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凶宅
㈠ 亲戚住我家自杀身之,房子变凶宅,能向他的家人索赔吗
有过这样的案例
这种索赔呢,民间是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因为无法举证,而且这个属于唯心论,所以于法无据,不支持索赔的诉讼请求。
说的那个案例好像是2017年的一个出租房的租客的事情,房东后来索赔,败诉了。
其实,话说回来。自家人死在自家屋子里,不论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杀身亡,都不可能就不住了。之所以想索赔,一方面的确觉得有点膈应,另一方面是觉得人是别人的,房子是自己的,应该可以获得赔偿。实际上,转换一下角色,就知道这种索赔的理由并不充分。
㈡ 合同纠纷一般用什么程序,凶宅案,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吗
一般有案件承办法官决定。
现在案多人少,绝大多数的民事纠纷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
这样的合同纠纷不是太复杂,应该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前款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
㈢ 陕西男子新买二手房5天后成“凶宅” ,男子该如何维权
陕西西安。张先生购买了一套二手房,总价145万元。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协议书》,待中介公司办理完毕后办理产权转让。然而,仅仅五天后,原来的房主就因为纠纷在这间屋子里捅死了人,导致这所房子被警方没收,成为凶宅。这让张先生无法接受,然后找到了一家中介公司。
如果在地电流和磁场干扰相交的地方建造房屋,将导致电磁波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并辐射到房屋内,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现恍惚、恐慌、焦虑、头痛、头晕和失眠等症状。一些危险房屋是由宅基地上隐藏的重金属矿脉或附近存在排放有毒重金属的加工厂造成的,在一些房屋中,地下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氡,不时向地面辐射。它通过人体呼吸道进入并沉淀在肺组织中,破坏人体肺细胞,导致肺癌和其他呼吸道癌症。
㈣ “凶宅”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怎么处理
您好!(一)买房者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况下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最佳体现,合同一旦签订,如果没有法定或约定的合同无效的事由出现,那么法律会推定合同生效并予以保护。在市场经济中,有交易就必然有风险,作为购房者在买购买房屋时,无论自用或转手给他人以赚取差价,都会尽可能的去了解或考察所购房屋的信息。如果“凶宅”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属于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并且当地媒体曾进行大规模报道,而购房者也是本地人甚至其本身就在这一小区住,不可能不知道在所购房屋内所发生的事情。并且,购房者在与房主签订购房合同时,没有主动询问这方面信息,也没有就房屋内是否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进行约定的,法律上可以推定默认购房者已经对“凶宅”有所了解,购房者就不能追究原房主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视为购房者自愿了接受“凶宅”这一事实,那么其就应当承担购买“凶宅”的交易风险。如果在合同签订后,法律允许购房者再以“凶宅”为理由请求撤销合同,否认合同效力或请求赔偿的,则对房主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因此,在买房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所购房屋是“凶宅”的情况下,合同有效。
(二)买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1、买房者享有撤销权。
众所周知,“凶宅”因其特殊的原因,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购买的;即便购买,若再行交易,该房通常会脱手困难,必然给买受人造成损失,正是这个原因,在二手房交易中,大多数房主为了使自己的房产能够高价交易,往往会故意隐瞒“凶宅”这一真实情况,从而使买房者误认为是正常房屋而交易。考察购买者的真实心态,购买者是因受欺诈,基于该房屋为正常房屋的错误认识而作出了购买该房屋的错误意思表示。换言之,如果购买人知道该房屋为“凶宅”一般是不会购买此房的;即使愿意购买,也不情愿支付该房屋的正常交易价格,对于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况所为的、有重大瑕疵的合意,法律需要对其进行干预以平衡当事人的权益,通过赋予受损害当事人撤销权,使其作出利己的选择。并且,“凶宅”的事实足以影响购房者是否作出购买房屋的决定,是决定合同是否有效的重大因素。
故此,《合同法》第54条第二款规定,一方采用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所以对于出卖人故意隐瞒“凶宅”实事的欺诈行为,享有撤销权的买受人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机构主张撤销该买卖合同。依据合同法理论,合同被撤销后即自始无效,其后果是双方互负返还义务,买房人应将房屋返还出卖人;出卖人有义务返还购房款及利息。
此外,根据《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对于合同被撤销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在“凶宅”买卖合同中即为违反告知义务的出卖人,应当对买房人在缔约、履约、诉讼等与房屋买卖相关活动过程中的损失进行赔偿。
