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杨建广

刑事诉讼法杨建广

发布时间: 2021-03-05 03:22:22

❶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考研推荐书目在哪儿看

官网上有啊,部分参考书目见下。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法理学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民法学 《民法》,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
宪法学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张千帆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
刑法学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
刑事诉讼法学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杨建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商法学 《商法教程》,韩长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经济法学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国际法 《国际法》,邵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教程》,彭文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物证技术学 《物证技术学》,傅政华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痕迹检验 《痕迹检验教程》,罗亚平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李世棣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版
犯罪学 《犯罪学》,康树华、张小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❷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高教、北大联合出版。 具体是哪些书作者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
宪法:周叶中主编
行政法和内行政诉讼法:马树义主容编
刑法:马克昌主编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杨建广主编
民法:郭明瑞主编
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
经济法:漆多俊主编
商法:范健主编
知识产权法:刘春田主编
国际法:邵沙平主编
国际私法:韩德培主编
国际经济法:王传丽主编

❸ 求<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每本书的书名及作者名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
宪法:周叶中主编
行政版法和行政诉讼法:马树义主编
刑法:马克权昌主编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杨建广主编
民法:郭明瑞主编
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
经济法:漆多俊主编
商法:范健主编
知识产权法:刘春田主编
国际法:邵沙平主编
国际私法:韩德培主编
国际经济法:王传丽主编

❹ 结合《规定》内容,如何完善死刑复核

死刑复核程序如何完善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8:20 法制日报

2005年11月19—20日,由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联合国开发署及美国律师协会协办的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讨会上,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会聚延庆,就死刑复核这一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论证。

会议以“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死刑复核的参与主体”、“死刑复核程序的证

明标准”、“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范围和期限”几个主题进行,开的紧张而热烈,比起学者的畅所欲言,实务界显得有些谨慎。

死刑复核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这是司法改革迈出的很大一步,标志着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正在逐步落实。多数学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只简略地规定了4条(如果除去第201条关于死缓案件的核准程序,实际上只有3条),这对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究竟应该如何复核,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也有学者认为,解决问题应当具有针对性,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死刑复核程序来解决,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解决当前死刑案件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不应在死刑复核程序之内而在死刑复核程序之外,应该抓住最高法院决定收回死刑核准权的机会,把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内涵用足,首先用到死刑案件的一审二审过程中;即便现在我们死刑复核程序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经济和有效的角度上讲,解决的最低成本应该在一审,其次是二审,如果都放到最后解决,成本太大;应当采取合理、科学和富有张力的方法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设计,搭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缩短此岸与彼岸之间的距离,填平理想与现实的沟壑。

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教授总结说,这次会议的意义在于如何在技术层面上研究收回以后程序问题的具体操作,这不仅仅是最高法院的一项工作,也是学界和整个社会共同的一项任务。

本网记者 蒋安杰

死刑复核程序:法律审还是事实审?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认为纯粹的法律审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复核案件中,被告人不服或者说律师认为有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事实和证据的采纳问题,事实问题就不能不去理睬,就不能仅仅就法律的适用进行核准;第二,我们目前一审二审程序的进行都很不规范,应有的功能没有发挥,证人不出庭、鉴定人不出庭,下级请示上级或者受到地方党政机关的干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一审二审法院所认定的事实;第三,死刑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本身就难以分开。比如说,几个人共同杀害被害人,谁是致命的那一刀的凶手这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查明,就不能很好地对几个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加以分解。

顾永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死刑复核程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对于一审判处死刑后被告人没有提出上诉的案件以及虽然提出了上诉,但不是针对事实认定而是针对法律适用或程序问题提出上诉的案件,法院可以采用非开庭的方式进行审理,包括审查书面卷宗材料、提讯被告人听取意见、听取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等;其二,对于一审判处死刑后被告人提出上诉并且是针对事实认定提出上诉的案件,法院应当采用直接审理的方式,即在确定的时间吸收被告人、辩护人以及其他必须参加的诉讼参与人共同参与审理活动。操作方式上可以采取形式面对面的直接审理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远程审理两种方式。

