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管辖改革

行政诉讼法管辖改革

发布时间: 2021-03-13 10:04:51

㈠ 为摆脱行政干预,我国行政诉讼管辖制度应当如何改革

觉得有几个方面:
1、级别管辖上,有人认为应该提高一审级别。因为同级的法院很难对同级政府或其工作部门作出处理而不受到其影响。所以在不能另行建设行政法院的情况下,将一审行政诉讼统一收归中院可能比较好。且这样二审是高院,也不会使地方利益和司法管辖有根本性的矛盾冲突。

2、管辖原则上,目前是原告就被告,也就是要在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除非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此种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公正审判。

具体的找了篇网上的论文,相当详细,你看一下大体观点也和我差不多。。

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制度改革之构想

--------------------------------------------------------------------------------

一、“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关系与冲突。

地域管辖,就是确定不同区域法院第一审诉讼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的分工与权限。①《行政诉讼法》第17条对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作了如下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②法条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由最初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二是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对原告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仍然是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只能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所以仍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如果是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法条规定,原告可以选择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或者是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由于行政案件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由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就是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可见,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仍然遵循了“原告就被告”的设置原则。

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告就被告”原则,是指 “被告在哪个法院辖区,原告就应当到哪个法院起诉,案件就归该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③传统的观点认为,按“原告就被告”原则设置管辖权,可以充分体现 “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两便原则”是我国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对人民司法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④“两便原则”的核心内容:一是便于群众诉讼;二是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两便原则”是我国三大诉讼确定法院管辖应当坚持的原则。“两便原则”充分体现了肖扬院长提出的“司法为民”的司法理念。传统的观点认为,“两便原则”就是要让当事人近距离诉讼,以节约诉讼开支;就是要让人民法院就近行使管辖权,便于通知当事人,便于查证与执行。因此,行政诉讼案件为了贯彻“两便原则”的精神,按“原告就被告”的原则设置管辖权,是因为符合行政权的辖区范围,行政机关只有在其行政辖区内才有实施行政行为的管辖权,案件的发生地多是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就原告来说,也多是其辖区内的行政相对人。由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可以方便当事人就近诉讼,也可以方便人民法院通知各方当事人应诉,便于人民查证与执行。另外,由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也适应了法规、法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域性特点。法律文件中的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及众多的规范性文件,均有区域性有效的特点,无论这些案件是依据还是参照,它们都是行政机关执法的依据与标准。由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就能保证执行机关的依据与审判机关审查的依据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因区域不同而产生的规范或依据冲突。同时,“原告就被告”,还能对原告起到滥诉的预防作用。⑤

笔者认为,“两便原则”就是“就近诉讼”的传统观点,并没有完全体现“两便原则”的精神实质,是偏面的。笔者认为,“两便原则”的精神实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诉讼成本;二是司法公正,并且司法公正是核心是灵魂。方便当事人诉讼,就是便于当事人利用审判制度得到公正的裁判,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当事人的争议不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说法”,笔者认为即使在其门家口诉讼,对当事人也是不方便的。当事人如果不能得到公正的裁判,其就会上诉、申诉、缠诉、信访,其花费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不仅不能节约诉讼成本,反面更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并且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尊严与权威。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司法公正去奢谈什么方便当事人诉讼。针对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来说,如果仅仅理解为便于法院通知当事人应诉,便于查证与执行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只是抓住了“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含义的表面现象。笔者认为,“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就是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地行使宪法赋予的审判权,不受任何外来压力的干扰和破坏,以作出公正的裁判。因此,“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就是要保障人民法院在不受任何外来压力的干扰下公正地作出裁判,这才是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根本内涵。如果人民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审判权,时时受到外来压力的困扰,何谈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原告就被告”原则并不能真正完全体现“两便原则”的实质内涵。

按“原告就被告”原则设置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权,并不能体现“两便原则”的真正内涵,存在如下弊端:

一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抗干扰能力差,审判权时时受到行政权的干扰和破坏。行政案件的特点是被告一方必是行政机关。由于我国司法体制的地方化、行政化设置,行政机关多掌握着人民法院的财权、政权、人事权。行政机关为了自身的利益,行政案件往往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和破坏,并且相对于其他案件来说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按“原告就被告”原则设置管辖权,不能便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是不能真正有效地使当事人节约诉讼开支方便当事人诉讼。人民法院针对行政案件的干扰往往无力排除,对行政案件往往不敢受理不敢裁判,当事人不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说法”,既损害了司法尊严,又引起当事人进一步的上诉、申诉、缠诉、信访,更是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并不能真正起到便于当事人诉讼的目的。

