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讲座结束主持词
㈠ 几个民法名词解释-要约撤消/合同撤消等
要约撤销是一项使生效的要约归于无效的重要的单方法律行为,要约一旦被撤销,已经生效回的要答约将归于无效,要约人将不再受要约内容的约束。
(1)不同于要约撤回的是,要约撤销发生于要约生效之后,其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2)也就是说要约撤销的通知到达受要约人的期间应是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前。
合同撤销是指当事人对合同的内容有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可以经利害关系当事人请求。撤销该合同,使其已经发生的法律效力归于消灭。
㈡ 合同自动失效和终止区别
一、合同自动失效和终止区别:
终止是指权利义务的履行停止,而失效指的是合同自始无效。
1、合同成立的条件不同
无效合同指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有效条件,合同关系不应成立;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是消灭已经生效的合同。
2、合同效力不同
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即使当事人不对合同效力提出主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也有权确认合同无效;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是出现了终止合同的法定的事由,当事人行使权利使合同关系消灭,国家不主动干预。
3、法律后果不同
合同被宣告无效后,合同自始无效,产生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主要是对将来失其效力,即合同不再履行,只有某些被解除的合同溯及既往。
二、在法庭上不能以该合同为依据的情况: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拓展资料
一、合同终止
1、是指因发生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使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使合同的法律效力终止。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关系建立以后,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的法律名词。
2、《合同法》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另外,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债务的,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者全部终止;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二、合同无效五种情形解读:
(1)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
1、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2、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3、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结果,应当是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获得利益。但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时候,法律就要进行干预。
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一般的绝对无效合同的原则处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将双方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或者返还集体或者个人。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称为隐匿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行为。
当事人实施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当事人在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并不是违反法律的。但是这个形式并不是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而是通过这样的合法形式,来掩盖和达到其真实的非法目的。因此,对于这种隐匿行为,应当区分其外在形式与真实意图,准确认定当事人所实施的合同行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订立的合同,应当具备下列要件:
1、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须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禁止的;
2、合同的当事人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三是当事人为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采用了合法的形式对非法目的进行了掩盖。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规无明确规定,但合同又明显地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适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条款确认合同无效。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订约内容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释》第4条明确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㈢ 我们学校要办个法律讲座,主要是《劳动法》《合同法》的讲座,主持词该桌面写啊
你好,就你描述的问题,律师答复如下:
首先,你们要确认和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事内实,如 工资单,容考勤记录,工作过程中的文件记录。
其次,确认劳动关系后,可以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补发工资。
第三,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否则应当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作为代通金。
第四,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第五,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要求经济赔偿金,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
第六,如果协商不成,带好相关资料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直接到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
祝福!
㈣ 合同法因天灾人祸导致逾期还款、
有一个名词叫不可抗力,但是金钱债务延迟有例外。
不可抗力,在我国《专民法通则》上是属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在不可抗力的适用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约定不可抗力条款,不影响直接援用法律规定;
(2)不可抗力条款是法定免责条款,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如小于法定范围,当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规定主张免责;如大于法定范围,超出部分应视为另外成立了免责条款;
(3)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约定将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
3.不可抗力的免责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但有以下列外:(1)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㈤ 讲座提纲
提供个样板希望能帮到你
讲座提纲
一.找工要有料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的仗,找工之前,你得知道自己有多少“料”。
1、清楚的了解自己
2、完善自己的简历
3、妥善的解决后顾之忧
关键词:“准备”
1)、资料上的准备
——简历、照片、获奖证书、实习证明……属于自身成长和收获的见证。
2)、学习上的准备
3)、生活上的准备
——作息时间,学业和找工的时间安排、计划、经费、身体健康等。
二.找工要有心
1、找工要上心
2、找工要有信心
宜:
乐观、积极、勇敢、坚持的心态
忌:
悲观、从众、攀比、随意的心态
三.找工要有才
除了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口才,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针对找工这项技术活的“实际才能”。找工开始之前,要问自己对找工了解多少?掌握多少找工的规律?
建议做好几方面的储备。
1、就业知识的学习
——多种途径的学习:老师、报纸、网络……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建议做到“不懂就问,充分利用资源”,切忌“想当然”。
2、就业信息的搜集
——拓宽自己的信息收集面,坚持每天积累自己的信息。
这是一个自我积累的过程,切忌“坐等消息”,“天上不会掉下大馅饼”。
3、就业资料的完备
——就业推荐表、体检表、成绩单、三方协议书等。
注意:对于单份材料的妥善保管,不能太“大方”。
——配合指导老师和学校做好毕业前的材料收集。
注意:毕业资料无小事,认真填写,不能马虎、遗漏。
4、就业手续的办理
——如何才算完成办理就业手续?
注意:跟单位签完协议书不代表就业手续办理完毕。
——两个重点:档案和户口。
注意:档案的重要性、不要不觉意成为“黑户”。
四.找工要有巧
找工要灵巧——但不要投机取巧。
1、认真阅读招聘信息,不放过任何细节;
2、把握联系的恰当时间及方式;
3、遵循应聘的游戏规则,服从招聘单位的安排;
4、面试应该是一次平等的交流;
5、做好自我介绍;
6、学会调节面试氛围;
7、把握回答问题的时间;
8、好好回顾总结每一次应聘的细节及成败原因。
五. 就业后的跟踪工作:
就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代表“就业”已经结束,适时跟踪了解自己的“关系”。
1、档案的去向(人事关系的归属)
2、户口的办理
3、合同的签订
4、职称职务的确定
5、社保的办理
㈥ 求合同法中先行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和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名词解释和区别
先履来行抗辩权,是指源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债的本旨,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合同法》第67条)。
不安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表明另一方丧失履行债务能力时,在对方没有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没有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合同履行的权利。
同时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之权。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先后顺序以及提起抗辩的主体。
㈦ 跪求主持词串词
欣赏抄完《爱》之后,我们深有体会,可是,爱会分为很多种,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师长的爱,还有,对祖国的爱!请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慷慨激昂的歌曲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对祖国满怀热忱,对同胞,我们《相亲相爱》
每个人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或许并不起眼,可并不能忽视我们所做的贡献,请欣赏节目《不要……》
今天站在这《梦想的舞台》,为我们精彩的明天预演!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或许没有实现,但这些梦想为我们的人生依旧增添光彩,回首时,那些曾经的梦想恍如明星,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回顾那些曾经的精彩!
㈧ 为什么要举办《劳动合同法》讲座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