李建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对于被告人提起引发的死刑复核程序,应当实行事实审和法律审分流,即对于事实认定有分歧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应由5名资深法官组成合议庭,通过开庭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应当分别听取被告人及其律师以及检察机关的意见。如果仅仅是对于法律的适用有争议,则可由最高人民法院3-5名资深法官组成合议庭通过法律审的方式进行审理,在查阅案卷、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意见的基础上,只对法律问题进行复核,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如有必要,可以听取检察机关的意见。

杨正万(贵州民族学院教授):第一步,在死刑核准权收回后的2-3年内,控辩双方对案件事实没争议的案件,核准法院可以在只有辩方律师及控方检察官在场的情况下听取双方意见,然后作出相应的核准决定,而对控辩双方在事实问题上有分歧的案件,核准法院应该在包括被告人在内的控辩双方在场的情况下,逐一调查各种证据,然后作出相应的复核决定;第二步,在死刑核准权收回后的3年后,对所有案件都实行全面开庭审判。如一步到位,对所有的死刑复核案件都立即全部实行开庭审理,可能会使效率下降到公众难以容忍的程度,从而激起公众对于死刑案件处理的亚理性和非理性。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处理核准审理的任务之外,还可以增加一种赦免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过提高死刑的门槛、完善赦免制度减少死刑。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有一项规定:“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减刑。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特赦的权利,但运用的不够广泛。我国古代的死刑程序即贯彻了赦免的精神,此次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可以充分考虑公约与我国历史传统中的精华部分,赋予最高人民法院赦免死刑的权力。

死刑复核程序:可否改为三审程序?

汪建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在死刑复核权回收之后,如果经过行政化复核程序向“诉讼化”复核程序和由一般诉讼程序向死刑特殊诉讼程序的两个转变,死刑复核程序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程序,而是在向“第三审”程序转变,只不过这里的第三审仅仅针对死刑案件。因此,我们认为,回收死刑复核程序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它应当是向三审终审制改造的过渡,长远目标应当定位为建立三审终审的审级制度,确立判例制度,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三审终审制的同时,还应当改革一审、二审甚至是侦查程序,因为任何国家的最高法院绝不是用来查明事实以纠正错案,而是通过法律标准的掌握、刑事政策的控制来实现的。如同河流的源头被污染,下游很难治理一样,一审、二审程序难以纠正错案,又怎能对作为最后一道关口的死刑复核程序期待过高呢?

崔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将现在的死刑复核程序改为第三审程序,我认为,作为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一种建议,自然是可以提出讨论的。但这只是如何修改法律的设想和建议,属于“未来式”的动议,而不是目前可以实行的。当前,在刑事诉讼法还没有修改之前,只能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来执行,而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把死刑复核程序径行改变为第三审。

万毅(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作为两审终审制例外的死刑复核程序,事实上是为了弥补死刑案件“两审终审”审级不足的缺陷而设计的。应当说立法者已经认识到两审终审制审级不足的缺陷,并力图弥补这种缺陷。然而,立法者并未试图通过改变审级制度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由法院自行主动启动、控辩双方都不参与、书面阅卷审理的特别程序———复核程序。这一程序设计虽然在形式上保持了两审终审制的一致性,却不符合审判原理,而且实践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因此,要保证死刑适用的正确性和严肃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改革两审终审制,对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

李尚公(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目前实行的单一职权主义体现了立法者的善良愿望,但用“公平+效率”的尺度衡量都有不足。将当事人自己都不需要、不请求的事情强行拿来复核,既浪费司法资源,对被害人和社会公众来说也不公平,但是,除非做到“有求必应”,使当事人的复核请求一定得到受理,并且做出相应的非常严格的制度安排,否则不能简单废除职权主义。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完善“报请”程序,将控辩双方对二审判决的意见(复核请求)作为必须报送的复核文件,增加复核工作的针对性。

死刑复核程序:检察机关、律师是否介入?

