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古印度法对当代印度社会影响

古印度法对当代印度社会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1-17 21:32:55

㈠ 古印度法的古印度法的产生和演变

古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大的统一王朝不多,各地法律制度也不统一, 因而有关古印度法的断代问题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 一般认为,其上限是后期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 下限则是公元4世纪至7世纪。
大约公元前3000年中叶,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公元前1500年前后,据称被雅利安人所毁。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印度出现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 用诗歌体裁写成。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曲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和《阿达婆吠陀》(巫术咒语汇集)。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很多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大约在后期吠陀时期,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度解体,逐渐形成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7世纪, 以崇拜自然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该教是多神教,以崇拜“梵天”而得名。它认为客观世界是个幻觉,主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它产生后,很快发展成为国教,成为国家的统治支柱。 婆罗门教的经典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婆罗门祭司成了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受婆罗门教推崇并维护的种姓制度成为印度社会的基本制度,各种姓的不同权利义务在法律上被固定下来。
公元前6世纪, 印度北部十六国不断发动战争,阶级矛盾尖锐,其他种姓对婆罗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满。佛教应运而生,它反对种姓不平等,主张修行,仪式简单,但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因果轮回说。
公元前4世纪,印度建立了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孔雀王朝。在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时朝,印度社会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他定佛教为国教,广传佛法。佛教被定为国教后,佛教的经典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向封建制过渡(贵霜王朝时期就已开始向封建制过渡,笈多王朝时期已经是明显封建化的帝国,封建制关系完全确立)。佛教地位渐渐衰弱,为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即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所取代。
古代印度法的发展和宗教密不可分,按其历史发展,主要渊源包括
(1)吠陀:见前述。
(2)法经:附属于吠陀,是对它的解释和补充,约成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以散文体裁写成。它主要是祭祀的规则和教徒的生活准则,没有统一文本,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法经,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法经流行。
(3)法典(也有人主张称“法论”, 以区别于近现代的法典):婆罗门祭司编成的教法典籍,它所包含的纯粹法律规范比法经多。全部法典陆续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其中最重要的为《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4)佛教经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总称“三藏”,即:经藏、论藏、律藏。①经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门徒宣扬的佛教教义;②论藏,佛教各教派学者对教义的论说;③律藏,佛教寺院规条。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佛教法的中心内容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5)国王诏令:其中最为人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诏令, 要求人们遵守佛法、服从官府等。

㈡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对印度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㈢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http://..com/question/10171751.html?si=4

一、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在历史上,它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被外族征服的历史,其原因与种姓制度造成的整个印度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性和利已性不无关系。它妨碍了印度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力量。独立以后对各项事业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在国会制宪会、长老会等的选举中矛盾重重,不是以人的才干为条件,而是以某种姓为前提,这们势必影响到选举的顺利进行和选举效果。由于种姓制度人为地把人分成若干等级,彼此仇视,各种纠纷此起彼伏,甚至造成伤亡事故。因此,种姓制度是印度产生矛盾和不团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前面提到,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有些人“种姓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从本种姓的利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加之,每个人的职业生来决定,代代相传,不易更改,不管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有无兴趣或特长,工作是否合适,都得被迫去做。这说影响了一些人才能的发挥和工作效果。种姓制度是懒惰和宿命论的温床。每个人的种姓、社会地位,以及从事的职业都是生来决定,代代相传。这们一来,有些人用不着努力则会得到好的职业,从事好的工作,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样产生或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惰思想,缺乏奋斗精神;而另一些人,即低级种姓的人,只能受苦,逆来顺受,认为命里注定,不可改变。这样限制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种姓制度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三、种姓制度影响到人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种姓制度规定,高级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等等。印度本来不是发达国家,不少人得不到足够的牛奶、黄油、水果、蔬菜等一些富有营养的食品,再不吃肉、鱼、蛋等食物,必然会影响人们的体质和智力的发育。不少印度人体弱多病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恐怕也与食物结构有关,受种姓影响的结果。加之,实行内婚制,有的血统较近,也使一些儿童智力不佳,甚至发育畸型。总之,种姓制度危害很大,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改善均有影响,人民,尤其是低级种姓的人对此强烈不满,不同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一再发生。政府也很重视,制定了有关法律,采取了有关措施,情况有所变化。

