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的国际经济法的走向
A. 如何看待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
■“逆全球化”思潮凸显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深刻矛盾,暴露了西内方国家社会矛盾容不断加剧的现实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西方一些国家及其学者把困扰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纵观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引领下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正在加深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和互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少数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旧的国际规则下不平等竞争的过程。
B. 如何看待逆全球化
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通过释放市场的力量,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了全球贸易与生产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特别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经过八年多的调整,全球经济并没有迎来理想的复苏,相反却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全球多边机制不振、各类区域性的贸易投资协定碎片化,美欧的移民政策、投资政策、监管政策等朝着去全球化方向发展。席卷欧美的民粹主义认为,现在需要封锁边境、强调民族主义,本国第一、管好自己。他们的观点得到很多民众的认同,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全球化”现象。
“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部分地区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上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从而让民心转向打“民粹牌”的政治人物,将他们视为救命稻草。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主导性力量。在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没有反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没有体现新兴市场国家的实力结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立起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服务合作和规范合作的机制创新,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C. 什么是经济逆全球化
恩,就是说全球的经济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就叫做经济逆全球化
D. 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倾向经济全球化将会走向何方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扩散全球的新现象,如何分析世情?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整体形势?习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质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来源于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人员跨境流动的回温。 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2015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和进口额占GDP比重虽有所下降,但2011年-2014年间基本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相当,达到25%左右,并未出现严重下滑,此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增长新亮点,服务贸易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2.5%上升至2015年的13%;其次,从跨国投资来看,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也有所回温,从2011年的高点303.2%下降至2014年的低点218.6%,2015年又回升至286.7%;最后,从人员跨境流动来看,国际移徙者总数也一直呈现上升状态,从2000年的1.72亿人上升至2010年的2.21亿人,又进一步上升至2015年的2.43亿人,人员要素的流动加剧,也必将带动其他要素的全球化流动。
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来源于南方国家加速崛起、南北国家实力消长的全球经济格局重塑。 从当前全球化格局来看,虽然北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抱收缩态度,南方却齐唤开放。随着南方国家的加速崛起、追赶,南北方国家实力消长的格局变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因素进一步积累,负面因素进一步式微。从贸易实力来看,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均从1990年的“二八开”上升为2015年的“四六开”,南方国家货物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3.92%上升至42.1%,货物进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1.51%上升至38.93%,商品贸易(含进出口)占世界比重从22.71%上升至40.51%,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从18.48%上升至34.52%;从经济实力来看,按汇率法计算,南方国家GDP占世界比重从1990年的17.2%上升至37.6%,提高了20.4个百分点,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南方国家GDP总量占世界比重已经超过北方国家,未来还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世界贸易和经济格局正在加快演变,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越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时,越要保持清醒理性。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基础条件并没有改变,各国尤其是南方国家的规模化生产、创新性发展、大范围贸易、持续性增长,无一不需要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这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部分国家人为隔断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人员流动等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意味着“双输”或“多输”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E. 美国开始走向一个逆全球化的过程,他们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这是因为一旦实现全球化发展的话,将会使得美国的优势渐渐都被世界其他国家追赶上来。这是美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并且如果全球化的发展一旦实现,将会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紧密。也会使得美国不能够轻易的对其他国家发动军事打击行动,因为一旦发动军事打击行动的话,将很有可能威胁到美国自身的利益。
其实美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引起争议或者是战乱。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且美国还向这些国家出售军事武器装备。
F. 中国如何选择经济全球化和逆经济全球化的两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趋势,逆经济全球化是倾向。
中国人一向以勤劳智慧促进本国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主张合作共赢。
G. 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前逆全球化的趋势
那肯定是需要自己的特点的说法的,以及各方面的想法的,所以我建议是看你自己的想法。
H. 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国该怎么走
近些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全球。特朗普当选后提出的“美国优先”以及英国脱欧等现象都是“逆全球化”的集中表现。
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欧等国诉诸贸易保护措施的频率较以往有所上涨,但我认为,逆全球化与全球化并非“二选一”的选项,美国也不可能彻底“闭关锁国”。在如今资源、人员等要素流动空前繁荣的形势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无条件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反而,逆全球化也会对全球化产生某些积极的作用。
比如,美国参与全球化就是美国的资本、产业流向世界的各个地方。特朗普上任后,希望兑现竞选诺言,重新振兴美国工业(即“再工业化”),吸引美国的海外资本回流本土,我认为这也是全球化。
下一轮美国、中国等大国对国际资本的竞争会加剧,这种竞争也会促进全球化。我们不能说资本流出来是全球化,流回去就不是全球化。欧盟也是一样。英国脱欧对欧盟是个打击,英国脱欧后,与欧洲之间的竞争会空前加剧,而这种竞争也会产生全球化。
美国、中国、欧盟等行为体,现在对于全球化均处于一个调整期,而这种调整期是深度的、必须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美国的中产阶层占75%以上,而现在却不到50%。全球化本身没有什么错,只是全球化与主权国家之间发生了冲突。特朗普并不是不想搞全球化,他只知道如今这样的全球化进行不下去,因为对美国没有利益可言。
在调整期内,美国政府能对全球化施加影响的空间有限,只能通过贸易保护措施。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吸引资本回流本土只能用政策,像大规模减税等政策。但特朗普主导不了美国的资本。全球化基本就是跨国企业资本主导的现象,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导资本的流动,特朗普也是一样。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看来,在过去30多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是显著的受益者之一。那么,在逆全球化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该怎么走?
去年中国主办G20峰会,包括今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都表明中国正努力扛起全球化这面大旗,成为全球化的捍卫者与贡献者,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接下来,中国还要处理好跟自由秩序、国际经济秩序的关系。美国、欧洲推动的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饱受诟病,但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并没有那么多的意识形态因素,我们需把两者区分开。
中国应先明确如何与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接轨。 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完全有能力改革现有的贸易体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这些不是为了取代世界银行或者亚行,而只是一个补充。
这几年,很多人想着去扮演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奥巴马时期,美国参与制定的TPP等也强调写规则,结果惨遭折戟。美国以前制定的规则有用,是因为美国经济繁荣、国内市场大,而美国如果国内市场小了、经济实力没那么强了,制定再多的规则也没用。
中国下一步要推动的全球化不是规则导向的,是发展导向的。我们现在做的“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开放性、包容性的倡议,让其他国家参与进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商量规则,这才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