张智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与一审、二审程序相比,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将最终决定一个人生命权利的剥夺与否,即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在之前的所有程序中都能够有效行使,法律监督在死刑复核程序这一决定性程序中的缺失也会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功亏一篑。因此,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性、合法性,就更应当加强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

陈国庆(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有人认为,死刑复核程序是法院内部一种行政化的审批程序或者救济程序,不是诉讼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设计应与诉讼程序相区别,认为死刑复核程序不应当诉讼化,因而检察机关、辩护方均没有必要介入死刑复核程序。

我们认为,不能以死刑复核属于救济程序为由否认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性,死刑复核程序无须依靠任何主体的提起即可启动,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不具有救济程序由一方主体提起的特征,而且,即使认为死刑复核属于救济程序,也不能据此认定其不是审判程序,不具有诉讼性。死刑复核活动是审判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表现,不是行政审批活动,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审判程序。从改革发展完善的角度考虑,应当根据诉讼的规律设计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尽管其不同于一审、二审程序,但可以进行诉讼化改造,允许检察机关、辩护方介入死刑复核活动,体现其审判程序的性质。

周道鸾(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死刑复核程序在性质上不同于第一、二审程序,没有必要实行开庭审理;检察机关在第一、二审中已充分发表了意见;如果实行开庭审理,全面听取被告人、辩护人和检察机关的意见,则等于是实行“三审终审,而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同时,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只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指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人有上诉的案件)应当提讯被告人,没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当提讯被告人,这是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为了把好死刑复核这一关,做到兼听则明,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可以听取被告人的辩护律师的意见(包括口头和书面意见)。

李贵方(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目前刑诉法未规定死刑复核程序是否允许律师辩护,事实上是禁止的。我们认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不仅有权聘请律师为其辩护,而且必须获得律师辩护,其本人或家属无力或不愿聘请律师的,法院应指定律师为其辩护。死刑复核程序的辩护应该是法律援助的一项重要内容。

死刑案件复核:证明标准高于其他刑事案件?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死刑复核程序的证明标准是可以把握的,不管这个标准是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还是客观认识,认识的主体总是可以通过对于标准的把握达到共识。死刑案件有它的特殊性,定罪和量刑或许应该有两重不同的标准。从定罪来说没有其他第二个标准,这就是大家公认的排除合理怀疑,但是作为死刑案件,它在量刑上应有一个特别的标准,可以叫做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这里涉及到罪和刑的区别对待问题,这种标准可以解释对于死刑案件,最高法院提倡的留有余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一种标准也意味着在死刑案件中决不能引用两个“基本”(案件事实基本清楚,证据基本确实充分),两个“基本”只能适用普通刑事案件。

汪建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应高于其他案件,应达到“以排他的与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根据”的标准。如果说应当将死刑案件办成“铁案”,这一点不为过。

杨建广(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希望通过从相对略显宏观的“正向”角度,将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应当适用的证明标准表述为,“对死刑案件的复核,必须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对案件事实不存在其他解释余地的标准”,这样从正面提高死刑复核程序中证明标准的严密程度(同时也是意在提示最高院的法官在复核死刑案件时采取一种无懈可击、最为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合理引入以(可判死刑的)个罪为基本计量单位的误判证明标准,以一种成体系化的标准“逆向”检验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的刑事裁判的正误。

死刑复核程序:应否规定期限?

周国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我国刑诉法没有规定死刑复核的期限,因而导致实践中复核死刑案件期限有的很长,影响了诉讼效率,为了改变此种状况,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增加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自收到死刑复核案件之日起3个月内复核完毕。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复核,经审委会批准,可延长至6个月。”死刑复核只是审判死刑案件中最后的一个特殊把关程序,复核不像一审、二审开庭那样复杂,因此不用6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樊学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虽然公正应该是追求的第一价值目标,但是“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因此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应寻求一个平衡点,即给死刑核准程序规定审理期限。具体来说,建议将死刑核准程序的期限规定为6个月,对于那些案情复杂、审理难度大,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审理终结的案件,经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可以延长至1年。

死刑复核程序:应分几步走?

