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处罚法是不是行政法规

行政处罚法是不是行政法规

发布时间: 2021-03-01 19:47:42

⑴ 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强制法是不是两种不同的行政行为

是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一定是强制性的,但是行政强制不一定是行政处罚。比如,洪灾来临,政府为何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强制转移县城的居民。这个就不是行政处罚。

⑵ 《行政处罚法》属于() A.基本法 B.一般法 C 行政法规 D 地方性法规

《行政处罚法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属于基本法。
基本法(Basic Law),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含义与宪法实际上相同,在港澳地区亦有人称基本法为该地区的小宪法。此外,德国宪法的正规称呼就是“基本法”。

行政法规和行政处罚法是什么都是规定什么的

你的分类不对,应该说“法律和行政法规分别规定什么的?”行政处罚法只是法律的一种。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对法律的补充,法律规定的往往是比较大的框架和原则性的东西,具体的实施细则就需要行政法规来规定。还有没有制定法律的领域,先制定行政法规过渡一下,等时机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

你说的行政处罚法,是一部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它规定的主要是政府怎样来处罚一般违法行为的,这种违法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

⑷ 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

行政处罚是指有处分权的行政机关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与行政违法相对人之间行政处罚的关系的法律规范。
行政处罚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行政处罚法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广义的行政处罚法泛指一切有关行政处罚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
根据中国的立法体制,行政处罚法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规章是特定行政机关依照行政程序制定的仅适于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委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员会依法制定的仅适于本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章。规章作为行政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量涉及行政处罚的内容。如《关于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因此,规章也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行政处罚法除了以专门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形式表现以外,大量的是以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的行政处罚条款和行政处罚专章的形式存在的。
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⑸ 《行政复议法》《行政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等,这些是类别么,还是具体的法律法规

这些是具体的法律法规。

⑹ 关于行政处罚法

《行政处罚法》的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时间: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

2.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关系?
行政处罚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的制裁。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据行政管理法规、规章、纪律等对其所属人员违规、违纪行为所作的处罚。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针对的违法行为不同。行政处罚是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分是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的外部行政行为;行政处分则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
第二,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行政处罚的决定者和实施者是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定的行政机关,它与受处罚人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而只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普通行政关系;行政处分的决定者和实施者并不一定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它与被处分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行政组织关系所产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三,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行政处罚依据国家有关行政管理的普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程序法;行政处分则依据行政组织法。
第四,形式不同。行政处罚的形式主要有警告、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劳动教养等,始终与被处罚人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相关;行政处分的形式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大多与被处分人职务上的权利有关。
第五,两者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不同,由此产生争议后的救济手段也不一致。对行政处罚不服,相对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对行政处分不服,相对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关系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的,给予必要的处罚的行为。而刑事处罚是犯罪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国家惩罚的强制手段。

法律责任从性质上分大体有三种: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因而,我国法律责任的规定中一般包括了这三方面的内容,即: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于不同的违法行为规定不同性质的处罚,是为了对不同的违法行为以及具体情节、性质给以必要的、适当的制裁,达到教育、防范和惩罚的目的。由于处罚的性质不同、方法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完全相同。在我国法律责任制度中,行政处罚的刑事处罚的关系比与其他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相同。在我国法律责任制度中,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关系比与其他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更直接,它们在违法责任的构成上许多相似之处。在处理某一 违法行为时,是应给予刑事处罚还是应给予行政处罚,经常会出现一些较难判断的情况,解决这好这一问题的法律适用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共同性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都是行为人对其违法行为造成的法律后果所承担的责任,两种处罚都是国家剥夺违法行为人某些权利的强制手段,都属于公法的范畴。第一,遵循相同的原则,如:“罪刑法定”、“错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公开、公正”原则等等。第二,代表国家实施处罚,实施主体都是国家权力的代表,任何非国家权力主体的组织和个都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罚。第三,行政处罚和刑罚都是以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为前提的,对违法构成要件的要求也相似,只是程度不同。第四,处罚方式都有人身罚和财产罚,由于人身罚、财产罚都是代表国家实施的,因而在实施刑事处罚前如果已经实施了行政处罚的,可以相应折抵。

(二)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不同点

1.处罚适用前提不同。行政处罚是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作出的处罚;而刑事处罚是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作出处罚。

2.处罚适用的依据不同。行政处罚适用的依据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合法的规章;而刑事处罚适用的依据只能是法律,既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有关刑法若干补充规定。这是因为关于刑法的规定,是国家的专属立法权,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无权规定刑事处罚。

3.处罚实施机关不同,行政处罚在我国是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因此实施主体是行政机关。而刑事处罚是属于国家的司法权范畴,因此只能由法院实施。

4.处罚的种类不同。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外国人犯罪的驱逐出境。行政处罚主要是人身罚和财产罚,但主体是人身罚。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从种类上说虽包括了人身罚、财产罚、申诫罚和能力罚四大类,人身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且行政处罚所规定的人身罚较之刑事处罚也要轻得多。

5.违法者主观状态承担责任的影响不同。在刑事处罚中,行为人的主观是故意还是过失对其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影响很大,是判断罪与非罪、此罪或者彼罪重要因素。但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就不是很重要了,只要主观上有过错,即有主观上故意或者过失,客观上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就可以认为是已构成了行政违法,就可以对其实施行政处罚。

