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司考题2015
Ⅰ 行政诉讼法案例题。(请详细提供答案,满意的另外加分,万分感谢)
一, 这里限于评析本案中,公安机关的审批行为是否构成越权行为。这就关系到如何理解权限的行政法理。
任何行政职权都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因为任何民主政治中的权力都是受到限制和监督的。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条件和边界就是行政权限。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行政法上的职权系指行政主体代表国家针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即针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因而行政权限也应当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该权力的权限。换句话说,行政权限是指行政主体之间法律所设定的权限,而不是指行政人之间内部分配的权限。
在本案中,针对是否颁发《治安许可证》,不论是林副局长做出决定,还是康副局长做出决定,这都属内部工作上的分工问题,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意义,不构成行政法意义上的越权问题。从行政法意义上说,只有等公安机关对外做出决定以后,就意味着行政主体实施了某一行政职权;只要公安机关没有超越这一职权的权限,那就不存在越权问题。根据本案的情景,先前林副局长答应给张某颁发《治安许可证》,但没有正式发证。这说明,那时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安机关尚未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只有等康某副局长正式对张某的有关颁发《治安许可证》的申请做出(否定性的)审批后,并以公安局的名义通知了张某本人,这时才意味着公安机关对外正式做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在这一案件中,公安机关只做出过一个行为,而不是两个行为;而且这个行为就是公安机关拒绝给张某颁发《治安许可证》的行为,而不是指张某所指控的“越权行为”。正因为前个行为是不存在的,那么张某对公安机关“越权”的指控也是不存在的。
二,这里限于评析本案中的民警李某是否属于行政执法人员的问题。
前面说过,行政执法人员系指依法代表行政主体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职务行为的个人;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效果对外而言,归属于其所属的行政主体而不是其个人。
在本案中,要解决老太太应当以李某个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赔偿之诉呢,还是以李某所属的公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赔偿之诉,关键取决于民警李某在当时情景中的法律身份:如果当时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属于自然人,那么应当以李某个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赔偿之诉;如果当时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属于行政执法人员,那就当然应当以李某所属的公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赔偿之诉了。
应当注意的是:在我们国家,公务员与行政执法人员之间不能划上等号。因为:行政执法人员一般由国家公务员承担,但行政执法人员并不只限于公务员,非国家公务成员受行政机关委托从事公务行为时也可成为行政执法人员;相反,国家公务员也不是必然地、无条件地、每时每刻地作为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出现。国家公务员从事不同行为,参与不同法律关系,便可以不同的法律身份出现:当他代表行政主体实施职务行为时,他的法律身份是行政执法人员;当他代表自己从事民事行为时,他的法律身份是自然人;当他在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被管理一方当事人时,他的法律身份又是行政相对人。
在本案中,我们同意第二种主张,但它的理由阐述得不够充分。因为,李某是否属于行政执法人员,不能作为一个抽象问题来讨论,只能置于具体的情景中作具体分析。我们不能问民警是否属于行政执法人员,只能问某个民警在某种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时是否属于行政执法人员。本案民警李某驾公务车外出执行公务,这是事实,但他到学校接送小孩显然不属公务。认定行为是否属于公务,不是看时间,也不是看使用的工具,而是看该行为的实际属性,即该行为的目的与功能。所以,李某违章撞人时,虽然用的是公务车,虽然时间仍在公务最终封闭之前(即尚未回到单位),但接送小孩的实际目的及功能,决定了此时他在从事私务而不是公务。因此本案发生时李某的法律身份应当是自然人而不是行政执法人员,故老太太只能以李某个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赔偿之诉。
三,该案所涉其他问题鉴于本章的任务而不作讨论,这里限于评析:在本案中,乡政府做出的“倡议”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指导?