张志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死刑复核权的上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审视中国死刑和死刑复核程序的机会,最高法院收回行使复核权之后会遇到非常大的压力,而如何消解和缓和这种压力就在于社会上是否能形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主要有三种成分构成:一种成分也是最核心的成分,就是对于死刑问题的伦理观念,认为它是好还是坏;第二种成分是我们能不能确立一种标准,如果在这个标准上我们能达成充分共识的话,那么我们就能解决死刑复核的技术问题;第三种成分,关于替补的措施包括参与审理方式、组织构造、审限的限定等等。在这三种成分中,伦理问题决定了标准问题,而标准问题决定了我们在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构造上的选择,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伦理判断和价值判断上达成共识。

王敏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第一,应当注重死刑复核之前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的上报到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案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证据方面的错误,如果一、二审都出了问题,那么到最高法院的复核程序再来避免错误减少错误,它的困难将大大增加。所以我们不应当仅仅看到死刑复核程序,而是应当看到死刑复核程序之前的二审程序如何,二审程序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出现不开庭审理的情况,一审二审都开庭审理,最高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的时候基础就相对牢固了,所以我们应当把眼光至少前伸到二审程序;

第二,应当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相关程序的内容,我们知道死刑复核全部收归到最高法院实际上是增加了一道程序,使得死刑案件处理更加慎重,使错误相对得到更大程度的减少,这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增加这个程序不是走过场,它应该是扎扎实实的切实有效的,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我们最高法院的复核死刑法官都是神;

第三,死刑复核应当有相应的裁定书,而且这个裁定书应该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结论做出来时才会有相应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最高法院还要做很多工作。

谢佑平(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可以想见,在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后,我国死刑案件的复核重点将出现两个不同的阶段。初期,由于死刑第一二审的审判水平还不是很高,再加上现行法律在证据采信、证明责任分配等问题的上规范的缺失,对原判事实和证据认定有异议的复核案件将占较大比重。但如果最高院通过一个阶段的复核,对一些颇有争议的规则作出表率性的确认,对判刑标准上进行统一,那么必将极大提高一、二审法院在死刑案件审判中法律适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等方面的能力,故下一阶段案件中占较大比重的可能就是对“依法应当判处死刑,但该不该对被告立即执行死刑”的复核了。因此对死刑复核程序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胡云腾(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是新中国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国进一步走向慎用和限制死刑的重要标志。当务之急不是抛弃现行的复核程序和有效做法另行构建“完美”的死刑复核程序,而是把现有的死刑核准程序实施到位;不是设想最高法院按照现行程序复核死刑案件会有多少弊端,而是要把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与二审程序尽快进行剥离,由最高法院统一行使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最高法院应尽快收回死刑核准权并按照现行复核模式进行复核,只要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核准权并按现行模式复核死刑案件,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限制死刑,并有效地防止错判,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尽快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把目前还没有实现的目标当作已经过时了的东西进行完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当前探讨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问题,应当掌握三个原则:对于能够通过完善一审程序或者二审程序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通过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方式解决;对于可以通过完善一审程序或者二审程序解决、也可以通过完善死刑复核程序解决的问题,最好也通过完善审判程序的方式加以解决;只有确属死刑复核程序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死刑适用标准的合理统一问题,排除地方各种因素的干扰的问题,以及死刑的刑事政策如何把握等问题,才应当通过完善死刑复核程序来解决,要防止脱离实际地构建看起来很理想实则难以实施的程序。

❺ 燕山大学历年考研科目及其复试科目是什么

001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面试科目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 ③301数学一 ④801理论力学 B01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 M01机械制造工艺学 M02切削原理及刀具 M03机械制造装备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6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01理论力学 方向1: M0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M05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M06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方向2: M07液压元件 M08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M09液压传动系统

