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信息网络实施诽谤

行政法信息网络实施诽谤

发布时间: 2021-02-28 23:50:31

1.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通过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诽谤罪。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同时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 利用互联网侮辱,诽谤他人如何处理的法律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四条 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第五条 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3.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在什么情形下,应当认为情节严重

通过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诽谤罪。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同时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4.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应依据哪些具体法律处罚规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回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答二款:“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 谣言止于“治者”。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


(1)①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司法解释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回政管理答水平。②依法行政,打击网络谣言,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依法行政,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法、守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每点2分,共6分)
(2)①公民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③公民要敢于同网络谣言作斗争, 勇于行使监督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点2分,共6分)

6.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几次以上构成诽谤罪

500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构成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解释》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问题,以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敲诈勒索犯罪、非法经营犯罪的认定问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共同犯罪内容,以及与其他犯罪的数罪问题及其处罚原则。

(6)行政法信息网络实施诽谤扩展阅读:

《解释》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问题,以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敲诈勒索犯罪、非法经营犯罪的认定问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共同犯罪内容,以及与其他犯罪的数罪问题及其处罚原则。

《解释》规定,只要符合以下两种情形之一,就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1、即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热点内容
立法法修改后有哪些问题 发布:2025-09-24 02:01:38 浏览:806
行政法2017左宁 发布:2025-09-24 01:58:44 浏览:333
道德与法治2017年7月 发布:2025-09-24 01:36:00 浏览:435
法治创建工作 发布:2025-09-24 01:28:31 浏览:21
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从其实施 发布:2025-09-24 01:28:30 浏览:585
道德讲堂诵读 发布:2025-09-24 01:19:57 浏览:768
婚姻法解释一和解释二 发布:2025-09-24 01:19:06 浏览:198
夕阳红社会与法主持人 发布:2025-09-24 01:10:25 浏览:910
法治临泉 发布:2025-09-24 00:57:55 浏览:834
代理词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4 00:56:27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