三是针对便于人民法院查证与执行的观点来说,也是为现代的司法理念和现实环境所抛弃。随着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弱化,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建立,需要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越来越窄,举证质证只能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法官只是被动中立裁判。当事人举证不能,当事人自行承担法律后果。因此,便于人民法院查证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就便于人民法院执行来说,更为“执行难”的现实环境所否定。而“执行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困挠。

四是防止原告滥用诉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根据我国“畏诉、厌诉、屈死不经官”的几千年的传统,以及目前人们依法维权意识的薄弱,特别是针对行政诉讼来说人们更是不知告、不会告、不敢告的现实,原告人滥诉的记录毕竟是极少数的。

当然,司法不能独立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原告就被告”原则设置管辖权,而在于司法体制的地方化、行政化设置。但是在目前我们不能改变司法体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寻找其他途径,而使行政审判走出低谷徘徊的困境。

二、美国的异籍管辖制度对我国行政诉讼案件一般地域管辖制度改革的借鉴。

异籍管辖制度,是美国民事诉讼在地域管辖权设置上的一项程序规则。根据美国有关程序规则规定,美国的异籍管辖制度是指:“如果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州籍相同,则该案件一般应属于某一个州/地区的地方法院进行管辖,联邦法院不得受理该案;如果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州籍相异,则应由联邦法院对该案件行使异籍管辖权,以防止州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的偏袒倾向。”⑥

笔者认为美国的异籍管辖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就是一个公正理念。一是异籍管辖制度符合当事人“等距离”⑦诉讼的价值观念要求。异籍管辖制度为当事人在形式上提供了一个公平审理案件的管辖法院,“为具有不同州籍的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得以公平审理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法院—不偏不倚的联邦地区法院。”⑧二是异籍管辖制度大大提高了司法的抗干扰能力,为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异籍管辖制度使案件脱离了当事人所在地区的限制,抗干扰能力强,也能有效防止州地方法院偏袒本地居民当事人,歧视外州居民当事人的美国式地方保护主义弊端的产生。”⑨

笔者认为,我们在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权设置上,可以借鉴美国的异籍管辖制度而设置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异籍管辖制度”。

三、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权设置的两种模式选择。

借鉴美国的异籍管辖制度,而设置我国行政诉讼案件一般地域管辖的“异籍管辖制度”,提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提级审判。就是提高一审行政案件管辖的法院级别,使行政诉讼案件脱离行政机关的辖区限制。级别较高的法院审理级别较低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既能使行政案件脱离行政机关的辖区干扰,又符合“上级服从下级”的行政权行使的惯例。同时案件相对集中,可以解决目前基层人民法院案件少司法资源闲置的矛盾,符合管辖权设置“法院负担适当”的原则。⑩

二是“异域管辖”。就是发挥我国法律规定的指定管辖制度的优势,对一审行政诉讼案件统一由上一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后,将被告为A区的行政机关的案件指定B区法院管辖,反之亦然。目的仍然是使行政诉讼案件脱离行政权的干扰和破坏。

参考资料:

①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修订第2版,P82.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7条。

③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3版,P79.

④黄松有著,《与时俱进的“两便原则”:民事审判改革的指导思想》,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P24.

⑤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修订第2版,P83.

⑥杜闻著,《异籍管辖制度和“利益分析”》,载2004年2月25日《人民法院报》B2版。

⑦“等距离”诉讼,其诉讼格局的实质应包括三个方面:实体裁判结果的等距离一实体公正;程序保障的等距离一程序公正,当事人心理认可的等距离一心理公正。

⑧⑨同⑥。

⑩同①,P79.

