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论劳动法性别歧视

论劳动法性别歧视

发布时间: 2021-11-30 11:23:55

⑴ 法律第几条规定 企业不的有性别歧视

你好!
一、首先根据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回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二、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情形,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四)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
三、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祝你维权成功!

⑵ 法律第几条规定企业不应有性别歧视

一、首先根据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内修改〈中容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二、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情形,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四)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

三、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⑶ 劳动法中,对女性工人的特殊对待以一种对女性的保护还是一种歧视请结合劳动法相关内容回答。

保护,因为劳动法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中明确提到。
禁止安排内女职工从事容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这些都是对女职工保护的体现!

⑷ 劳动法中的七大歧视是指什么

就业歧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中国劳动者在就业的过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乡户籍就业歧视

在中国最为严重的歧视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因为它关系着群体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视农村户口。农村劳动者在城市中就业广受不平等待遇。农民往往被称为“乡下人”,被“城市户口”拒之门外。②歧视外来人口。本城市的企业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户口优先”,或者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

2、 性别歧视

尽管目前在就业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等,都强调了妇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就业领域内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

3、 年龄歧视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将一大批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排斥在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

4、 身高歧视

身高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有的用人单位往往喜欢招聘公告上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规定,没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轮简历筛选就落选了。

而本案中存在的歧视则是地域歧视。地域歧视是指基于地域差异而对某个特定地域人群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的偏见心理。由于各个地域的文化千差万别,加上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有些人对某个地方的人和物存在特殊看法。

网络上这种地域歧视更是明显,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很多人基于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喜欢以偏概全,在新闻下面经常发生因为地域而引起的口水骂战。这样的观念进而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中,就产生了个人或用人单位的偏见和歧视。

实际上就业歧视远远不止上面陈诉到的,一个单位招聘一个员工最重要的应该是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身高、性别、户口等等因素对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有影响吗?根本没有。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在《劳动法》第十二条中也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从上诉规定可得知,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的时候,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凡是遇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利。

小闫的这起案子是浙江首例就业歧视案,相信在实践中,她绝不是第一个因为地域而求职被拒绝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现行的法律对就业歧视采取的是原则性立法,没有对就业歧视行为做出具体惩罚规定,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上都存在较大的欠缺。要想改善就业歧视的现状,需要国家继续完善就业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

⑸ 说一说,对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你,怎么看呢

追求男女平等是一项很漫长、复杂和系统的工作,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认识到同为人类,男女在人格上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不存在谁凌驾于谁。

⑹ 某一些行业对性别歧视是否与劳动法有关

某一些来行业对性别歧视并不是由劳动自法导致的,而恰恰是与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十三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⑺ 《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和特殊保护之间的关系

《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还有《内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容定》更为明确具体。
如何理解?女职工有其性别与社会活动中的处境特别因素,女性与男性比明显处于弱势,施以相应的保护则是更明确的维护男女平等。而且从社会家庭关系上,人人有母亲,或妻子、姐妹、女儿,对女职工的保护本身就是对亲人的保护,延伸到对本人的保护。

⑻ 如何看待性别歧视

歧视是社会责任范畴重最为严重的四大不符合项之一,与雇佣童工,强迫劳动、骚扰(性骚扰等)、扣罚法定最低工资同罪,同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企业和单位都必须严格禁止,在我国也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比如《就业促进法》也明文规定了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等歧视;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也明文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也有相关不得歧视明确规定。

而在实际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歧视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存在的,比如身高歧视、相貌歧视、身体状况(乙肝及HIV/AIDS)歧视、婚育状况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性别歧视主要是针对女性就业者而言,有的单位明确要求不要女性,有的单位则虽不明确规定,但不要女性是其潜规则,更为滑稽的是,有的单位还要求女性应聘者无男朋友。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些部门的特殊性而要相应的资格,但是这些特殊性必须依据国家的明文规定才可以实施,如司法资格、会计资格、报关员资格等,这些特殊规定不属于歧视的范畴。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自尊自爱,正确地对待歧视问题,并运用法律法规以及宪法赋予人们的免受歧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应当在不同场合避免歧视问题的产生,增加社会认同感,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增进团结和民族凝聚力,预防和禁止歧视。

⑼ 法律法规将反对性别歧视的内容纳入其中,有何作用

社会将女性生抄育一胎或二胎的成本转嫁给企业,企业将女性生育时期带来的‘劳动力价值的空档’归罪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观念不改变,如果没有相关公共政策的支持与补偿,就业的性别歧视将很难从根本上改观。
从最根本上来说,要避免就业歧视,国家需要立法来约束以及补偿用工单位。
1、要消除性别歧视,监管部门应该对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依法予以严处,要求取消性别限制条件,同时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
2、消除性别歧视,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应该发挥女性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的作用,积极帮助女性就业维权,营造出男女两性相互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
虽然目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都将反对性别歧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反对就业歧视的政策在现实层面的执行和监督情况均不理想。
鉴于此,应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实施细则》或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设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进一步健全促进平等就业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以保障就业公平,破解就业歧视困局。

⑽ 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

男女平等是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劳动就业上,就是妇女拥有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
中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13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就业促进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27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热点内容
江津法院电话 发布:2025-09-18 04:20:31 浏览:52
2016年劳动法产检规定 发布:2025-09-18 03:43:42 浏览:631
国网公司规章制度以什么为主 发布:2025-09-18 03:31:02 浏览:359
论民法基本原则论文 发布:2025-09-18 03:31:01 浏览: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共 发布:2025-09-18 03:27:23 浏览:847
法学宣在线 发布:2025-09-18 03:27:15 浏览:463
脑控刑法 发布:2025-09-18 03:24:13 浏览:99
刑法分论框架 发布:2025-09-18 03:22:07 浏览:608
刑事诉讼法82条第一项寻衅滋事 发布:2025-09-18 03:13:21 浏览:690
广西整治法官 发布:2025-09-18 02:57:08 浏览:198