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律法规适用范围

行政法律法规适用范围

发布时间: 2021-02-14 23:04:33

『壹』 我国三种行政法规的适用范围是什么_

以往行政法规多用“通知”发布,以文件的形式上传下达。根据国办发〔1988〕版2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权进行政法规发布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行政法规现在都用“命令(令)”发布,而且经国务院总理签署公开发布的行政法规均由新华社发稿,《国务院公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法规的权威性,使行政法规及时被社会和公众知晓,便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全体公民执行和遵守。

『贰』 求助 行政立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规定 简答 谢谢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机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会市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活动。全国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数都由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草案多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由政府业务部门起草。如涉及几个部门,则需共同协商起草,并经有关法制机构审查批准。全国性的行政法规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部、委规章经部务或委务会议讨论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经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部长、主任或省长、市长签署。重要的部门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须报上级机关审批,然后公布,一般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报国务院备案。

『叁』 《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行政处罚法》来的适用范源围包括两个方面:行政处罚的设定和行政处罚的实施。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指法律规定的有权力设定行为规范的国家机关首次独立自主地规定何种行为是违法行为,并规定给予该种违法行为以何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哪一级国家机关、哪一类性质的国家机关有设定何种行政处罚的权力。具体地说,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各自具有设定哪一种行政处罚的权力。

『肆』 求问《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法律所适用的效力范围。《行政处罚法》第2条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也就是说《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行政处罚的设定和行政处罚的实施。行政处罚的设定是指法律规定的有权力设定行为规范的国家机关首次独立自主地规定何种行为是违法行为,并规定给予该种违法行为以何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哪一级国家机关、哪一类性质的国家机关有设定何种行政处罚的权力。具体地说,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各自具有设定哪一种行政处罚的权力。
行政处罚的设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直接授予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
一种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行政处罚的内容;
一种是相关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的授权,规定行政处罚的内容。这三种情况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程序、处罚的内容、对象、结果都是有区别的。
具体何种性质的行政处罚由哪一级别的法律法规设定,要由《行政处罚法》来决定。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行政处罚的第一环节,是行政处罚的基础。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行政处罚法》还调整行政处罚的实施。实施行政处罚,是指依法实施法律、法规的行政机关或者他组织,依照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关于行政处罚的实施,《行政处罚法》解决了两个问题:规定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和程序,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有效进行行政管理;
在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处罚的滥用。即要求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且处罚决定的作出和执行要依照法定程序,同时规定了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救济措施。

『伍』 法律,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这句话复正确。

行政许可法 第四制十一条: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的,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立法界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由此可见,行政审批是按审批主体所作的界定,即由行政机关做出的审批行为,面比较宽。而行政许可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对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内容是准予申请人从事特定活动。



(5)行政法律法规适用范围扩展阅读:

行政许可的特征

1、行政许可是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针对特定的事项向行政主体提出申请,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前提条件。无申请则无许可。

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行政许可以一般禁止为前提,以个别解禁为内容。即在国家一般禁止的前提下,对符合特定条件的行政相对方解除禁止使其享有特定的资格或权利,能够实施某项特定的行为。

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针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作出的具有授益性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陆』 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正确吗

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的,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柒』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适用范围是什么

适用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一条 为了严肃行政机关纪律,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给予处分。

第五十四条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7)行政法律法规适用范围扩展阅读:

媒体报道(摘要):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公务员“行为禁区”划定

一名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如果触犯刑律,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他还可以留在机关继续工作吗?在以前,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明确,有的单位出于人情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就允许这些人员上班。

现在,这种做法被绝对禁止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一律给予开除处分。

有关专家说,《处分条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处分条例》的出台,将使长期以来存在的行政惩戒工作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得到改变。

令人关注的是,《处分条例》中的不少规定,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比如: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违反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的。

再比如: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以殴打、体罚、非法拘禁等方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扣压、销毁举报信件,或者向被举报人透露举报情况的;违反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摊派或者收取财物的。

还比如: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包养情人的,等等。

可以说,这些是一些公务员身上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做出明确的处分规定,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必然,体现着老百姓的要求和愿望。

彻底克服行政不作为现象,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建立行政责任与利益挂钩的机制,用制度的办法强化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就有这个作用。此外,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加强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资料:人民网-《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公务员“行为禁区”划

『捌』 《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法律所适用的效力范围。《行政处罚法》第2条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也就是说《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行政处罚的设定和行政处罚的实施。行政处罚的设定是指法律规定的有权力设定行为规范的国家机关首次独立自主地规定何种行为是违法行为,并规定给予该种违法行为以何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哪一级国家机关、哪一类性质的国家机关有设定何种行政处罚的权力。具体地说,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各自具有设定哪一种行政处罚的权力。行政处罚的设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直接授予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一种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行政处罚的内容;一种是相关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的授权,规定行政处罚的内容。这三种情况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程序、处罚的内容、对象、结果都是有区别的。具体何种性质的行政处罚由哪一级别的法律法规设定,要由《行政处罚法》来决定。行政处罚的设定是行政处罚的第一环节,是行政处罚的基础。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行政处罚法》还调整行政处罚的实施。实施行政处罚,是指依法实施法律、法规的行政机关或者他组织,依照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关于行政处罚的实施,《行政处罚法》解决了两个问题:规定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和程序,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有效进行行政管理; 在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处罚的滥用。即要求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且处罚决定的作出和执行要依照法定程序,同时规定了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救济措施。

