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刑是夏朝的行政法律规范
❶ 夏朝法律制度的刑罚种类
死刑(统称大辟,主要有诛、杀、戮、孥戮等):孥戮是指将罪犯本人及专其子一同属杀死,类似以后朝代的族诛。也有人认为应解释为:或将罪犯罚做奴隶,或将罪犯杀死。
肉刑(墨、劓、膑、宫):墨:在罪犯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色。劓:割去罪犯的鼻子。膑:去掉犯人的膝盖骨;宫:破坏犯人的生殖器官。
流刑:将犯人流放到边远的地方,最初是作为宽恕同族人所犯五刑之罪的,但是后来就不仅用作此了。
赎刑:允许罪犯用铜等贵金属来赎罪。不同于“罚”。夏朝的赎刑制度非常发达,在西周制定赎刑制度时还参照了夏朝的制度。
❷ 行政法律规范有哪些
行政来法律体系包含的法律规范有自不少,凡是规范和约束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属于行政法律法规,无法一一列出。
下面只列举部分:
行政法律:
行政诉讼法
行政强制法
行政复议法
行政许可法
行政监察法
行政法规:
征用土地公告办法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❸ 夏商法律刑名 有哪些
夏代的法律制度
1、刑罚制度
(一)昏、墨、贼,杀
据《左传》昭公十四年记晋国叔向引用《夏书》时所言夏的法律是“昏、墨、贼,杀。”昏,意为自己有恶行却去盗取别人的美名;墨,意为贪婪且败坏官纪;贼,意为杀人毫无顾忌。凡犯昏、墨、贼之罪者,《夏书》规定处以死刑。
(二)赎刑
根据后人所写的《吕刑》“序”记,周穆王时因政事荒废,命吕侯依照夏朝的制度,制定“赎刑”。可见赎刑在夏代已经产生。赎刑,即以币或以财抵罪,罪犯若按规定交纳赎金给官府,则可以获得减轻或免除刑罚。《吕刑》中的赎刑是参考了夏代的制度而制定的。
(三)其他
“象刑”制度,即对本族犯罪者仍采用象征性的刑罚加以处置。如:
穿着无领赭衣,表示此人犯有大辟之罪;
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表示此人犯有刖、剕之罪;
用黑色布巾包头,表示此人犯墨、劓之罪。
据此可以推测“五刑”制度在夏已经形成,主要针对被征服者使用,而象刑则是对犯罪的本族或本氏族成员的一种优恤。
关于量刑的原则,《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夏书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在遇有疑案时,宁愿放纵犯罪,也不能乱杀无辜。
注意的是,夏代法律并不只局限于“刑”。后世文献也追记了夏行政、经济、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令,比如禹时保护环境的禁令,《逸周书·大聚解》记,在夏代,春季禁止到森林中砍伐;夏季禁止下河湖捕捞。
商代的法律制度
法律形式与主要法令
1、主要法律形式
商代法律形式主要有刑书、习惯法、王命等。刑,指刑书,如《汤刑》。主要内容应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命,是商王发布的命令,这些命令大都以帝、祖的名义发布,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此外,商族的一些习惯为政权所认可,也具有了法的效力,如“彝”,其意为常法。
2、主要法令
根据后人的追述,商代刑事方面的法令有《汤刑》和《官刑》。《汤刑》或为商代刑罚总称。其应与夏之《禹刑》一脉相承。商代的刑罚及统治者对刑罚的运用较夏代明显地严酷。《官刑》是单行法规,是商汤时惩办犯罪官吏的专门法律。
3、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名
商代的刑罚初具体系,有些文献记载,夏以前便有了墨、劓、剕、宫、辟“五刑”制度,但无法得到实物验证。商有“五刑”已经不是“传说”,因其有甲骨卜辞的印证,所以是可信的。
(1)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2)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
(3)非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足的重刑。砍足曰非,砍手曰刖。另外,与砍手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
(4)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这种宫刑剥夺了受刑人“传宗接代”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是最大的耻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为残酷和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
(5)大辟,是死刑的总称。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等酷刑。有斩、杀、磔等行刑方式。斩用斧,杀用刀,磔是碎割或分裂肢体的酷刑。
(二)其他
除五刑外,文献中还有其他刑名的记载,比如对在公共道路上丢弃垃圾者施以“断手“之刑。《官刑》中有专门适用于贵族的“罚丝”刑。《史记》中还记载,有将罪犯拘役使其劳作的徒刑。还有适用于本族成员的流(放)刑。
(二)罪名
1.不吉不迪
盘庚迁殷之前所宣布的罪名。意即,如果行为不善,不按盘庚所说的正道行事,就将抗命者处以死刑,并灭绝其全家。
2.颠越不恭
盘庚迁殷之前所宣布的罪名。意即,如果狂妄放肆,违法乱纪,不服从国王的命令,就处以死刑,并灭绝其全家。
3.暂遇奸宄
盘庚迁殷之前所宣布的罪名。意即,诈伪、奸邪、犯法作乱者,处以死刑,灭绝其全家。
4.舍弃穑事
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的夏桀的罪状,意为不务正业,荒废了农事。
❹ 商朝为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制定了行政法律规范,称为
(一)法制指导思想;
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专发展,更加强调属“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即“下帝”也称天子。
因此,执行占卜的神职人员——巫,史等,在商朝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王权神授观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与“神”的名义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语。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义对夏进行讨伐。
(二)法制概况;
《荀子·正名》中有“刑名从商”,这一论断从一侧面反映出商朝法制应该比较成熟了。
《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与夏朝一样,它也是后继者为了纪念汤,而以汤来命名他们的法典。