6.处罚的作用不同。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虽然对违法者都有惩诫和教育的双重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行政处罚是对有违反国家行政管理秩序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者进行的处罚,它注重的是对纠正违法行为,处罚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只要达到了纠正违法行为的目的,行政处罚的作用也就达到了。而刑事处罚,针对的是严重危害社会刑事犯罪分子作出的,因引它更注重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制裁犯罪分子是刑罚的主要功能,当然在制裁的过程中了包涵着违法者的教育,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不但要给予制止和纠正,而且必须要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

(三)行政处罚与刑罚的不可替代性

由于行政违法行为在构成要件上与刑事犯罪有相似之处,有的只是违法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对行政违法行为或者犯罪的准确认定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关键。如何认定违法行为的性质,应当从违法行为的主观要件以及行为主体侵犯的社会关系的具体情节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当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既违反了行政法中某个法条的规定,同时又触犯了刑法的某个法条规定,而构成行政违法行为与犯罪的竞合,在实践中,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了行政违法行为法律规范和刑法的情况大量存在,如偷漏税、走私、破坏公共秩序等行政违法行为等,对于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呢?在实践中应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罚决定。具体分析发生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竞合,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处刑罚

即对某一行政违法行为构成了只由司法机关给以刑事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就同一事实重复处罚。这实际上也地“一事不再罚”原则的体现。对于给予刑罚就足以在到惩处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的,就没有必要再由行政机关予以行政处罚。

2.刑罚与行政处罚双重适用

即对行为人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罚处罚外,有关行政机关应予以行政处罚。这主要是因为:违法行为具有触犯刑法和行政法律规范的双重性,行为人也就应该相应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另外,刑罚与行政处罚的种类及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在适用刑罚的同时还必须适用行政处罚以弥补刑罚的不足。刑法规定的主刑和附加刑的种类和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是人身罚和财产罚。仅适用刑法规定的刑罚在有些情况下不足以消除违法行为人犯罪的全部危害后果,也足以彻底纠正行政违法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适用刑罚的同时并处一定的行政违法处罚有利于更好地打击犯罪分子,纠正行政违法行为。但若一违法行为独犯了刑法,而刑法已对违法者作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那么,关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就应当免除;如果刑罚已对违法者作出了财产方面的处罚,如罚金等,那么,关于财产方面的行政处罚就应当免除。

(四)行政处罚与刑罚的折抵

《行政处罚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的相应罚金。”这主要是针对刑罚执行问题作出的,但由于这一刑罚执行问题涉及到了与行政处罚的关系,因此行政处罚法对此作出了专门规定。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折抵刑罚的问题是需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的,这一特定物件是:第一,这一行政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了行政法规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根据这两个法律规范的规定都要给以处罚;第二,行政机关不认为这一行为触犯了刑法而认为只触犯了行政法律规范。因而对违法行为依照行政法律规范给以了行政处罚,而后发现该行为触犯了刑法,司法机关需要给以刑事处罚;第三,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拘留或者罚款的行政处罚,且这一处罚决定已经开始执行,只有以上的几种情况同时具备,行政处罚与刑罚的情况才会发生。

⑺ 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不属于行政处罚种类的是()。

c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八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内违法所得、没收非容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⑻ 《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为什么

不能笼统的认为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实践中应当有限制有条件地认可其效力。把握一个总的原则,即只要该规范性文件是对上位法内容的具体解释和说明,一般来说是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

我国法律结构呈多层次框架,其构成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等诸层次。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没有立法权的市、地、县区的规范性文件等。实际情况是越往下的规范性文件越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即“越管用”。为了从立法上解决滥处罚这一问题,本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定:

《行政处罚法》第九条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 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8)行政处罚法是不是行政法规扩展阅读

不论是法的正式渊源,还是非正式渊源,理论上应该均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但是,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处罚依据应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一旦违反必然导致其本身无效,更不用谈是否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

另一个是必须坚持法的效力位阶,遵守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即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本身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的内容相冲突。因此,只要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符合以上两点要求,即应认定其效力。

针对此问题,虽然相关法律没有明确,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04〕96号)中有所涉及。该会议纪要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对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规范意义上的约束力。

但是,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的,在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时应承认其效力;

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对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适当进行评述。最高人民法院的会议纪要不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颁布实施的,严格来说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仅仅具有指导意义。但是,领会该会议纪要的精神和旨意远比其本身是否具有正式法律效力重要。

热点内容
通辽市科区法院郑法官 发布:2025-09-23 23:21:41 浏览:593
诉讼法司法解释70条 发布:2025-09-23 23:19:10 浏览:130
陈美君法院 发布:2025-09-23 23:18:02 浏览:370
长沙法律咨询热线 发布:2025-09-23 23:07:44 浏览:828
法院驻监狱 发布:2025-09-23 23:07:31 浏览:377
新婚姻法2015号 发布:2025-09-23 22:37:57 浏览:90
经济法的本质的理解 发布:2025-09-23 22:27:12 浏览:193
中国经济法的内容 发布:2025-09-23 22:16:03 浏览:6
隶属关系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22:10:32 浏览:329
原告申请司法鉴定 发布:2025-09-23 22:09:43 浏览: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