『玖』 一般来说,行政法律规范的适用包括哪两个大的基本原则

法的要素是由法律规范、概念和原则构成的,其中法律规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法律规范除具有 本身的含义、逻辑结构范式和种类外,有效性则是贯穿其始终的关键所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应包括应然和实然 两方面。应然有效性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就实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项法律规范本质上与应然有效性同一,则 法律规范有效(或生效)。反之,则法律规范无效(或失效)。在法的要素中,为确保法律规范具有效性,应做到法律 规范应然与实然、本质与形式有效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法的要素;法律规范;有效性中 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529(2001)03 0069 05 法的要素即是当法律被看作一个系统时,它与任 何系统一样,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 的统一整体。[1](P61)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统内部,从微观的层面进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同样,对于法律 规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缘此而入,否则,别无他径。笔者不揣浅陋陈一孔之见,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在 法学史上,最先对法律进行要素分析并概括出 较系统的法的模式理论的法学家,首推19世纪英国 的约翰·奥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论”。所谓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释法律由何种要素所组成时使用 的概念。根据奥斯丁的理论,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 征乃是法的强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认为是主权者 的一种命令。“任何一种实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权 者对其统治下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认为,并非每一种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 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的性质。[2](P201,P22-24)奥斯 丁把命令、义务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众多要素全部归结为以制裁为后盾的命 令的总和。照此看来,法律中所有的特点和规范都 用命令来概括,这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事情,也是一种 过于简单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纪的西方 法理学界,又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论模式理论 。 美国的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罗斯柯·庞德( RoscoePound)认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术和理想三种 要素或成分所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他认为“规则”是对一个 具体的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后果的律令,“原则 ”是用来进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概念”是可 以容纳某些情况的权威性范畴,“标准”则是根据每 个案件具体情况加以适用的行为尺度。英国的新分 析法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奥斯丁的命令模式论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规则 模式论”。他认为在所有发达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规则,即分为设定义务的第一性规则和授予权利 或权力的第二性规则,其中,第二性规则又包括确认 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三种成分。确认规则是 规定一定规则在符合何种条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够消除单纯第一性规则的不确定性,并能够将 调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区别正义行为与行政 行为的“首要”社会行为规则区分开来。[3](P89-93)美国 新自然法学派罗纳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则反 对哈特把法的要素归结为规则的观点,他坚持法律 除了规则成分之外,还包括原则和政策的成分。特 别是在那些疑难案件中,原则和政策起的作用将会 更大。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对于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也持“ 规则—原则—政策模式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法 律制度,从其总体来看,是一个由一般性规范同适用 与执行规范的个殊性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它既有规 范的一面,又有事实的一面。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 上,他坚持“法律的规范性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应然 ’体的集合,这当然是从这些规范要求人们服从但在 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得到遵守或执行的意义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国内法学家而言,对于法的要素所持的观点,主 要有如下几种学说:(1)四要素说。即认为构成要素 主要是规范,但不限于规范。一般地说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以及法律规范四个要 素构成。[5](P37)(2)三要素说。 其一是认为法的要素 区分为三类,即:规则、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认为法由概念、原则和规范所构成 。[6](P149)(3)一要素说。即认为法律规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细胞,它与整体的法的关系是系统的个别因素 同整个系统的关系,并且认为原则不过是原则性规 范、概念不过是定义性规范而已,它们实际上都是调 整人们行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职能专门化的结 果和表现。[7](P353-362)综观国内外各家对于法的要素 的不同阐述,到目前为止,虽然每一种分析都未能在 法学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种观点间的争鸣,对于 深化“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却是大 有裨益的。 笔者以为,法的要素区分为三类,即:规范、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说所认定的“法律技术性规定”这一要素,如法 律、法规中关于该法何时开始生效、凡与该法抵触者 无效等规定,究其实,笔者认为法的要素中无论是规 范、概念还是原则,都是从法的本质亦或内容层面上 说的,而相对于法律技术性规定,应该是形式层面上 的,是为规范、概念和原则服务的。 第二,持一要素 说将“原则性规范”、“定义性规范”等同于“原则”和 “概念”,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则是可以作 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 原理和准则。[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对各 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 权威性范畴。[1](P75)《牛津法律大辞典》定义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并是我们将杂乱无章的具 体事项进行重新整理归类的基础。[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过失”,这样一些概念,它虽然存在于 规范之中,但它并不等同于规范。

『拾』 法律适用的范围有哪些

法律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包括很多项部门法,不同的部门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例如:《婚姻法》用于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土地法》用于规定土地权益,保护土地的合理利用。《森林法》用于保护森林。等等。

热点内容
劳动法劳动报酬全文 发布:2025-09-28 04:09:52 浏览:5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曲 发布:2025-09-28 03:58:51 浏览:328
云南省司法厅机构 发布:2025-09-28 03:58:09 浏览:296
丫鬟进刑法室 发布:2025-09-28 03:58:09 浏览:575
国家法规信息 发布:2025-09-28 03:44:59 浏览:417
太原市客运办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8 03:42:28 浏览:396
2014公司法真题 发布:2025-09-28 03:41:10 浏览:321
违反合同的民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8 03:21:08 浏览:218
经济法研究生公考 发布:2025-09-28 03:20:33 浏览:14
民法中抛弃 发布:2025-09-28 03:15:22 浏览: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