㈣ 简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1、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其最高经典。佛教以三藏为基本经典。还有耆那教等。

2、汇和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

3、法典不是国王或立法机构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照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撰的。

4、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姓制度。

(4)古印度法对当代印度社会影响扩展阅读:

古代印度法可以分为佛教分支和婆罗门教分支,相互兴替。佛教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有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一前232在位)召集高僧编篆的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婆罗门教法律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起着法典的作用,还有《乔达摩法经》。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写成的政治经济论文《政事论》中,也包括许多法律规范的内容。在法律文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共有12章,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哲学等内容。古代印度法律肯定王权无限,还肯定了古印度奴隶制社会的种姓制度。

在土地法方面,国王对全国土地享有最高所有权。契约通常用宣誓方式订立。婚姻也是一种契约,不同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强调家长及丈夫的权利,妻子和子女处于同奴隶相同的地位。在刑法方面,各种姓之间犯同样的罪,处罚不同。

㈤ 佛教对古印度的影响

在古印度,人们历来都崇拜印度教,印度教把当时的印度社会化分成四专个等级,属各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生活的很困苦。佛教产生后,它所提倡的无等级思想使人们从贵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的冲击了当时社会的贵族经济,加快了社会的进步。

㈥ 古印度法的渊源除国王诏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还有哪些

古印度法的渊源除国王诏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还有吠陀。
古代印度法的发展和宗教密不可分,按其历史发展,主要渊源包括
(1)吠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印度出现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 用诗歌体裁写成。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曲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和《阿达婆吠陀》(巫术咒语汇集)。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很多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大约在后期吠陀时期,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度解体,逐渐形成奴隶制国家。
(2)法经:附属于吠陀,是对它的解释和补充,约成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以散文体裁写成。它主要是祭祀的规则和教徒的生活准则,没有统一文本,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法经,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法经流行。
(3)法典(也有人主张称“法论”, 以区别于近现代的法典):婆罗门祭司编成的教法典籍,它所包含的纯粹法律规范比法经多。全部法典陆续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其中最重要的为《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4)佛教经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总称“三藏”,即:经藏、论藏、律藏。①经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门徒宣扬的佛教教义;②论藏,佛教各教派学者对教义的论说;③律藏,佛教寺院规条。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佛教法的中心内容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5)国王诏令:其中最为人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诏令, 要求人们遵守佛法、服从官府等。

㈦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性质、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请解释一下,不要贴百度。

内容: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

性质: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专制统治时代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

社会背景:由于婆罗门教成了国家的统治支柱,其制定的法典是《摩奴法论》,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阐述婆罗门教的教义,详细规定了种姓制度的具体内容。

历史意义: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的发展和进步,种姓制度在社会中已经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印度仍然保存着种姓制度的残迹,仍然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7)古印度法对当代印度社会影响扩展阅读:

21世纪婆罗门和刹帝利贵族阶层的影响力虽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着主部门,吠舍阶层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罗和贱民“不可接触者”的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

底层的人若想染指较高级的职业或职位比登天还难,在同阶层尚可谈公平,不同阶层公平或机会有天壤之别。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等级森严的社会,通常按种姓、宗教、阶级、地区和性别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种姓制不但压迫低级种姓,而且歧视妇女,它通过传统习俗、观念压迫低级种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体和广大妇女,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这种制度,更高种姓的人可以享有质量好的学校和工作,低种姓的人大都贫穷,而且不识字。

然而,对印度低种姓阶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的步伐还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过,改变的要求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过。

在印度还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对“贱民”的孩子,学校教室里确实存在种姓歧视的问题。印度教育体制“深陷在阶级模式的泥潭中”。

㈧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印度种姓制度和社会生活的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发展的影响

