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
①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条件
1、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这个条件要求,在有具体的法律规则可供适用时,不得直接适用法律原则。即使出现了法律规则的例外情况,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理由,法官也不能以一定的原则否定既存的法律规则。只有出现无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法律原则才可以作为弥补“规则漏洞”的手段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助于保持法律的安定性和权威性,避免司法者滥用自由裁量权,保证法治的最起码的要求得到实现。
2、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这个条件要求,如果某个法律规则适用于某个具体案件,没有产生极端的人们不可容忍的不正义的裁判结果,法官就不得轻易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这是因为任何特定国家的法律人首先理当崇尚的是法律的确定性。在法的安定性和合目的性之间,法律首先要保证的是法的安定性。
3、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在判断何种规则在何时及何种情况下极端违背正义,其实难度很大,法律原则必须为适用第二个条件规则提出比适用原法律规则更强的理由,否则上面第二个条件规则就难以成立。
② 法律适用的四大基本原则
一、法律适用的四大基本原则
1.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依据确凿的事实,并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判断和裁决。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身份地位,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承担平等的义务。
3.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发现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八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三、法律适用特征
1. 法定性: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处理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无论是程序还是实体。
2. 权威性:国家机关尤其是司法机关的活动以国家名义进行,司法裁决一旦生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
3. 被动性:司法过程的启动通常以具体案件的发生为前提,且在大多数案件中,司法活动必须由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来启动。
4. 独立性: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国家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复议案件时也应坚持独立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