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实施存在问题
Ⅰ 行政诉讼法问题
我认为规划局没有强制执行权。
规划局下发的《通知书》是行政强制吧。
Ⅱ 我想知道,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有没有哪一条具体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跪求帮助。。。。
行政诉讼法在实施之后,存在许多问题,不一而足。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版新闻发布会明权确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修订。
比较典型的条款,关于行政诉讼被告身份的确认上,就非常明显。行政诉讼法第四章二十五条: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这一条规定是很多行政复议机关不做为的重要原因,毕竟积极作为,履行复议机关职能,很可能会带来被告应诉的风险。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你。
Ⅲ 行政诉讼法的一些问题,急等高手帮忙回答~
1,这个问题在现在的行政法学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就目前司法实践看来受理居间案件的很版少,一般都视权为不具强制力的调解行为而驳回起诉。
2,不算 具体行政行为属于是行政管理行为,而行政复议机关的行为属于行政救济行为。所以根本不是一码事。复议机关的行为当然就不属于改变具体行政行为了。
3,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不是被告国家机关,诉讼主场在被告所在地。
4,首先,代表人诉讼是一种共同诉讼的诉讼类型。
代表人诉讼里面的代表人,即诉讼代表人。是也是本案当事人 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告 他是被其他原告推选出来的。
但是诉讼代理就不一定是和本案有什么联系,他是为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诉讼参加人。 比如说律师 或者是其他适格的人。
5,完全可以!最好由强制措施地法院管辖。
6,要!因为举证责任的倒置,如果被告不在规定时间内举证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是要承担败诉风险的。
Ⅳ 关于行政诉讼法的问题
第十三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四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内列第一审行政案件:(容一)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二)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第十七条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八条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此答案是两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Ⅳ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中的规范冲突存在的问题
冲突规范一般是指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所采取的规范,所以行政诉讼中基本上不存在冲突
Ⅵ 一道行政诉讼法的问题,拜托高手尽快解决!!!!
1、符合听证条件
理由:听证程序是指处理案件较复杂或者较重大的违法行为,回应处以较重的行政处罚答时,经当事人要求,进一步适用的一种特殊程序.《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下列4种情况可以适用听证程序:(1)责令停产停业:(2) 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3)较大数额罚款(4)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
这里属于数额较大。
2、听证程序的基本内容
1.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2.当事人在限期内提出听证要求。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
关告知后3日内提出要求
3.告知当事人听证时间、地点
4.公开听证
5.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
6.听证委托代理
7.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8.制作听证笔录
9.审查听证结果报告,作出处理决定。
Ⅶ 关于行政诉讼法的一点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专的执行。但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所以,个人认为:即使原告没有申请停止执行,只要人民法院根据案情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应裁定停止执行。
Ⅷ 《行政诉讼法》实施对依法行政有什么影响
新行政诉讼法将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为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老大难问题,本次行政诉讼法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在立案上,扩大受案范围,延长起诉时限,强制立案登记等;在审理上,增加调解制度,强制应诉制度等;在执行上,增加拘留行政相关负责人等。这些都无疑将成为司法实践和司法考试关注的热点。在现实中,有一些行政机关为不当被告,干预法院受理案件,拒绝出庭或拒不履行裁判。这些情形导致行政诉讼机制处于半失灵状态,老百姓转而去信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信访不信法”的情形。为了树立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新行诉法明确行政机关不得干预法院受案,确立首长出庭制等内容。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要及时关注新行诉法的规定,确保有效地维权。
Ⅸ 行政诉讼法中履行判决在实务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1、行政诉讼立案难,收案数少。
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初期,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加,然而仅过了两年,当事人对行政诉讼的热情就骤然下降,行政诉讼案件日渐萎缩。1990年是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为13006起,1991年为25667起,上升率为92.35%行政诉讼收案数实现了井喷,但自1992年起增幅开始下降,1992、1993年全国各级法院的一审行政案件数量分别仅比上年增5.68%和2.9%。虽然近两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又有回升的趋势,但每个法院平均受理的案件数量还是偏低。
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1年,全国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总共70余万件,平均每个法院每年受理的行政案件不到20件,2000年最多,也只有33件,实际上,全国还有不少基层法院全年未曾受理1件行政案件。[2]以笔者所在江西某中级法院法院为例,所下辖的一个基层法院连续三年只收了一个案件。据邓月云的论文指出,湖南某市下辖9县3区,某市九县三区均设有行政审判庭,加上中级法院审判庭共13个行政审判庭,行政审判人员80人。该市的行政审判工作曾在全省处于前茅,多次受到表彰。1998年全市共受理行政案件1784件,达到了顶峰,但随后逐年大幅减少,2002年下降到216件,个别审判庭竟出现了受案数为零的现象。该年度全市行政庭平均受案为16、6件,人平受案为2、7件。2003年和2004年该市中级法院分别给各行政审判庭下达了年受案50至100件的指标,但受案数并无大的变化,一直在200件上下波动。[3]
2、行政诉讼审判难,撤诉率高。
在我国行政审判实践中,撤诉率一直居高不下,撤诉成为行政案件结案的主要方式。如1999年以撤诉方式结案的有44442件,占已审结行政案件的比例为45%;2000年有31794件,占37、8%,2001年有31042件,占33、3%。行政审判中出现的撤诉,有一部分是被告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原告明知自己理亏而撤诉,但更多的属于非正常撤诉。所谓非正常撤诉是指在行政审判中,原告在自己的合法权益未能充分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因受到外界的影响或不当干预,被迫放弃自己的诉讼权利而撤回起诉。[4]
3、行政诉讼执行难,效果欠佳。
行政审判中的执行难主要集中在被告行政机关败诉的行政案件中。虽然《行政诉讼法》第65条明确规定,在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实际上,法院往往难以或不敢采取强制措施,即使采取强制措施也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有的行政机关,本来完全有能力履行,但横行跋扈,肆无忌惮,根本不把法院放在眼里“,你判你的,我干我的”,常常以法院判决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名,拒绝履行法院判决。
Ⅹ 针对行政诉讼法存在的上述缺陷
律师也是来可以的。
《行政诉讼法》源第二十九条规定: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为诉讼。
律师、社会团体、提起诉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既然上述的包括律师和近亲属等都可以作为诉讼代理人,当然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也可以委托近亲属或者律师。而《若干问题解释》单独规定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近亲属可以接受委托代为诉讼,这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呢?
综合分析,逻辑似乎应该是这样的。
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如果能够自己委托律师,当然可以直接委托律师。但是现实中,除了有固定私人律师的公民外,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往往根本没有办法找律师,而又不存在刑事诉讼上的法律援助,那么,相对而言,公民通知一声亲属,让亲属代为起诉则简单很多,这也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找亲属总比找律师容易,而且行政诉讼中律师能不能会见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也缺乏明确规定。所以,《若干问题解释》特别规定了,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以依其口头或者书面委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