㈡ 最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中,关于管辖权的转移,是取消了行政案件由上级人民法院移交至下级人民法院这一规定

行政案件都是先复由下级人民法院开庭制审理,比如起诉先从所辖区的人民法院开始如一方不服判决需上诉就会上升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是一级一级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等都是先从下开始的不能越级,一般的刑事案件十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都是从下级法院审理,如不服在至上级法院上诉,大案要案从十三起步至死刑案件一般区人民法院就没有这个权利是直接到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㈢ 新行政诉讼法跨区域管辖制度对西藏地区的实施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当前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改的一些理论上的设想以及实践上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总而言之,积极推进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
跨区域的集中管辖规定属于任意性条款
“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仅仅是个任意性规定,不具有制度的刚性效能。该条款中的“可以”两字,表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仅仅赋予了高级法院对是否实施相对集中管辖制度的一种裁量权,即高级法院既可以实施这一制度,也可以不实施。在实践中,有可能会发生高级法院为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不采取“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措施,而如果这样也并不违法。某些高级法院完全可以认为该条款的规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从而导致该条款规定在实际上的被虚置。那么,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困境还是难以得到改观。更重要的是,既然属于自由裁量性质的条款。有可能导致各地执行不一,有的地方可以执行,有的地方可以不执行,将会导致公民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平等的保护,同时也导致法律在不同的地区的执行效果大相径庭,这将不利于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㈣ 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案件的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作了哪些

一)管辖在法律上的分类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在各自的法律条文中对管辖作了专门规定,三类诉讼法均将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四大类,其中,地域管辖又进一步分为四小类,即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和共同管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的管辖只解决人民法院系统内受理第一审民事、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而刑事诉讼中的管辖除了要解决各人民法院之间的审判管辖之外,还要解决公、检、法三机关之间立案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分工,即刑事诉讼中的职能管辖。因此,我国的刑事诉讼管辖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大类审判管辖外,还包括职能管辖。职能管辖将部分刑事案件的立案、受理、侦查权交给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但是,对这些刑事案件的审判权还是在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完毕后,认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将刑事案件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2)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对某些案件的管辖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在其地区管辖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小类外,还包括协议管辖和选择管辖。这两类管辖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领域的运用,这意味着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使他们能够寻求最为信赖的人民法院进行诉讼,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但刑事诉讼中无论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当事人对案件管辖都不具有选择权和处分权,这是由刑事诉讼追究、惩罚犯罪的活动特点所决定的。(二)管辖在诉讼理论上的分类1、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根据管辖的确定是否由法律规定为标准,可以将管辖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1)法定管辖。是法律明确规定哪些案件由哪一级人民法院中的哪一个法院行使管辖权。因此,在法定管辖中,依据法院对案件的纵横管辖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2)裁定管辖。是由享有相应权限的法院作出裁定或决定,以确定具体的管辖法院。在裁定管辖中,依据管辖的决定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指定管辖、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从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的关系来看,法定管辖是针对诉讼管辖的一般情形作出的,而裁定管辖则是针对特殊政策情形而规定的。设定裁定管辖,或者是为了落实法定管辖的规定,或者是为了对法定管辖进行个别调整。2、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以管辖是否由法律强制规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为标准,可以将管辖分为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1)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管辖权,当事人也不得以协议方式变更管辖。(2)协议管辖。是指尽管法律已经对管辖作出了规定,但同时法律又允许当事人以书面协议方式选择其他管辖法院,人民法院在确定案件纠纷的管辖权时,以当事人的约定为先。3、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根据诉讼主体、诉讼客体与法院辖区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将管辖分为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1)共同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对共同管辖的诉讼,法律要求只能作单一的选择,即选择管辖,共同管辖与选择管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选择管辖在不同的诉讼法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这个选择权在原告一方,由原告方在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范围内自由选择。但在刑事诉讼法中,这个选择权已由法律作了决定,即由最先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审判。(2)合并管辖。亦即牵连管辖,是指对某一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为另一案件与该案件存在着牵连关系,而对两个案件一并管辖和审理。其实质是对某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基于牵连关系而对另一原本无管辖权的案件并归自己管辖。如果人民法院对另一诉讼案件原本就有管辖权的,则不发生合并管辖问题。

㈤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哪些重要修改

第一:明确法院必须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法律立案,有利于解决行政立案难问题。


《新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内容是《旧法》中不从规定的,它明确了法院必须依法立案的法定职责。


第二、 登记立案制度及上级法院直接立案审理制度的确立,是解决立案难问题的重大举措
《新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起诉状立案登记制。五十二条规定,法院接受起诉材料后应该依法进行登记并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受理。

