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的规范着眼点

劳动法的规范着眼点

发布时间: 2021-02-05 14:17:43

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作为法官判案依据吗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来是指集中源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为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所应体现的总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概括为: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原则。
3.法律规则内容明确具体,法律规则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的共性,目的是防止或削弱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
法律原则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个别性,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只对行为或裁判设定概括性要求或标准,为法官自由裁量留下了一定余地。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作为法官的审理依据,判定法律事实。
法官裁判应以法律规则为依据。

2.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和三十六条对时间要求不一样,为何法律对同一规定有两种说法

1、解释:《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八条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规定。《劳动法》专第三十属六条和第三十八条虽然同是时间的规则,但第三十六条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十八条是对休息时间的规定,二者规定不同正常。

2、附:《劳动法》

(1)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2)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3、劳动法

(1)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2)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为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需配合使用)。

3. 劳动法笫五十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査制度等。

劳动法最早属于民法的范围,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劳动法的规范着眼点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

(1)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2)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3)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这是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5、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2)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 劳动法三十八条规定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如下: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4)劳动法的规范着眼点扩展阅读:

劳动者权利

(1)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法》规定,凡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即劳动者拥有劳动就业权。劳动就业权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参加社会劳动的切实保证按劳取酬的权利。公民的劳动就业权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如果公民的劳动就业权不能实现,其他一切权利也就推动了基础。

(2)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身的素质、能力、志趣和爱好,以及市场信息等选择适合自己才能、爱好的职业,即劳动者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选择职业的权利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劳动者劳动权利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3)取得劳动薪酬的权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依照劳动合同及国家有关法律取得劳动薪酬。获取劳动薪酬的权利是劳动者持续行使劳动权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这是对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享受劳动权利的最直接的保护。

(5)享有休息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为此,国家规定了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

(6)享有社会保险的福利的权利。为了给劳动者患疾病时和年老时提供保障,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即劳动者享有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内的劳动保险和福利。社会保险和福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客观需要。

(7)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谓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基础条件,因为劳动者要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必须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要获得这些职业技能,就必须获得专门的职业培训。

(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法》规定,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即劳动者享有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的权利。其中,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用人单位、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劳动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同级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9)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依法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依法享有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劳动者依法享有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权利,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举报和控告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劳动法

5.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

(1)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2)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3)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这是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5、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2)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5)劳动法的规范着眼点扩展阅读: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査制度等。

6. 问劳动法有哪能些表现形式

(一)劳动法的表现形式是指劳动法律的内容来源于何处。除了通过“宪法”即国家的根本大法奠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的劳动法律制度外,主要有五类。

(二)类别。第一类是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规。在我国,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类是法规,是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规。劳动法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劳动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最高行政机关制定,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劳动法规。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来制定劳动行政法规,并根据具体情况发布决定和命令,如国务院1993年7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1号《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等。另一种是地方性劳动法规,我们现行宪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于2001年11月15日通过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等;第三类是规章。在我国一般是指国家劳动人事行政机关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民政府依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劳动法律文件。劳动规章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劳动行政规章,我国宪法规定:“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例如,劳动人事部于1994年12月6日发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1994年12月26日发布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另一种是地方性劳动规章。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12月5日以市政府90号令发布的《上海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规定》等;第四类是国际劳工公约。如《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等等;第五类是工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1992年4月3日七届五次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按《工会法》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上的人民政府研究起草法律或者法规,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7. 劳动法有什么规定

你这问题不好回答,劳动法你可以网络一下条文,现在查的多的就是《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
你根据你的需要查询,劳动报酬、扣押身份证、不买社保的,不签劳动合同,查劳动合同法

热点内容
蚌埠哪个律师事务所好 发布:2025-09-30 05:46:50 浏览:111
内乡出名律师 发布:2025-09-30 05:46:43 浏览:380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发布:2025-09-30 05:33:20 浏览:131
与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30 05:27:44 浏览:619
劳动法的损害赔偿权和侵权责任法 发布:2025-09-30 05:27:43 浏览:225
我国行政法理念与实践脱节 发布:2025-09-30 05:23:33 浏览:699
道德经素材 发布:2025-09-30 05:13:28 浏览:964
徐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9-30 04:54:16 浏览:84
法律硕士文史哲专业 发布:2025-09-30 04:48:44 浏览:675
法律的责任是指什么 发布:2025-09-30 04:48:44 浏览: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