除了《汤刑》外,还有《甘誓》 《盘庚》 《伊训》等篇章也都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❺ 夏朝的五刑是什么意思
所谓“五刑”是指中国早期社会五种常用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刑罚。这五种刑罚由轻到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1、墨刑
又称黥刑,是在犯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再染上墨色,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一种使受刑人蒙受耻辱、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2、鼻刑
是割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鼻子是人体重要器官,与人的尊严关系更切,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劓刑也带有耻辱刑的性质。
3、剕刑
有时也写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称为剕,砍手称为刖。另外,与砍手砍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砍去受刑人手足是各古代民族经常使用的方法。
4、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宫刑极为残酷,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
5、大辟
是死刑的统称。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规范,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极端残酷。特别是在商代末期的纣王时,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5)官刑是夏朝的行政法律规范扩展阅读: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
据记载《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五刑",共三千条。
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夏朝法制应初具规模。
❻ 属于行政法律规范的文件有哪些
行政法律规范,是指由各种国家机关所制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根据立法主体的不同,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构成如下:
1.宪法
2.法律
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相关法律。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些法律则不仅包括行政法律规范,还包括其他部门法规范,如《人民警察法》中有关人民警察职务犯罪和有关这种犯罪管辖的规范就分别属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范畴。当然,在主要是属于其他部门法规范的一些法律中,也有可能包含有行政法律规范,如《婚姻法》中有关结婚登记的规范,就属于行政法律规范。
3.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
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而行政规章则指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法律规范。
4.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根据宪法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所有这些地方性立法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涉及地方性行政权力及其运行方面的规范,属于行政法律规范的范畴。
5.法律解释与国际条约
法律解释通常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等几种,也是行政法律规范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此外,一国政府所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其中许多涉及国家行政权力及其运行,如各种关税管理协定、有关行政管辖权以及行政公共关系的国际公约等,这些在该国国境之内同样具有法律规范功能,因而也成为一国行政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
❼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禹刑
夏朝的法律,古文献中称之为“禹刑”,由于缺乏原始史料,我们很难详细了解夏朝的具体法律制度,只能从一些古书上的记载进行分析。《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汉书·刑法志》记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作肉刑。”‘这里所说的“德哀”和“乱政”,可以理解为奴隶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以及坚持氏族旧传统的集团反对阶级秩序的斗争。)禹刑,不一定指禹时制定的刑法,也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罚,以禹为名表不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禹的怀念和尊敬。至于典籍中所说“夏刑三千条”、“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条三千”等等,有些虽然是后人的附会,但是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夏刑的规模。关于“禹刑”的具体内容,我们无法确切认定,我们只能通过片断的记载,来分析当时的法律状况。
夏朝的法律,大多属于代代相传的习惯法。原始社会的习俗,经过统治阶级的精心选择,或予淘汰,或改造为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习惯法。只有在奴隶制国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赋予氏族社会的某些习惯以法律的性质。从夏朝法律的整体上看,夏王的命令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
(二)主要罪名