0802Z2 流体传动与控制 1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2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8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 ③301数学一 ④801理论力学 方向1: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2机械设计学 方向2: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3轧钢工艺及设备 方向3: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4冶炼设备及工艺

0802Z1 冶金机械 1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02材料力学 B02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M15材料成形设备 M16冲压工艺 M17锻造工艺
085201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1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理论力学 B01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 方向1: M01机械制造工艺学 M02切削原理及刀具 M03机械制造装备 方向2: M0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M05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M06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方向3: M07液压元件 M08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M09液压传动系统 方向4: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2机械设计学 方向5: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3轧钢工艺及设备 方向6: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4冶炼设备及工艺 方向7: M10机械原理 M11机械设计 M18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注:080202机械电子工程、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Z1冶金机械、0802Z2流体传动与控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和0852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专业为机械工程学院(学院代码001) 和重型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学院代码016)同时招生,请考生报名时慎重选择,首先选择专业所在学院,然后选择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

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面试科目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3X射线衍射学 B03物理化学 M01材料科学基础 M02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M03固体物理
080502 材料学 10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3X射线衍射学或804高分子化学(仅限高分子方向选择) B04材料科学综合或B05高分子物理(仅限高分子方向选择) 方向1: M01材料科学基础 M02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M04金属学与热处理 方向2: M01材料科学基础 M02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M05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方向3: M01材料科学基础 M06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 M07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原理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3X射线衍射学 B04材料科学综合
注:080502材料学专业的高分子方向招生人数不超过10人。 080502材料学和085204材料工程(专业学位)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代码002)、国防科技学院(学院代码014)和重型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学院代码016)同时招生,请考生报名时慎重选择,首先选择专业所在学院,然后选择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

003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面试科目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5电路原理 B06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M01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 M02传感器原理与设计 M03工程光学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7
080801 电机与电器 2 B07电力电子技术 M04电力电子技术 M05电力传动与控制 M06自动控制原理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20
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2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9 B08自动控制原理 M07电力系统分析 M08电机学 M09电路原理
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4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4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6自动控制原理 B09微机原理 M10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M11电气控制及PLC M12直流拖动控制系统
081103 系统工程 5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8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5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5电路原理 B10传感器原理与设计 M10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M13数字信号处理 M14过程控制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7医学传感器 B11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 M15医学传感器 M16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 M17微机原理
085230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7医学传感器
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 3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5电路原理 B06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M01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 M02传感器原理与设计 M18自动控制原理
085207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 国内普通培养 25 B08自动控制原理 M04电力电子技术 M08电机学 M09电路原理
中澳联合培养 20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5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6自动控制原理 B09微机原理 M10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M11电气控制及PLC M12直流拖动控制系统
注: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为电气工程学院(学院代码003)和重型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学院代码016)同时招生,请考生报名时慎重选择,首先选择专业所在学院,然后选择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

❻ 《西方文选论》(上,下),伍蠡甫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上淘宝吧:

http://search1.taobao.com/browse/0/t-g,z3u7ho5yuy----------------40-list-commend-0-all-0.htm

其他好象好难找..

LZ是想考中大的吧?呵呵..或者你 上中大的论坛问问版有没人卖啊..

再或者找个在中权大读书的朋友 帮你在中大购书处购买也行..

如果实在找不到就找我吧,我这离中大比较近..