那么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在《新法》五十四条还规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书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㈥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哪些要求

新行政诉讼法的新制度新规定新要求较多,该司法解释从九个方面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一、是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既要解决“立案难”痼疾,又要防止滥诉现象。解释用排除法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规定: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过程性行为、协助执行行为、内部层级监督行为和信访办理行为等五种行为不在可诉之列。

二、是总结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成果,既要解决“诉讼主客场”的问题,又要遵循“两便”原则。司法解释就跨行政区划法院管辖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执行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

此外,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利用管辖权异议制度干扰行政诉讼的问题,解释明确规定了管辖异议处理程序制度。

三、是明确界定当事人资格,既要畅通救济渠道,又要确保有限司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了确保有限司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释对原告诉讼主体资格作了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在行政诉讼被告方面,明确了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村委会和居委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被告资格。

四、是完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既要力求恢复客观真实,又要坚持程序公正的导向。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处于取证优势地位,为确保“官”民在诉讼程序中处于实质平等地位,解释细化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了当事人的到庭义务和因被告原因导致损害的举证规则。

五、是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度,既要保障当事人合法诉权,又要保证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实施立案登记制后,一些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因为没有进行必要的审查进入到诉讼程序,导致案件激增。

为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解释在几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起诉人提交必要起诉材料的义务、人民法院的审查权力和释明义务、复议维持情形下的起诉期限和行政机关未履行教示义务情形下的起诉期限。

六、是规范审理判决程序,既要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又要注意提高诉讼实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理和判决程序,不仅要求审理的实体和程序公正,也要求行政诉讼的实际效果。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的行为损害了诉讼程序的严肃性,还有的案件判决标准和规则不统一,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

据此,解释明确了滥用回避申请权的法律后果、拒绝陈述的法律后果、确认无效的判决规则、共同过错的赔偿责任和不作为的赔偿责任。

七、是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既要体现行政诉讼的严肃性,又要确保行政纠纷实质化解。

为了进一步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确保行政纠纷获得实质化解,解释适度扩大了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明确了应当出庭应诉的情形和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的说明义务,明确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含义、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均不出庭应诉的不利后果。

八、是落实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既要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又要聚焦真正争议的解决。新行政诉讼法为了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明确规定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

为了在强化行政复议机关监督职能前提下,保证争议真正得到解决,解释明确了复议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概念,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法定性、举证责任和裁判规则。

九、是细化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既要依法维护合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又要防止不合法条款进入实施过程。司法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有权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是新行政诉讼法的制度创新。

对于合法的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行政行为的执法依据;对于不合法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为此,解释明确了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权利、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具体方式、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处理方式,以及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审判监督程序。

(6)行政诉讼法管辖改革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十大亮点:

一、立法目的作变化,删去维护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二、明确行政首长出庭制度,告别“告官不见官”的历史。

三、破除地方行政干预司法审判,实行跨区域审判。

四、复议维持共同告,督促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

五、起诉期限延长至六个月,更好地保护原告诉权。

六、诉讼审查范围扩大,可附带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七、部分行政案件可调解,服务社会稳定大局。

八、明确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彻底做到定纷止争。

九、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机关履行相关职责。

十、建立简易审判程序,高效便民解决争议。

㈦ 行政诉讼法对法院管辖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案件管辖的规定共计有11个条文:
第十四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五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六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八条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第十九条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条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一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二十三条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第二十四条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指定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员工辞职 发布:2025-09-21 14:08:49 浏览:812
福鼎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21 13:48:39 浏览:715
广东商学院法律硕士 发布:2025-09-21 13:45:19 浏览:172
劳动法孕妇上班休息时间 发布:2025-09-21 13:23:46 浏览:101
法律硕士全日制读几年 发布:2025-09-21 13:11:09 浏览:415
国土局行政答复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21 13:10:13 浏览:822
法律援助在线咨询珠海 发布:2025-09-21 13:10:11 浏览:259
劳动法中试用期提前3内 发布:2025-09-21 13:00:50 浏览:935
经济法什么会考 发布:2025-09-21 12:59:55 浏览:854
劳动法律法规培训 发布:2025-09-21 12:55:53 浏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