本案66户农民是否有权对乡政府弃粮种花的“倡议’’行为提起诉讼,首要的关键是政府的“倡议”行为属于“行政指导”,还是“具体行政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8号)第1条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
所谓行政指导,系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行政指导的最大特征是:它是一种规劝性、引导性行为,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把它表述为“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这一表述,只是表明:行政指导是不具有强制力的;而不意味着:行政指导有两类,一类是不具有强制力的,另一类是具有强制力的。如果某种“行政指导”具有“强制力”,那只能说:这是一种名为“行政指导”,实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
行政指导行为一般通过“建议”、“倡议”、“指导”等形式表达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实质内容。如果实质内容上该行为具有强制力,那不管其冠之什么名称,都按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行政指导认定。
在本案中,乡政府的《倡议书》,从形式上看,不具有强制力,显然属于“行政指导”的范畴。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乡政府强制在一个村试点,显然不具有“指导性”,而具有“强制性”,所以,这是一种名为“行政指导”实为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对66户农民的起诉理应受理。
四,,A、在听证的前一天通知申请人不对,应当是在7日以前;B、违反了听证公开的要求,应当允许群众旁听;C、听证主持人不应当是许可申请的审查人员,应当是审查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D、张科长口头总结不对,听证应当制作笔录;E、行政机关根据张科长的口头汇报作出许可决定不对,而应当是根据听证笔录作出听证许可决定。
五,1,合议庭人员应为单数,2,工商局副局长应回避,3,县委不应干预司法审判,抗诉应由上级检察院提出
Ⅱ 行政诉讼法司考真题 只要行政诉讼法的 单选题 历年来的包括15年的
没有那些单科的,只有历年司考真题,因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在第二卷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一起的,所以没有单一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试题
Ⅲ 行政法司考题
"县人民政府将该土地确定为甲村所有",属于行政裁决(即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专体之间的民事争议属所作的裁决)。乙村不履行该行政裁决,又不依法起诉,甲村作为权利人可以依照《行诉解释》第九十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A选项错误。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据此,县政府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行政裁决。因此,B选项正确。
甲村和乙村的民事争议已经受到县人民政府行政裁决的约束,不能提起民事诉讼,只能提起行政诉讼。因此,C选项不应选。司法部公布的答案将C选项也作为应选项是站不住脚的。
Ⅳ 求历年司考中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案例分析题 汇总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1846.html?order=1&page=4有很多这个网站资专料属
Ⅳ 2015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 2015司考会考吗
这里是网络知道法律栏目,你提问的“2015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 2015司考会专考吗”,真正知道属会不会考的人是无权告诉你的。你还是自己看一下2015年的司法会考复习提纲,如果提纲上写的是了解的内容,你就一般性复习一下,如果是要求熟悉、掌握的内容,就得化时间重点记住了。
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个人体会:行政法绝对是部门法中最枯燥、最无味、最难的学科,没有之一。
一、复习司法考试的时候听过一个老师讲行政法的课,有一句话影响深刻: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背就混,一做就错。为什么这么说了:
首先,行政法不同于刑法、民法规定具体明确,行政法规定很抽象,再加上我们平常相对接触较少。在老师讲的时候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这个机构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不干或者延迟干有什么后果,所以就叫做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行政法发条众多,想象一下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个行政机关就知道这个概念了,所以背的时候很容易张冠李戴。
最后,为什么说行政法做题很容易错了?原因在于,行政法没有记住你就没法做题,不同于刑民还可以凭借推理得出答案,行政法是没法推理的,只有死记硬背。
二、学习方法(经验之谈,均是我自己司法考试复习行政法的时候采取的方法)
1、建框架。就同于修建摩天高楼一样,首先脑袋里面要建立一个大的体系,然后慢慢的添砖加瓦。举个例子,可以按照从中央到地方这种金字塔形式建立框架,中央最大,但是所涉及法条相对较少;地方虽小,但是法条浩如烟海。
2、分层对比记忆。就拿行政许可来讲,在国家部委这一层次是怎样规定的;在省市级是怎样规定的;在地方又是怎样规定的。所以需要分层次对比记忆,防止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3、做题强化记忆。要学好行政法不做题肯定是不行的,做题万遍,其意自现,见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套路了。不同于法治理论,平时多积累就就可以做的很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可以加我好友,共同进步!正在准备法检公务员了!
Ⅶ 关于一道行政诉讼法的司考真题
崔某不服的是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吧,根据《行政诉讼法》17条:经复议的案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权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本案件由市中院管辖。至于17条中规定的“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十九条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情况则是在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时适用的。但是我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说明本案属于复议前置案件,必须先行复议才能向法院起诉,所以当事人也只能是对复议决定不服起诉甲市政府,那当然管辖法院就是甲市中院了,乙县法院的级别就不够了,故不能选A。
有点啰嗦,希望你能看明白。
Ⅷ 一道关于行政诉讼的司法考试试题
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与版经请求公开仍不予公权开是不同的。行政诉讼受理立案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在申请公开相关信息仍不公开时,才可认为是侵犯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三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