(1)种姓制度特点: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
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有些人“种姓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从本种姓的利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加之,每个人的职业生来决定,代代相传,不易更改,不管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有无兴趣或特长,工作是否合适,都得被迫去做。这说影响了一些人才能的发挥和工作效果。种姓制度是懒惰和宿命论的温床。每个人的种姓、社会地位,以及从事的职业都是生来决定,代代相传。这们一来,有些人用不着努力则会得到好的职业,从事好的工作,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样产生或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惰思想,缺乏奋斗精神;而另一些人,即低级种姓的人,只能受苦,逆来顺受,认为命里注定,不可改变。这样限制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
3.种姓制度影响到人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

㈨ 简析古代印度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印度近代知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维帷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法号“辨喜”)

曾说过:“在印度,宗教生活形成了中心,它是民族生活整个乐章的主要基调。”[9]作为印度最主要的本土宗教,印度教已经深深融入了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等。在今日的印度社会中,到处可见印度教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具有较强的两面性。

1、印度教对印度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印度教虽是多神教,但是在诸多神灵之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概念——“梵”(Brahman)。“梵”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万物的本源和基始,它无形无性,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对人类的行为不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不能用言语表达和形容。人的内在本质“阿特曼”(Atman,自我)只是“梵”在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梵”在人体中的代表,“阿特曼”与“梵”同一不二。“梵”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一种无忧无愁的最高理想境界。个人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客服各种肉体的欲望,使“阿特曼”从肉体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梵”,实现“梵我合一”,走向永生极乐。不难看出,在这种神人关系中人的存在和希望完全依赖于神,而神却完全无求于人,形成了人对神单方面的依赖。

这种单方面的依赖关系投射到印度的人际关系上,使印度教徒在待人接物上便产生了一种并不追求付出与回报相平衡的心理。在一般的社会中,人们普遍希望付出与回报能大体趋向平衡。但印度教的最高理想是“梵我合一”,现世的行为只不过是要履行前世已定的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出多少付出和得到多少回报同样是前世已定的,既不可为过多的付出而抱怨,也无须因远大于付出的回报而不安,这一切都是前定的,今世该得的。这一观念赋予印度教徒一种与世无争、宽容平和的心态。但同时有学者认为,这也容易使印度教徒普遍存在单方面依赖他人的潜在心理意识,使印度教徒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非互惠互利的状态。在这种非互利互惠的人际关系下,很难在不同个体之间达成平等的物质或服务交换,容易使个人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感,加深不同种姓和族群之间的隔阂,不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10]不过,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西方观念的引入,印度教对人际关系的这种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减弱,印度人已经充分展示了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契约关系的能力。

㈩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表现,对今天的印度有什么影响

第一等级——婆罗门(Brahman):掌管宗教文化权利的祭祀阶层,享有崇高地位;
第二等级——刹帝利(Ksatriya):掌握行政军权的武士阶层,包括“王”在内;
第三等级——吠舍(Vaisya):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但多数人没有政治权利,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第四等级——首陀罗(Sudra):从事各种低贱职业,包括渔猎、重体力劳动等,是非再生族,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后来由于人种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低。就是高种性的男人能娶轻种性的女子。就是顺婚,反之就是叛婚。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

这问题太复杂了,建议多看些书才能搞明白。这个历史传统一直制约着当今印度的发展。

热点内容
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告人民法院报 发布:2025-08-21 23:38:21 浏览:551
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 发布:2025-08-21 23:37:28 浏览:834
中央台十二套社会与法 发布:2025-08-21 23:31:18 浏览:686
大同市城区法律援助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5-08-21 23:28:44 浏览:925
工会法和劳动法竞合 发布:2025-08-21 23:16:34 浏览:962
刑法的法律特征 发布:2025-08-21 23:13:53 浏览:877
企业负责人和法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1 23:13:51 浏览:904
法院行政转岗 发布:2025-08-21 23:05:36 浏览:700
临沂律师排名 发布:2025-08-21 22:51:34 浏览:733
中国法律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发布:2025-08-21 22:48:11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