《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说“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凡“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这是说夏朝已经有了强盗罪、贪污罪和杀人罪的罪名,根据夏代皋陶的刑法,凡属上述三者均处死刑。
“不孝”罪也是夏朝一项重要的罪名。由于夏朝是早期奴隶制国家,氏族血缘关系还有很强的约束力,所以严惩不孝罪。特别是因为提倡孝道,是治理人民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后来的统治者没有不重视的。
夏朝《政典》里有一条“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的规定,即要求官吏执行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命令或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官吏职务犯罪的最早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不用命”、“不恭命”等罪名,即不遵守王命。
(三)刑罚原则
夏朝随着统治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刑罚原则。“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就是一条被后世传诵的刑事政策原则。辜是罪,经是常法,也就是说宁肯不依常法审案,也不能错杀无罪的人。这条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刑法原则,由于审慎用刑而又不拘泥于条文,曾为后世所传颂。
❽ 夏商时期主要法律形式是
夏代法制简况 (一)法律形式(1)习惯法(2)制定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3)誓——夏代君主在战争期间发布的紧急军事命令。(二)法律内容 1、将原社会的礼改造成法律统治的有效武器。法律维护专制王权,镇压各种违背“王命”和反抗国家统治的行为。2、规定带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政典》,用以维护奴隶主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3、确认土地“国有”的民法的内容。4、确认征收赋税的各项制度。(三)司法制度1、司法制度和审判制度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大理”,地方司法官称“士”,基层称“蒙士”。2、监狱的设置——圜土,圆也。 </B>商代的法律制度</B>一、商代的立法指导思想(一)“王权神授”的法律思想(二)“天讨”与“天罚”的法律思想二、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 1、制定不公开的刑书——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2、誓 3、王与权臣的命令、文告——商代权臣根据王的意志发布的命令,当时被称为“训”。(二)主要法律 1、《汤刑》——为商代成文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泛称。2、《官刑》——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律的性质,但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理。3、“居民”之法——丈量土地、划分居住区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规。4、车服之令——商汤为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曾下车服之令。三、法律内容 (一)军事法规内容 1、以军法保证对夏代的讨伐战争 2、严格军法,惩治“不服誓言”罪(二)刑事法规内容 1、运用刑法手段,严厉镇压反抗国家统治的各种犯罪——商代以刑法严酷著称。 2、刑法严惩蛊惑民心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 (三)行政法规内容——制定了严格约束统治集团成员的行政法律规范《官刑》。 (四)民事法规内容 1、所有权问题——当时,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归为王有,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婚姻家庭制度——商代在确定婚姻关系上比夏代更明确地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只适用于平民百姓。 3、继承制度——兄终及弟,子继为辅。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构改称为司寇,司寇以下设“正”、“史”等审判官。 (二)审判制度 1、重案与疑案的审理 ◆商代对重要案件的审理一般要经过三级,即史与正的审理,大司寇的审理,以及三公参听的审理,最后上报商王的批准。 ◆商代对疑案的审理持慎重态度,主张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定案。 ◆主张审判依据事实,有犯意无实据的,不认为是犯罪。 2、天罚和神判 ◆统治者广泛利用社会上普遍存在迷信与落后,假托神意进行审判。 ◆假托鬼神之意,实施残暴的处罚和刑杀。 3、监狱制度商代因袭夏代制度,把监狱仍然称之为“圜土”。商代又有专门的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之为“囹圄”。
❾ 夏朝制定了哪些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但是并非由禹所作,大概事启以后制定的,可能是为追念其先祖而名为“禹刑”。禹刑是因有“乱政”而作,语出《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 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
一、关于《禹刑》的由来
《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后人追述的。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二、《禹刑》的性质、内容
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昏、墨、贼、杀”。这是晋国叔向在答复韩宣子有关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处理情况时,所征引的法律条文。
语出:“《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
叔向认为,晋国《刑书》中“昏、墨、贼、杀”的规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后来夏代的法律沿袭。据叔向解释,“昏”:自己做个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
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