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第147条的

民事诉讼法第147条的

发布时间: 2021-02-02 06:59:15

1. 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有效期是多久

《中华复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制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六条: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1)民事诉讼法第147条的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 一般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参考资料:中国普法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 打民事官司有时间规定吗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均有时间限制的规定,其中最主要的有诉讼时效的规定、法院立案的规定、当事人上诉期限的规定和审结期限的规定。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他就不能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时间规定。《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个另有规定指的是第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另外,第137条规定了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人民法院立案的期限,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经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予以处理的时间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这里的“7日之内”就是立案的时间。

当事人上诉的期限,是指当事人不服原审法院的裁判,依法定程序和期限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时间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47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人民法院审结案件的期限,是指人民法院从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限,简称审限。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按不同的程序有不同的审结期限。

.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民事诉讼法》第135条规定,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5个月:环需要延长的,要报道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6条规定,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时,根据《民事讼诉法》159条规定,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除了以上几类时间的规定外,还有许多规定,如被告人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收到起诉状的15日之内;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副本之日起起5日内送达原告: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等等。这些规定,无论是针对当事人还是法院的规定。都要遵守,也就是说所有的诉讼行为只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才能生效,否则不产生效力,还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3. 民事诉讼有效期

《民法通则》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通则》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l)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失的。”
《民法通则》137条规定:“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民法通则》147条规定:“不服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135条规定:“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在立案之日起的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经上级法院批准。”
《民事诉讼法》146条规定:“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法》15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民事诉讼法》147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4. 起诉的时效

《民法通则》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通则》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l)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失的。” 《民法通则》137条规定:“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民法通则》147条规定:“不服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135条规定:“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在立案之日起的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经上级法院批准。” 《民事诉讼法》146条规定:“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法》15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民事诉讼法》147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5. 民事诉讼中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情况有哪些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况有哪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条、《适用意见》第139条、第145条、第146条、第147条、第148条、第149条、第150条、第151条、第152条、第153条、第141条、第142条规定,以下各类案件,法院不予受理,并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1.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2.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得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4.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5.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6.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7.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8.如本院没有管辖权,告知原告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后,该原告仍坚持起诉的,应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本院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交有管辖权的法院。 9.对于离婚案件,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夫妻双方在离婚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后,一方反悔的,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不予受理。 10.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提起的诉讼,法院不予受理。而应遵守国际惯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法院不予受理案件适用裁定,其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次日起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二是在受理、立案后才发现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法院不应当受理,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驳回起诉,是指人民法院依据程序法的规定,对已经立案受理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原告的起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因而对原告的起诉予以拒绝的司法行为。驳回起诉所要解决的是立案受理后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问题,它针对的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起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驳回起诉适用裁定的方式,当事人对裁定不服可以上诉。

三者的区别如下:
驳回上诉是法院一审裁定或判决作出后在生效前的上诉期内,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二审法院就一审裁定或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维持原裁定或原判决而作出驳回上诉。
驳回起诉是法院已经受理案件后发现案件不属于法院受理或不符合受理条件而原告不同意变更或撤诉的,法院作出驳回起诉。
驳回诉讼请求是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原告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但原告符合起诉的其它条件,只是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院作出驳回诉讼请求。
最容易搞混的是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二者主要区别是:驳回起诉是案件不属于法院受理或不符合受理条件,法院通知原告变更或撤诉而原告不同意的,法院才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是案件符合法院受理的各项要求,只是原告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院作出驳回诉讼请求。
(http://..com/question/40421780.html?si=2)