❼ 龙宗智的个人成就

自称是一位“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人物”。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证据法。在80年代后半期着手诉讼文化研究,将价值论引入刑诉法研究领域。90年代初创立了刑事诉讼的三角结构和线型结构即“两重结构”理论。90年代后半期探讨司法合理性问题,提出了司法改革与司法操作中的“相对合理主义”。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论文。至2008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种刊物上发表个人独著论文十五篇,其余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九十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含合著)。个人成果获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奖一次,司法部法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省政府二等奖二次,吴玉章社科成果优秀奖一次,中国法学会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博士论文《刑事庭审制度研究》曾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其创立的“刑事诉讼双重结构”理论与司法改革及司法活动中的“相对合理主义”,在国内法学界与实务界有相当影响。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研究/龙宗智,2005-9-1版
刑事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龙宗智杨建广,2003-8-1版
理论反对实践(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6)/龙宗智,2003-9-1版
刑事庭审制度研究(司法文丛)/龙宗智,2001-11-1版
上帝怎样审判(法窗夜话)/龙宗智,2000-6-1版
中青年法学文库:相对合理主义/龙宗智,1999-4-1版
法学论文
我国刑事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状评析
论我国刑事庭审方式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上)
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对抗制因素及其合理限度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下)
转折与展望——谈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论司法改革中的“相对合理主义”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析公诉文书制作中的几个问题
“洋扯皮”与警检关系
“大浦事件”与检察官起诉裁量权
主诉检察官的权力界定及其活动原则
为有罪者辩护 并占了个好座位。他告诉记者:“昨天我从《衢州日报》上看到消息,说是衢州人文大讲堂又要开讲了,主讲人是著名法学家、四川大学博导龙宗智教授,内容是《强化证据意识,善用证据规则——两院三部关于刑事证据的两个规定解读》。我本是会计出身,但是因为自己对法律非常感兴趣,而且这样的听课机会很难得,所以就趁早赶来了。”
名家的魅力是无穷的。当天下午2点半不到,中华厅的听众们就已济济一堂。他们有的来自律师行业,有的来自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来自企业和基层,都是自发而至。
下午2点30分,第20期“衢州人文大讲堂”准时开讲。不少律师听众一边听课,一边在相关材料上认真做着笔记:“好像回到当初大学的课堂上一样,内容很多,很受益。”“严格死刑证据审查,排除刑事案件非法证据,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法制进程,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巨大创新和进步。我们应该对中国法制的发展抱有希望。”在讲座中,龙教授从“两个规定”产生的背景和缘由、基本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等几方面出发,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大家讲述了证据在刑事辩护中的重要性。
龙教授表示,刑讯逼供不仅容易造成被告人屈打成招,酿成冤假错案,而且严重败坏我国的司法形象。但是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却是和一般刑事案件共享着同一个证明,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龙教授说:“由于这一证明标准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从而在实践中屡屡面临被降格适用的窘境,而‘两个规定’则在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上作出了两处重大的改变。”
最后,龙教授指出,“两个规定”的出台将大幅度地提高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办案质量,并有效提升程序法的制度地位。
台上讲得用心,台下也听得认真,龙教授洋洋洒洒讲了三个多小时,课堂秩序良好,中途几乎没有人离场。讲课结束后,龙教授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回答了不少提问。提问者一个接着一个,虽见讲堂外大雨瓢泼,大家还是意犹未尽。
至此,第20期“衢州人文大讲堂”圆满结束。龙教授的翩翩风度、不俗的谈吐及其无穷的名家魅力,给每一位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出会场,在浙江工商大学读大三的郑晖深有感触地说:“‘两个规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话题。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我很荣幸倾听了这次大师级教授的讲座,这也是一场非常难得的专业讲座。”

热点内容
道德铁棍 发布:2025-09-23 03:32:55 浏览:686
精神病不负法律责任的法条 发布:2025-09-23 03:23:26 浏览:283
关于小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03:12:14 浏览:961
霍邱司法局招聘 发布:2025-09-23 03:08:10 浏览:848
行政诉讼法证据司法解释 发布:2025-09-23 03:08:07 浏览:947
历下区人民法院官网 发布:2025-09-23 03:08:07 浏览:436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 发布:2025-09-23 03:07:27 浏览:868
村部法律顾问职责 发布:2025-09-23 03:03:15 浏览:95
商法历年司考真题 发布:2025-09-23 02:57:35 浏览:915
社会保障法实施年份 发布:2025-09-23 02:44:42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