
出版著作
《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经济法》
《金融法教程》
发表论文
《论资产证券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商业银行股份化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日本证券化发展之研究》
《再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主要奖项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国家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编辑本段
教育观点
谈教育创新
[1]
朱崇实结合厦门大学历史,以及响应时代的号召,
朱崇实
提出学校要在创新型人才上不断进行探索。
主张:
——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谈本科教育
[1]
朱崇实认为,本科生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提出建设厦门大学要有机融合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以求得“质”的飞跃。
主张:
——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确立多元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构建灵活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推进教学运行机制改革。
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学校打破平均主义,以构建本科教学运行机制为契机,鼓励“一人多课”和“多人一课”,从而吸引本科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
http://ke..com/view/421837.htm
http://www.xmu.e.cn/xrld/xrld_02.asp
Ⅳ 朱崇实的个人履历
1973——1976,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福建建阳中(土布)大队知青;
1976——1978,福建省建阳县委党校教师;
1978——1982,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1985,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任厦门大学法律系助教;
1983.08——1984.01,,吉林大学法律系“国家教委经济法师资班”学习;
1985——1990,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1991,厦门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1——1995,厦门大学师资与职称处副处长、处长;
1995——2003,美国富布赖特学者,于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
2003 ——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09年7月——兼任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理事长。
Ⅵ 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名单
中国国际法学会的理事会成员由其所在单位推荐,以下为理事会的部分成员名单:
丁丽柏,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
万鄂湘,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王玫黎,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
刘仁山,中南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
朱崇实,厦门大学法学院
余劲松,武汉大学法学院
李仁真,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
杨泽伟,中南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
肖永平,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邹立刚,中南政法学院
陈治东,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
周洪钧,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
徐崇利,厦门大学法律系
谢石松,中山大学法律系
慕亚平,中山大学法律系
王可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陶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杨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李旺,清华大学法学院
丛文胜,军事科学院军制部
赵少群,贵州大学法律系
柯良栋,公安部法制局
刘锦,海南大学
韦经建,吉林大学法学院
车丕照,清华大学法学院
吕岩峰,吉林大学法学院
刘世元,吉林大学法学院
洪莉萍,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
浦伟良,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秦晓程,外交学院
叶兴平,深圳大学法学院
高智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
邵沙平,武汉大学法学院
贾午光,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
何敏,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涉外涉港澳台处
刘伟民,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王雪江,中国民航总局安全技术中心
夏兴华,民航总局体改法规办公室
李培传,国务院法制办
李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司
吴浩,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财政金融法制司
回沪明,最高人民法院
李健,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
邵文虹,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贺庆,国家法官学院
顾经仪,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王 慧,北京大学法学院
龚刃韧,北京大学法学院
余敏友,武汉大学法学院
白桂梅,北京大学法学院
邵景春,北京大学法学院
黄亚英,西北政法学院国际法系
王浩,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四系
刘晓蜜,河北大学法律系
王叔良,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室
王生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陈波,中国贸促会法律部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高宗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冯秀梅,同上
朱洪超,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
刘大力,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
战宁,北京时代律师事务所
肖微,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
谢思敏,信利律师事务所
韩小京,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
叶蓁,外交部领事司
张军,外交部国际司
高燕平,驻美使馆
黄惠康,外交部条法司
胡志强,外交部条法司
王宗来,外交部条法司
王晓渡,外交部条法司
尹玉标,外交部条法司前司长
王淑芬,外交部条法司
苏伟,驻联合国代表团
马亚欧,外交部条法司
徐宏,外交部条法司
段洁龙,外交部条法司
刘大群,外交部条法司
高风,外交部条法司
李燕端,外交部条法司
王海英,烟台大学法律系
吴双全,兰州大学法律系
黄瑞,江西南昌大学政法学院
陈立虎,苏州大学法学院
刘健,湘潭大学法学院
徐天锡,上海市法学会
马晓玲,安徽大学法学院
王在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政治研究室
张灵强,山东青岛大学文学院法律系
张恒山,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
沈秋潮,中央军委法制局
赵建文,郑州大学法学院
宋永新,浙江大学法学院
陈寒枫,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
周卫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条法处
吴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周建海,中国政法大学
刘廷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佟连发,辽宁大学法学院
张文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董安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牛文军,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刘金科,东北财经大学法律系国际经济法教研室
刘满达,宁波大学法学院
周晓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
万国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
程宝库,南开大学法政学院
江国青,外交学院
刘慧珊,外交学院
卢松,外交学院
许军珂,外交学院
许建中,外交学院
任超英,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中心
吴高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
梁淑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
黄丹涵,中国建设银行法律部
许卫凌,中国司法杂志社
张庆珍,山西大学法学院
汤树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江伟钰,南京审计学院
周健,外交部
赵永琛,公安大学科研处
(6)经济法朱崇实扩展阅读
中国国际法学会,是在国家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学术团体,1980年成立,由外交部主管。学会现拥有注册会员800余名,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国际法教学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及其他实际工作部门,包括了全国国际法领域最优秀的学者专家。中国国际法学会是中国国际法学术交流的中心和连接中外国际法学界的纽带。它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促进国际法在中国的研究、实践、传播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