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范围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范围

发布时间: 2021-03-12 04:52:38

劳动法的管辖的范围

劳动法的管辖的范围: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专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属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⑵ 新劳动法适用范围是什么

没有新《劳动法》,只抄有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法适用于企业、个休工商户等各用工企业。国家机关内部的合同制工作人员,也适用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⑶ 在《劳动法》中劳动者的范围是怎么样区分的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劳动法》的一般原理,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而言具有惟一性,即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约定在一定期限内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务并由雇主给付报酬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这类雇佣形式有:家庭雇佣保姆,私人之间的雇佣,如车主雇人开车,雇请钟点工,聘用离退休人员等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并从单位获得报酬形成的关系.按照《劳动法》及其解释规定,用人单位具有营业执照或依法履行了登记、备案手续的,则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反之,则属于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是极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虽然依学者通说,劳动关系是从雇佣关系发展而来,二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二者规范的对象均为劳务的给付和劳务的受领,且二者的特征也有重合之处,如均强调用工主体对工作人员的支配权,工作人员都是为雇主或用人单位的利益而工作.但两者亦有区别:第一,用工主体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我国劳动法所涉及的主体有:国内的多种类型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与之订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而雇佣关系中,合同双方的签约主体一般为自然人,还有不属劳动法调整范围的农村承包经营户及其所招用的劳工等.第二,适用法律不同.从我国现行立法现状看,我国民法和劳动法分属于不同部门法,雇佣关系归民法调整,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但是,在适用法律方面,我国的民法和劳动法构成普通法与特殊法的关系.法院在审理雇主责任案件时,只能适用我国民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而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则应首先考虑适用劳动法;在劳动法没有相应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雇佣关系的规定[!].第三,体现的意志不同.劳动关系体现了国家的强制干预性,劳动合同除了体现双方当事人的意志外,国家对劳动者的工资,保险等方面,作了强制性规范,体现了国家意志,故劳动关系兼具国家意志与当事人意志的双重属性.而在雇用关系中,只要雇主与雇员双方意思达成一致,合同即告成立.

⑷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

《劳动法来》调整的劳动关源系的范围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其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其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3.其他劳动者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⑸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一、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对劳动关系应理解为:人们劳动过程中,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而同时也发生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非常广泛,并不是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均有劳动法调整,有些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由其他法调整,如民法中的承揽关系等等。由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和劳动有着直接关系,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和实质。二.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何特点因此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主要特征表现如下: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劳动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工作条件;经营者为获得经济利益,将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经济利益。3、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⑹ 《劳动合同法》 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劳动合同法》第2条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回关系,订立、履行、变更答、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以下4种类型:1、中国境内的企业;2、个体经济组织;3、民办非企业单位;4、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仅包括3种类型:1、中国境内的企业;2、个体经济组织;3、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可见,在用人单位的适用范围上,《劳动合同法》比《劳动法》多了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显然又比《劳动法》前进了一步。因此,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事业单位,不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还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只要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应当签定劳动合同。而只要签定劳动合同,都要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明确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之间也应订立劳动合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1、“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在这之前,国家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合作或合伙律师事务所等这类新的单位类型与其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规范缺乏法律规定。新的劳动合同法对此类新的单位类型的用工问题进行了规范。2、“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目前,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之外,事业单位中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由于行政管理部门权限划分的原因,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不利于保护这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认可了聘用合同的劳动合同属质,因而聘用关系即劳动关系,新劳动合同法明确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之间也应订立劳动合同,但考虑到事业单位实行的聘用制度与一般劳动合同制度存在一定差别,允许其优先适用特别规定。3、“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首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与其公务员之间的劳动关系不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二者不是《劳动合同法》语境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其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与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也不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二者不是《劳动合同法》语境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

⑻ 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专(以下称用人单位),属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⑼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

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指劳动法效力,即劳动法适用于哪些人。

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劳动关系也是都由国家直接调整,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是企业工人,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其就业、工资、福利和退休待遇等等,基本上都由国家包起来,企业没有劳动用工自主权,劳动关系直接表现为工人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当时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基本上是统一的。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我国的劳动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进行了以推行劳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制度改革,在国家机关进行了以实行公务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制度改革。国家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逐步从过去的直接调整改为间接调整,对公务员劳动关系则仍然实行直接调整。这样,我国的劳动关系实际上已经形成有明显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公务员劳动关系,一类是合同劳动关系。

在立法过程中,对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劳动法适用于我国的各种劳动关系,既适用于企业工人,又适用于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但是从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上看,除宪法已经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外,基本上没有能够适用于公务员的方案,必然会给执法带来混乱。而且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法》也列入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因此,将公务员列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不妥的。有的认为劳动法适用于企业工人、国家机关中的工勤人员和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不适用于公务员。但是,这一方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况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服务对象基本上是面向社会的纯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所等;第二类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如出版社、杂志社、应用科研所等;第三类是直属于某一国家机关,并直接为国家机关的决策提供服务的事业单位,如直属于某一国家机关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第四类是国家机关在机构改革中原有机构改为的事业单位,但还继续行使部分行政职能的单位,如一些行业总会等。因此,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都由劳动法调整,学校医院、科研所等一律实行合同制,显然是不行的。二是社会团体(包括各政党)

的劳动关系,从长远看,应当同企业一样实行合同制,适用劳动法,但目前我国的各政党和工、青、妇等机关工作人员,都是参照公务员执行的,所以,现在就将所有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都纳入劳动法调整的时机显然还不成熟。因此,这一方案也是不合适的。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的规定,劳动法调整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其劳动者形成的劳动关系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劳动者以劳动合同形成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劳动者,不是通过订立劳动合同而是通过其他形式而形成的劳动关系,就不由劳动法调整,而由其他法律(如公务员法)调整。

⑽ 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多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内称用人单位),与劳动容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2.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其他】

  1.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2. 办理用工手续与签订劳动合同

  3. 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及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4. 劳动合同的条款

  5. 劳动合同试用期

  6. 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

  7. 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8. 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9.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的情形

  10. 经济性裁员

  11. 非因劳动者过错或同意,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2.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13. 合同期满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并应续延至相应情形消失时终止的情形

  14.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15. 经济补偿的计算办法

  16. 非全日制用工

  17. 劳务派遣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签定劳动合问的规定 发布:2025-09-21 21:28:05 浏览:641
拖欠工资属于哪条劳动法 发布:2025-09-21 21:26:44 浏览:861
劳动法关于雇佣临时工的规定 发布:2025-09-21 21:24:53 浏览:778
河南全国道德模范 发布:2025-09-21 21:24:51 浏览:724
有工商法吗 发布:2025-09-21 21:18:09 浏览:613
劳动法休息日 发布:2025-09-21 21:12:13 浏览:501
各法规的备案 发布:2025-09-21 21:07:21 浏览:447
反贪污立法提出 发布:2025-09-21 20:59:23 浏览:787
劳动法能考什么证 发布:2025-09-21 20:57:07 浏览:604
未入额法官怎么办 发布:2025-09-21 20:54:33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