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分研究对象
A. 刑事诉讼法对象有哪些
理论上认为扭送的对象是现行犯/准现行犯/有合理理由怀疑犯有重罪或脱离强制专措施的嫌疑人。属 1.现行犯:指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不含预备犯】; 2.通缉犯:指通缉在案的; 3.越狱犯:指越狱逃跑的; 4.追捕犯:指正在被追捕的。三、公检法对于扭送的处理:
B. 美国刑事诉讼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什么国家刑事诉讼法
都是以刑事案件为中心
在案件的审理中注重公平,公正,诉讼效率
C. 论述刑事诉讼法中的主要证明对象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是指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与刑事案件有关的各种问题,既包括需要证明的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也包括需要证明的与刑事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凡是与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有关的一切需要证明的事实,都是证明的对象。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构成的要件事实。首先,要查明构成犯罪的具体行为是否确已发生,是否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或其他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是明显的,不需要证明的。但是,如果对犯罪行为发生怀疑时,就需要证明。如果确有犯罪行为发生,则应查明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工具和条件,以及犯罪结果、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其次,谁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者在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以及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根据刑法规定,行为人只有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主观罪过时,才应负刑事责任,因而在刑事诉讼中行为人确切年龄、精神状态、有无主观罪过,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如果是出于故意的,其特定的动机、目的是什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争议或怀疑时,应当加以证明。
2.作为罪刑轻重的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这些情节特别是法定情节,对量刑轻重具有直接影响。只有伞面杏明这些情节,才能正确适用法律,做到量刑适当。根据刑法规定,累犯、主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等等,都是从重处罚的情节;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从犯、胁从犯、未成年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等等,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此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后的态度和表现,是自首、坦白、悔罪、立功,还是潜逃、毁证、灭迹、订立攻守同盟,阻止同案犯交代,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情况,平时表现好坏,有无前科劣迹,等等,这些都与决定其刑事处罚有关,应当加以证明。
3.解决刑事诉讼程序问题需要证明的事实。在刑事诉讼中关于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对其提出的回避理由,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诉讼期限而提出申请的事由,以及违反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而可能影响正确判决的事由,等等,也应当加以证明。
4.其他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上述所列的各种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只是根据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对一般刑事案件概括性的列举。并不是说,所有刑事案件都要证明这些问题,当然也不能认为,所有刑事案件只证明这些问题就完全够了。由于每个刑事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需要证明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必须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每个案件的证明对象。对于关键性问题,属于主要的证明对象的,要多下工夫用证据来加以证明;对于一般性问题,属于次要的证明对象的,也必须查证清楚。
总之,对于刑事案件的证明对象,都应当有相应的证据来加以证明,才能做到证据充分、确实,事实清楚,处理恰当。
D.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包括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
1、实体法方面的事实
(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
将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进一步具体化,可以分为:①犯罪事实是否发生;②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③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等;④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危害后果与犯罪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有无刑事责任能力;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主观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及犯罪动机和目的等;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否追究刑事责任。诉讼理论界为指导司法实践,将上述需要证明的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概括为“七何”要素,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方(法);何因;何果。
此外,还要注意查明排除行为违法性、排除行为可罚性和排除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排除行为违法性的事实主要是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排除行为可罚性的事实主要是指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情形;排除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主要是指行为人因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而无刑事责任能力,
(2)作为从重、加重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理由的事实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表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住址、工作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其他处分,一贯表现,等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后的表现主要是指犯罪后是否有自首、坦白或者立功等悔改表现,或者是否有逃跑、毁灭证据、串供、抗拒审讯等情形。这些情况虽然与是否构成犯罪无关或者无直接关系,但与量刑有关系,也是刑事诉讼证明需要查清的事实。
2、程序法方面的事实
程序法方面的某些事实也是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证明对象。当然,程序法事实的证明不需要象实体法事实那样的严格证明。
(1)关于回避的事实
(2)影响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事实
(3)关于耽误期限是否有不能抗拒的原因等事实
(4)违反法定程序的事实
3、不需要证明的事项
有些事项虽与定罪量刑或诉讼公正有关,但没有必要用证据加以证明,就不属于证明对象的范围。《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34条规定:“ 在法庭审理中,下列事实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一)为一般人共同知晓的常识性事实;(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三)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适用等属于审判人员履行职务所应当知晓的事实;(四)在法庭审理中不存在异议的程序事实;(五)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
E. 证据学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证据学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证据学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分为两大类:诉讼
证据规则和非诉讼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都要由法律以一定方式明确规定,
我国证据规则的内容散见于刑事诉讼
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检有关证据的司法解
释中。
(2)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能力。证据和证据力、证明力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
念。证据是有关案件有关的
一切事实。所谓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
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
所谓证明力,
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
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研究
证据学,
其核心就是要紧紧抓住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这两个关键内容,
学懂弄
通后,案件的事实就迎刃而解了。
(3)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证据的内容是证据本身内在具有的证明能
力,
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关联性;
证据的形式是证据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现
方式和正当的获取手段。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4)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证据学理论是于证据有关的司法和执法实践
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人类司法证明和
“
准司法证明
”
的智慧结晶。
人类的文化传
统背景对证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它也是证据学的研究
对象。
(5)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证据制度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应的
经济基础之上,经济的发达
程度,决定证据的获得能力、侦查水平和社会进步
程度;
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都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东西,
是历史的产物。
它们
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进化,
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证据制度又是诉讼制度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与诉讼制度相适应的。
(6)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及证据理论。古今中外
的司法、执法人员在证明活
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证据法学应当在总结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这些证明活动的规律,
并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司法和执法
等活动中的证明实践。
证据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
不仅是证据学的重要研
究对象还是发展证据学的基本动力。
F. 刑事诉讼法证据的四种分类划分标准分别是什么
根据证据的来源出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根据证据的证明作用版不同,可以分为有罪证据与权无罪证据;
根据证据事实形成的方法、表现形式、存在状况、提供方式等,可以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根据证据与案件的主要事实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