2、卖房者的违约责任。
依据《合同法》第55条的规定,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法彦有云: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如果权利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行使权利的话,撤销权人则丧失了这一权利,合同依法有效。因为撤销权是形成权,撤销权的期间是除斥期间,一旦期满,权利人从根本上失去了这一权利,并且除斥期间还不能中断、中止和延长。法律规定除斥期间的目的一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二是为了维护在这一期间业已形成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普通老百姓对于除斥期间的不了解,导致丧失撤销权的案例很多。笔者所在的法院就有这样的一起案件。买房者因不知情购买了“凶宅”,但在知道“凶宅”这一事实后因种种原因在一年后才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法驳回起诉后,原告因不理解法律而四处上访,至今仍然没有服判。那么,是不是在过了除斥期间后买房人就没有救济途径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依合同法实践,合同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应当确保合同标的物的质量,对其履行的物应当保证符合法定或约定的质量,这就是理论上所谓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对于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概念,我国学者王利明认为是指有偿合同中的债务人对其提出的给付,应担保标的物的质量符合合同的约定,违反此种担保义务,所承担的特殊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所履行的合同标的具有瑕疵,违反了瑕疵担保义务,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在房屋买卖中,卖房者如果提供的房屋是“凶宅”,影响了买房者对房屋的正常使用,就是违反了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构成违约。
对于卖房者的违约责任,如果约定有违约金的话,可直接请求支付违约金即可。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㈤ 买到“凶宅”能不能退 看法院到底怎么判!
我国相关法律对凶宅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发生过自杀,凶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房屋为“凶宅”。它并非是房屋客观的质量瑕疵,而是源于购房者的心理感受。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基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销售“凶宅”的出卖人应当承担告知的义务,即应将与房屋有关的全部信息充分告知买受人,使其能够做出正确的意思表示;对于买受人而言,则享有对这些信息的知情权。即使合同中没有告知义务的约定,若出卖人故意隐瞒房屋为“凶宅”这一重大瑕疵,本质上也是属于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当然,由于房屋内发生过自杀或凶杀的不幸事件程度不同、影响不同、时间长久不同、个体感受不同,房屋的贬值程度也会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出卖人未履行充分告知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买方可以侵犯信赖利益起诉要求一定的经济赔偿,但具体赔偿数额并无法律规定,一般是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㈥ 法院起诉对方凶宅怎么处理
买到凶宅告到法院,如果符合重大误解、欺诈、显失公平等情形的,法院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撤销该合同。而合同撤销后自始无效,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得的财产要相互返还或折价赔偿;另外有过错的还需要赔偿对方的损失。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㈦ 房主隐瞒"凶宅"事实被要求退房赔钱法院如何判
电影《京城81号》,影片里不断出现的惊悚情节及画面,曾让人看得心惊胆跳!影片中出现的这座老宅子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内81号院,这栋老宅子曾一度被传说成“京城第一凶宅”。
董燕认为,“凶宅”的概念并无权威官方或法律界定。目前来讲没有哪一部法律对“凶宅”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民间的说法“凶宅”就是指房屋内出现过不吉利的事件,比如非正常死亡。
“一般来说如果房屋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对房屋之外的人心里上可能会产生恐惧感。”董燕认为,所以这样的房屋在出售时比正常的房屋会难很多。如果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房屋,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从民间习俗。
“这种民间习俗在法律上可以归为善良风俗,应受法律保护的。如果房主故意隐瞒应予披露的信息,可能涉嫌欺诈而会导致房屋买卖合同被撤销。”董燕说。
董燕建议,由于房屋买卖金额较大,市民们在购二手房房前可以进行实地勘察,也可向周围住户了解房屋的相关情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产生购房纠纷。
确实挺膈应人的。
消息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