6. 类次《民事诉讼法》第147条《行政诉讼法》是哪一条

一.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性质与任务不同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等的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产生的诉讼关系。民事诉讼的任务是通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解决的是私权利之间的纠纷。行政诉讼则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当事人的基本权益,依照诉讼法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关系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具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而另一方只能接受。因此行政诉讼解决的是不平等主体间涉及公权力与私权利交叉的部分。行政诉讼法的任务也不是单纯解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纠纷,同时,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诉讼也可以起到监督与完善行政立法与执法的后果。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前置条件不同前置条件大概可以理解为受案范围,但又不完全等于受案范围,例如《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二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样做主要是由于某些领域专业性要求较强,人民法院对于案件的事实一般难于迅速处理,而如果要求强制复议不仅可以减轻司法机关的工作难度,同样也可以使被申请复议机关的上级对做出行政行为的下级单位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相对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前置条件更加严格,如《行政诉讼法》第11条明确以列举的方式规范了8类可受理范围,第12条明确的4种不予受理的情况,对于是否受理范围过窄这又是需要讨论的话题。而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这条法条几乎对实际的民事法律行为全部包括其中。三.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主体、客体的不同在主体方面,民事诉讼法的主体是相对不确定的,自然人、法人和组织根据其权利义务归属不同可成为民事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同时这种原被告也可以由于反诉的存在而相互转换。而在行政诉讼法中原告与被告是确定的,原告只能是权利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而被告只能是相应的行政主体。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依照本法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原告。”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直接接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诉讼的第三人与民事诉讼的第三人意义也不同。有两点区别一是行政诉讼第三人排除了与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二是行政诉讼第三人并不像民事诉讼第三人那样,可以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存在着实体法律关系。行政诉讼的第三人仅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之间存在行政法律关系,与原告之间不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因此,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不能以本诉的原、被告为共同被告,也不是必然站在本诉的原、被告的其中一方。他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第三人既不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不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而是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加人。在客体方面民事诉讼的客体是权利与义务,通常表现为一定的行为、智力成果和物等。而行政诉讼的客体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在目前来看,以后还可能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四.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中诉讼权利的不同诉讼权利即参与诉讼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由于主体的可变动性双方当事人都有起诉、反诉和撤诉的权利,在处分权上,民事诉讼的主体享有很强的自由性,这体现在起诉的不同阶段当事人都可以按照自由意愿变更或者调解自己的诉讼请求,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可调解也可体现。在行政诉讼中由于主体的确定性,即只能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因此起诉、撤诉的权利只存在与原告,同样被告也无反诉权。在处分方面被告也无权任意变更其之前所作的行政行为,同样,行政诉讼中不允许调解也是诉讼权利不同的体现。五.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的不同举证责任即证明责任,是当事人对诉讼中有争议的事项加以证明以显示事实的真实性。举证责任对于诉讼的重要性意义重大,如果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据,则当事人会承担败诉的风险。在民事诉讼法中举证责任归属于提出主张的当事人,即谁主张谁举证。《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而行政诉讼法中规定被告应付证明责任,《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种举证倒置主要是由于原被告客观地位与条件的不平等,相反民事主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举证责任方面两方都应承担相同的义务。但这种情况在行政诉讼法中也有例外,如在行政赔偿或者行政不作为的诉讼中,原告承担举证责任。六.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起诉和审理期限的不同《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特殊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或二十年。而《行政诉讼法》三十八条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条还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谓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是指《行政诉讼法》之外的法律、法规对起诉期限所作出的规定除外。这些法律、法规所作的起诉期限的规定不尽一致,有的是3个月,有的是,1个月,有的是15天,有的只有5天。从而可以看出,民事与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是大不一样的。其次,,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答辩期限也不相同。民事案件的答辩期为十五日,而行政案件答辩期为十日。再次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审理期限也不同,民事诉讼法规定,一审的审理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二审的审理期限一般为三个月。而行政诉讼法规定,一审的审理期限一般为三个月,二审的审理期限一般为二个月。只所以这样规定是由于行政案件繁多,为了不影响效率只能减少时间,而民事案件则一般涉及不仅财产而且还具有人身关系的权利义务,因此需要时间给当时人提供调整这些权利与义务的时间,如果不这样,那么极易引起社会的稳定问题。

7.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合议制度

民事诉诉讼案件中的合议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制度。合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审判制度,他是与独任制相对的一种审判组织形式,是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经济纠纷的制度。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审判组织,其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临时组成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不同的审级,合议庭的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先说下各审级合议庭的组织形式。
一、 第一审合议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同时,第二款又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简单案件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也就是所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除简单民事案件适用独任制外,其余民事案件的审理都适用合议制。合议庭的组成形式有两种,1、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人民陪审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活动中除不能担任审判长外与审判员的权利相同。在组成合议庭是既可以是两名审判员和一名人民陪审员也可以是一名审判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2、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二、 第二审合议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从本条法律可看出第二审合议庭只能是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而人民陪审员不能组成合议庭。这与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是不同的,他与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共同点在于组成人数都是单数。
三、 再审合议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也就是说再审合议庭的组成完全取决于原审程序。
合议庭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的案件时也有其工作原则,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其工作原则:
1、 陪审员不能担任审判长。
2、 审判长的担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
3、 合议庭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实行民主集中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合议庭评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4、 再审案件审理时,应当重新组成合议庭,原审合议庭成员应当回避。
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合议制度顾名思义是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它与刑事诉讼案件中的合议制度、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合议制度有着不同。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三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0、41条)而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出了须是单数外,还要求:对于第一审案件,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组成,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至七人组成;对于第二审案件,合议庭应由三人至五人组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7条)在行政诉讼中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三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

8. 民事诉讼起诉后有效期多久

《民法总则》复第一百八十八条制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9. 民事诉讼法的上诉期限问题

1、中院把上诉书送到原审法院没有错,符合法律规定。
2、你上诉后一年多没有消息法院当然有回责任,明显违答反民诉法的规定。而且上诉是没有要审查是否受理的问题的。
3、你上诉了一审判决当然没有生效,除非二审裁定维持一审判决。

热点内容
法官阁下西瓜 发布:2025-09-30 20:24:51 浏览:130
公司注册声明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30 20:19:59 浏览:398
第三方公益法律服务中心首页 发布:2025-09-30 20:14:03 浏览:508
中山大学法律硕士培养方案 发布:2025-09-30 20:12:34 浏览:862
最新劳动法细则 发布:2025-09-30 19:43:38 浏览:81
雷州法治 发布:2025-09-30 19:37:51 浏览:829
海口法院法官 发布:2025-09-30 19:30:24 浏览:85
杭州市环境噪音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30 19:28:53 浏览:67
自以为很道德 发布:2025-09-30 19:19:27 浏览:440
旺苍县治城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9-30 19:17:07 浏览: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